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杜威经典的的教育哲学思想,“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儿童中心论”以及“从做中学”是基础教育改革需借鉴的宝贵财富。文章在阐述杜威教育哲学思想的基础上,作者认为当代差异教学思想的核心内涵是学生之间的不同差异,即作为教学活动起点的学生之间的基础性差异,作为教学活动终点或目标的学生之间的目标性差异,以及作为学生发展主要推动力量的学生之间的课堂活动性差异。同时,提出“自主选择、差异共享、动态生成性”是当前差异教学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2.
刘冬梅 《广西教育》2013,(27):166-167
针对教学中主体问题的两种极端观点,即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从哲学的角度着重分析了双重活动教学法的两大核心——双主体和活动,并据此指出:双主体和活动具体体现了哲学上所揭示的关于"人"的深层本质命题和实践活动观。  相似文献   

3.
刘玲 《小学生》2010,(10):47-48
生活是创作的源原,是一切创造活动的基础。美国的著名教育家村威就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从做中学!”让学生走进生活,通过生活实践,从中体验、创作出真实的、  相似文献   

4.
杜威的教育本质观包括"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和"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三个方面。而其教育本质观中体现出来的"儿童中心论"、实践精神及三维一体的教学观对当今的语文教育具有很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信息时代的到来,学校教育模式改革是一种必然。本文从提升教师质量、改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技能等方面探讨了"做中学、做中教",并阐述了"做中学、做中教"分类,旨在为中职学校的教育模式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生活即教育理论。其中"教学做合一"这个理论展现了一个创新的教育思想,即要把教育从课本中解放出来,将教育融入生活,从教中学,从做中学,呼吁学生多加关注社会问题,多多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将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应用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可以促进课堂教学的提升与发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引导型"教师角色,为我国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僵化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提供了良好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普通地质学是高校地质类专业学生刚进大学第一学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制定体现"双创"教育的教学大纲,设计体现"双创"教育的教案,在课程内容中融入"双创"内涵的项目,在课程教学中体现"双创"理念,启发学生的"双创"潜质,培养学生的"双创"能力,让大学生爱上地质专业、从专业角度爱上家乡,是普通地质学课程教学开展"双创"教育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8.
"经验"是人的有机体与环境中的其他要素互动的连续过程,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长、教育是经验的不断改造、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等命题使教育重新关注人的问题、日常经验与社会问题。教育是恢复"社会新秩序"的主要工具,教育表征的加工,对人心与自然、兴趣和活动、实然与应然、习得与品性等问题进行实践解析。基础在学、关键在做,通过经验的筛选、净化、平衡能对教学内容、培养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的组织形式进行重新解构,建立起教育生长的通达机制。经验所达到的自新历程使教育理想的措诸实行的知识观、道德论得以承续,从教育与生活的教化本体性、教育认识方法论、知识观和教育观上解读杜威教育哲学的现代价值,对当今的教育发展有一定的指导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现代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从做中学"是一个举世闻名的重要教育理论。文章从"从做中学"的理论依据入手,构建了"从做中学"理论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大学英语课程中的教学思路设计方案;阐述了这一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英语的交际能力、增强了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信心;为"从做中学"理论在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整合多种教材、转变师生角色定位、调整教学模式和优化评价方式等实施条件。  相似文献   

10.
美国现代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以“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为依据,提出了举世闻名的“做中学”教学理论基本原则。他认为,在“教室中,……在仅是教科书和教师才有发言权的时候,那发展智慧和性格的学习便不会发生:不管学生的经验背景在某一时期是如何贫乏和微薄的,只有当有机会从其经验中作出一点贡献的时候,他才真正受到教育。”今天,杜威仙逝50多年后,我们深圳教育考察团在历经2个多月的美国之行中发现,“做中学”依然深刻地影响着美国教育界,贯穿于整个学校教育教学领域,涵盖教学过程、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