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表疑反问句     
无论语法书还是修辞书,对反问句都是这么说的:反问是为激发本意的无疑而问,“常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表达的是“胸中早有定见”,它只是“为了加强语势,增强感情,故意用疑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表达的意思相当于陈述句。如:  相似文献   

2.
一、反问句的定义及作用反问句即通常所说的反诘疑问句,是一种无疑而问、明知故问的疑问。“它疑问不答,把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问句里。否定句用反问语气说出来就表达肯定的内容,肯定句用反问语气说出来就表达否定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初中语文第四册《大自然警号长鸣》一文有一句话:“人们,你们究竟各各站在哪一边呢?”《初中节节练》(武汉出版社)把它归人反问修辞格,对吗?反问辞格必须具备两个特性:其一,无疑而问,答案已包含在句子里,不需要回答。其二,肯定的反问表否定的意思,否定的反问表肯定的意思。请看例句:①白蛇自迷许仙,许仙自娶妖怪,和别人有什么相干呢?(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彭端淑《为学》)上面两例都用了反问辞格,具有上述两个特性。例①是肯定反问表否定之意:白蛇自迷许仙,许仙自娶妖怪,和别人不相干。例②是否定反问表肯定之意:人之立志,应胜于蜀鄙之僧啊。而“人们,你们究竟各各  相似文献   

4.
反问句的转换河北/陈淑敏反问句是一种无疑而问,明知故问的疑问,它只问不答,把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句子里。否定句用反问语气说出来,就表达肯定内容,肯定句用反问语气说出来,就表达否定内容。为什么?那要把握反问句问号的作用。在平时训练和考试中,常出现肯定...  相似文献   

5.
顾红兵 《考试周刊》2011,(39):113-114
英语是一门丰富多彩的语言,它可以用各种不同的形式来表达意义上的肯定,其中最为特殊的一种是以形式上的否定来表示意义上的肯定。由于受句子的字面意思以及表达形式的影响和干扰,很多英语学习者会望文生义,上原文形式的"当",从而曲解或误解了原文的含义。因此,了解和掌握英语中以否定形式来表达肯定含义的这一特殊用法,对于英语爱好者学好英语定会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6.
英语中表达观点、信念、推测及臆测等心理活动的主从复合句句式在表示“认为……不”等带否定的宾语从句时,常需要进行否定转移,即主句中的谓语动词用否定式,宾语从句中的谓语动词用肯定式,从而构成“主句否定形式,从句否定意义”,达到正确表达句子的意思。可使用于该主从复合句句式的动词有think,guess,believe,guppos,:,expect,imagine,feel等。例如:  相似文献   

7.
反意疑问句是附加在陈述句之后,对所陈述部分提出疑问,或通过反问以强化陈述句的一种疑问句。一、一般来讲,如果陈述部分为肯定式,后一部分用否定式。反之,如果陈述部分为否定式,后一部分用肯定式。1.Youhaveanewdictionary,haven'tyou?你有一本新字典,是不是?2.Youcan'tspeakEnglish,canyou?你不会讲英语,对吗?3.It'saniceday,isn'tit?天气很好,不是吗?二、在下列情况下,要特别注意疑问句中简短问句的形式。1.当陈述部分含有hardly,seldom,little,few等含有否定意义的词时,其简短问句应用肯定式。1Hehadlittleworkthatday,hadhe?那天他没…  相似文献   

8.
反问句(也叫反诘句)是用疑问的形式和语气来表达肯定或否定意思的,是一种无疑而问的疑问句,由于答案就在反问之中,因此一般用不着作回答。但有时候反问句的后面也有“回答”部分,有的修辞学著作把这种现象看作反问和设问的结合运用。例如在《粜米》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哪里有跌得这样厉害的!”“现在是什么时候,你们不知道吗?各处的米像潮水一样涌出来,隔几天还要跌呢!”此倒中的反问句“现在是什么时候,你们不知道吗?”意思是“现在是跌价的时候,你们都知道的。”但  相似文献   

9.
反意疑问句是在一个陈述句的后面附加一个简短的问句,对陈述句所叙述的事实提出相反的疑问.这种问句由两部分组成,陈述句部分为肯定式,反问部分则用否定式;反之,陈述部分为否定式,反问部分则有用肯定式.附加疑问部分的主语和动词应和陈述部分的主语和动词.在人称、数及时态上保持一致,这是一般规律,但在构成反意疑问句的疑问部分时还存在着下面几种特殊情况:1.陈述部分的主语是something anything,everything,nothing等表物的不定代词时,附加疑问部分的主语用it.例如:  相似文献   

