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借代辞格的概念是:不直接写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借和要说的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或某种特征来代替。不直接写出的人或事物叫“本体”,用来代替本体的事物或某种特征叫“借体”。如.(1)“孤帆一片日边来”。“帆”代“船”,“船”是本体,“帆”是借体。  相似文献   

2.
借代和借喻是两种修辞手法,二者有相似点,都是本体不出现,所以极易混淆。要准确区分,必须从二者的本质入手。借代是借用一事物的名称代替与之相关的另一事物的名称的修辞手法。被代替的人或事物叫本体,在句中不出现;出现在句子中取代本体的人或事物,叫借体。借代有几种类型:特征代本体,部分代整体,工具代本体,具体代抽象等。最常见的是特征代本体。特征代本体指用人或事物的某些特征代替它本来的名称。如:鲁迅在《药》中的几处借代:“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  相似文献   

3.
初中语文第六册的修辞复习提纲中对借喻和借代的定义说得很清楚:借喻是“直接把甲说成乙,不用比喻词”。借代“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和这个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东西来代替”。但是在具体运用时,仍有不少学生对这两种修辞格认识不清。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两种修辞格在结构上有相似点。借喻由本体、喻体构成,但本体不出现,喻体直接出现。借代由本体、借体构成,本体也不出现,由借体直接出现。我们来看下面两个例句: (1)中国人民坚决拥护钢铁长城。[借喻]  相似文献   

4.
了解一点有关借代这种修辞方式的知识,对于弄清古代汉语的词语意义和思想内容,对于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借代,总的说是用同本体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另一事物(借体),来代替本体事物。本体事物隐而不现,借体事物取而代之。根据借体和本体的不同关系,常见的借代有这样几种方式: (一)以部分代全体。这种借代方式,一般是取本体事物有代表性的部分作为借体,来代替本体事物。①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相似文献   

5.
借代是常见的修辞格之一,是用与本体事物有某种联系的其他事物(即借体)来代替本体事物的一种修辞方式。借代与借喻不同,借喻重于“喻”(比喻);借  相似文献   

6.
借代是常见的修辞格之一,是用与本体事物有某种联系的其它事物(即借体)来代替本体事物的一种修辞方式。借代与借喻不同,借喻重在“喻”(比喻):借代重在“代”(代替)。中学课文中的借代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十二类:一、特征代:即用与本体在特征上有联系的借  相似文献   

7.
一、概念要明确。揭示概念的方法应该从修辞格的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考虑。如借代,彭嘉强等主编的《实用修辞》这样说:“借代就是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的名称,而是借用同原来的人或事物密切有关的另一个名称来代替的修辞方式。”这个定义才真正揭示了借代的含义,明确地指出原来的人或事物与借用的人或事物是密切有关的。借代的基础是事物间的紧密联系,有着不可分离的相关性,因而多是固定的。没有一定的相关性,任意借代是不恰当的。如,用“延安”代替“党中央”,延安毕竟是党中央曾经在过的地点。“延安”与“党中央”两者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也是永久固定的,用来借代,自然天成。  相似文献   

8.
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借用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人或事物来代替,这种修辞手法叫“借代”。借代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其中有一种容易被人们误认为病句。如: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中学文言文中选取一些借代过程较为复杂的例句,略加分析,供大家参考。借代辞格的借体与本体的关系有两种: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在借代过程中,如果借体不必经由其他事物就直接代替所要  相似文献   

10.
人们对借代和借喻的区别谈得很多,有的很有理论深度,但不如教给学生一种简易的辨别方法更实用些。我们知道,借代是不直说某人某事的名称,而借用与它们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名称来代替;借喻是比喻的一种,是一个比喻句中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只出现喻体(即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借代侧重相关性,侧重“代”,有人称  相似文献   

11.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修辞复习提纲中对于“借代”作了如下解释:“借代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和这个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东西来代替,如用部分代替整体、用具体代替抽象、用人的外部特征代替人等等。”然后举了若干例句,其中有一句是:“园规一面偾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我认为,课本对“借代”的解释可以说是语言简练,意思完备,深浅恰如其分。但是,“园规”这个例句举得却不恰当。照我看,这句话应属于“借喻”的修辞方法,而不是“借代”。  相似文献   

12.
借代的比喻基础及其构成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代 (metonymy)是英语中的修辞格 ,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 ,而是借用与要说的人或事有密切关系的其它事物来代替的一种写作手法。借代是美学修辞范畴的一种辞格 ,其本体 (tenor)与借体 (vehicle)之间的联系多种多样 ,其构成方式也比较复杂 ,所以在运用时就要求准确得体。适当地运用这种辞格 ,注意借代与隐喻的区别及相互渗透 ,就能获得意想不到的修辞效果和语言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问疑解难〕 1、教学大纲规定掌握哪十二种修辞方法? 教学大纲规定学生要掌握的十二种方法是: 一、比喻比喻就是常说的“打比方”,也就是用人们熟悉的事物说明不熟悉的事物。如: 湖面平静如明镜。二、借代借代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和这个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东西来代替。如; 解放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相似文献   

14.
借代琐议     
萧逸 《语文知识》2000,(7):61-62
借代是一种常见的辞格,它的定义是“不直说某一事物名称而借用另一种说法来表现”(黄汉生《修辞漫议》);“不用本来指称某人或某事物的名词,而用另一个与这个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词语来代替”(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那么,是否“换一名”、借用另一种说法都是借代呢?本文试图通  相似文献   

15.
借代就是借用一个同甲事物(本体)有关的乙事物(借体)来代替甲事物,也就是用借体的名称来代替本体的名称,又叫换名。从本体与借体的关系之一角度来分类,中学语文课文中的借代大致有以下十九种形式:  相似文献   

16.
第四册高中语文《教学参考资料》(以下简称“教参”)对该册《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言》习题中,关于“用纸的砧心的锤来锤炼语言”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方法的答案定作借代,笔者以为这里是比喻并非借代。 什么叫借代?黄伯荣、廖序东在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现代汉语》中对它下定义说:“不直接说某人某事,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辞格叫借代”。同时该书还从“特征代本体”、“专名代泛称”、“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整体”四个方面进行了举例阐释。《教参》认定“纸的砧心的锤”用的借代格,可能认为它是“具体代抽象”抑或为“部分代整体”吧?因为“特征代本体”“专名代泛称”完全可以排除。谁都知道,  相似文献   

17.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这句话中的“状元宰相”和“地底下”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呢?有的答案是“比喻”。(见1989年《语文教学通讯》第一期48页)这个答案值得商榷。我认为“状元宰相”和“地底下”都是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方法。有人说它是“比喻”,这实际上是将借体误为喻体了。是相似还是相关,这是借喻和借代的本质区别。借喻的喻体和本体相似而不相关。大都是两类事物。一般都可化为本体象喻体的格式。借代的借体和本体相关而一般不相似。大都是同类事物,一般都不能化成本体  相似文献   

18.
有趣的借代     
借代在写作当中是经常要用到的,同学们,你们对借代这种修辞手法了解多少? 借代,就是不直接说出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借用与之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替代的修辞手法。下列词语都运用了“借代”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在一次教研会上,一些同志为判断小学语文第七册《瀑布》一诗中出现的“白银”、“珍珠的屏”的修辞方法而争论不休,有的说是借喻,有的说是借代。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必须弄清楚借代与借喻的区别何在,其区别有二: 第一,借喻是借与本体事物有某些相似点的事物来比喻本体事物,而借代则是借与本体事物有某  相似文献   

20.
借代又叫“代称”,就是不把人或事物的原名直接说出来,而借用另一个有关的名称来称呼。一、借代的类型(一)旁代旁代即借某个事物本身所伴随的或附属的事物名称来代替事物的本体。约有以下几类:1.用本体事物的性质、特征代本体。如:①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彭端淑《为学》)鲁,本为迟钝,此用作名词,迟钝的人,借指曾参。据《论语》、《史记》记载,孔子认为曾参天资愚钝,但精通孝道,所以孔子把儒道传给他,又由他传给子思,再由子思传给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