10.
这道题讲的是怎样表达肯定和否定的意思.共有四句,每组三个句子.第一组的第一句用"……是……"表示肯定的意思,第二句用"……不是……"表示否定的意思,这是常用的典型的表达形式;其他各组的第一、二句都分别与这两种句式相同,只是用来表示肯定和否定的词语不同罢了.第一组和第四组的第三句是用反问的形式表示肯定,第二组和第三组的第三句是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这两种形式学生平时见得不多.是教学中的难点.教学这道题,一要多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揣摩句意;二要进行比较,让学生辨别各类句子的异同.教学时,可重点指导学习第一组和第二组的第三句.1.学习第一组的第一、二句,掌握肯定与否定的典型表达形式.先指导朗读,可让学生带着问题读,  相似文献   

11.
汉语句子主语是受体的句子中,以"被、受、挨"句最易混淆,本文分析了三句易混淆之因素,并对词性、词义、词语搭配以及动词的语法作用等方面对"被、受、挨"句加以分辨,以期在教学中帮助留学生准确应用三种句式.  相似文献   

12.
"有夏"的"有"     
"有"的用法很多,其中有一个用法很特殊,即用在朝代、诸侯国、少数民族及一些姓氏名词前,如有周、有狄、有熊氏。有人认为它是词头,有人认为当训为"国",甚至有人认为是动词。如果从其语音、语义及相关的文献资料加以探讨,其用法会有更明确的说法。  相似文献   

13.
钟嵘《诗品》中的"滋味"说体现了其诗歌审美理论,在古代诗论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滋味"说吸收了前人"味"论的文艺思想成果,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五言为体、抒情写景的详切充分、追求"自然英旨"、"风力"与"丹采"的具备等方面,它对后世诗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古代的诗歌创作和批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箕子的“子”不是爵位,商王朝没有子爵。“子”是由王族的姓变为尊称的。箕子是中国第一个称为“子”的思想家。  相似文献   

15.
“两课”是教育部规定包括高职学院在内的高等院校的必修课,“两课”课程着眼于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提高教学质量除了必须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外,还必须做到“六多”,即多看,多思,多记,多背,多写,多听。  相似文献   

16.
论"有+VP"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有 VP”句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有 VP”句的历史发展进程及“有”的独特的语法语用功能,并对“有”语法化的可能性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的一部重要著作。他们论述了物质资料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提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科学地阐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意识的关系,并对共产主义实质作了科学的说明。然而,纵观这一章,我们发现,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总离不开一个概念一“人”。“现实的人”是他们展开研究的基础,并贯穿他们研究的全过程,“全面自由发展的人”则是他们研究的最终目的。反正“人”在这一章中的重要性处处凸现,它成了贯穿全文的一根红线,是整篇文章的“魂”。  相似文献   

18.
翻译的过程中,"异"与"同"矛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异同之间,体现的是翻译的方方面面。对翻译中"异"与"同"矛盾之辩证关系进行论述,分析文化视阈下对"异"的思考。当前全球经济趋于一体化,各国间文化交流非常频繁,译者应把握时机,正确对待"异"与"同"的矛盾关系,积极发挥创造性,做文化传播的使者。  相似文献   

19.
梁山有大大小小的“山头”,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利益集团。各利益集团间既相互利用又互相斗争,梁山并非“八方共域,异姓一家”的理想社会。梁山的座次,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各利益集团在梁山的实力,反映了各利益集团在梁山的地位和各自利益需求。梁山座次的最终排定。座次本身确立了各利益集团在梁山的位置归属和职掌安排,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各利益集团的矛盾。梁山的座次,更多的照顾了以宋江为代表的宋氏利益集团的利益,拔擢自己的忠实拥趸和主张以及不反对招安的官军降将的地位,为宋江最终走向招安铺路。  相似文献   

20.
大学去行政化之“积极”与“稳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关于大学行政化该不该"去"的认识并没有统一,对如何"去"的路径也颇多争议。对此,应在思想层面上坚持改革信念不动摇,发挥高校引领社会的功能,"积极"推进大学去行政化社会共识的达成,调动最广泛的社会力量全面参与;在具体操作上则"稳妥"设计好如何"去"的战略路径,通过推进社会大环境的改变,处理好大学自主发展与政府宏观管理的关系,处理好教授治学与校长治校的关系,寻求去行政化改革的示范性突破口等,争取去行政化改革最终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