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有些通讯员以为编辑就是坐在办公室大笔一挥,把我们辛辛苦苦写出稿件的命运就被轻易决定了。其实,编辑的苦衷哪里知道,稿件来了,先是一阵欣喜,然后反复地看,思索再三才能决定一篇稿子的取舍。不过感觉总是能编用的好稿太少了!就从人物通讯说起吧。在那一摞一摞的稿件中,人物通讯就占了很大一部分。什么《巾帼不让须眉》、《甘  相似文献   

2.
我们《陕柴报》创刊迄今,曾发表了许多人物通讯。特别是近年来,我们编釆人员和通讯员把笔触伸向身边的先进人物,把焦点对准时代精神这个闪光点,写出了大量质量较高的人物通讯。我自己就曾在编辑之余,釆写了50多篇人物通讯,人物专访和人物特写。我有这样一个体会,那就是一篇人物通讯要抓住读者,从写作上得把握好标题,开头、正文、结尾几个环节。人物通讯,标题是点睛之笔。我们《陕柴报》发表的人物通讯,标题比较有特色,象《且看‘哥儿们’重抖擞》、《划线行当无名草》、《‘大胡子’轶事》、《劳模行列新面孔》、《放飞小天鹅的  相似文献   

3.
在1986年度全省广播优秀节目评比中,我站的新闻性专稿《婆婆啊,婆婆》被评为一等奖,省评委会还特别对这篇稿件的播音质量,作出了比较好的评价。《婆婆啊,婆婆》这篇通讯,内容真实、生动、感人,作者和编辑对稿件做了精雕细琢的处理,我们播音员也  相似文献   

4.
每天,报社编辑部都要收到来自记者和通讯员的大量稿件,稿源充足、从中挑选较好的稿件进行加工、润色,是编辑乐此不疲的高兴事。但是,有一个问题却长期困扰着编辑们,这就是新闻稿件总是写得太长,明明几百字可以写得很好,却要冗长到上千字。一篇人物通讯,偏偏写成这个人物的传记;一篇工作报道,偏偏写成方方面面的工作总结:一篇会议消息,偏偏写成会议材料的全面摘抄,总觉得稿子写短就显不出水平。  相似文献   

5.
查假记     
长江日报副刊部收到一篇情节离奇的、题为《兄妹结缘悲剧》的稿件。副刊部的编辑没有哗众取宠之心而轻易发稿。他们三下安陆进行调查、核实,冲破重重阻挠,几经奔波终使事实真相大白,杜绝了一篇假报道的问世。他们这种对读者、对社会负责的精神令人敬佩。现将万强同志为本刊撰写的《查假记》发表于此,以飨读者。半年前,中宣部新闻局专门派员赴武汉,了解《长江周未》编辑为一篇虚假稿件三赴安陆识假查源的情况,接下来,中宣部主办的《内部通讯》和《新闻出版报》相继刊载了《〈长江日  相似文献   

6.
如果不是我坚信这是一篇人物通讯,也许我会把它当作一篇文学作品来欣赏。然而我宁肯相信人民日报编辑同志的处理标准,因为他们把这篇作品发表在新闻版而不是发表在副刊或文学作品专页上,这就使我确信不疑地把这篇作品看作是属于新闻体裁的人物通讯,而且我认为这是一篇其魅力不亚于任何一篇文学作品的新闻通讯。我指的是发表在一九八六年一月十七日《人民日报》第三版上的一篇通讯,题目是  相似文献   

7.
陈鹏 《军事记者》2006,(6):22-23
《空军报》2002年1月29日一版头条刊登的通讯《龙世雄踏上探亲路》,受到读者的广泛关注,尤其受到基层官兵的交口称赞。几年后,本文编辑就这篇稿件“出笼”的过程,进行了认真的思索、反刍。这是一篇差点“流产”的稿件,由于编辑随机捕捉到新闻线索,并紧追不放、精工细做,进行再创作,才使一条很容易“擦肩而过”的新闻登上了报纸的头版头条。  相似文献   

8.
记得我刚刚学写新闻报道时,有许多生动的材料,一到我的笔下,就显得干巴巴的。后来我除了在挖掘新闻题材上下功夫外,还注意捕捉与主题有关的细节和语言,这么一来,报社的编辑认为我的稿件有点味道了,因而稿件的采用率也提高了。一九八三年元月,《工人日报》刊登了我采写的一篇通讯,题为“烈士母亲的儿女”。这篇通讯的开头,就是我通过亲  相似文献   

9.
我曾写过一篇《丑媳妇不怕见公婆》的写作体会,寄给《中国记者》,10多天后,收到退稿并附有该刊编辑的一封信。信中说,此稿不适宜在《中国记者》上发表,但可寄给别的业务刊物,有希望发表。我按这位编辑的指点,将稿件修改后寄给《荆州报通讯》,不久就被该刊以较大篇幅发表了。《中国记者》让有希望在别的新闻刊物上采用的稿件另稼给婆家,这种  相似文献   

10.
倪缉熙在来稿《稿件失实与编辑责任》一文中说,看了本文标题,有人就会不以为然:“稿件都是记者或通讯员写的,编辑只是修改润色而已,会有什么责任呢?”其实正是编辑在修改润色的过程,使某些本来不失实的稿件失实了。出现上述情况,大约有两种原因,一是编辑烂开“补药”画蛇添足;二是编辑错给“泻药”致稿伤残。举例说明: 例一,1980年7月,笔者写了一篇《农垦二团  相似文献   

11.
邓县广播站青年记者钱明绪4篇稿件,先后在省、地1986年优秀新闻稿件评选中获奖。今年3月,3家新闻单位分别向他颁发了荣誉证书和奖品。这4篇稿件是:消息《邓县出现一家农民个体医院》、评论《粮食定购合同制亟待完善》、通讯《唢呐声声送金匾》,分别荣获省、地广播电视厅(局)优秀稿件一、二、三等奖。精神文明论文《更新观念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首要任务》,获《南阳日报》征文三等奖。  相似文献   

12.
通讯《图个心理干净腰杆硬——税务干部刘庆涛的故事》(见3月17日新华社新闻稿),是近期财贸战线上人物报道中很有特色的一篇,稿件生动感人,不落俗套。  相似文献   

13.
1994年12月在河南人民广播电台《话说河南》板块节目中播出了一篇广播通讯《“状元”扶贫》。这是一篇歌颂党的富民政策,讴歌新一代农民在改革大潮中拼搏致富,富后不忘老区,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崇高思想的感人通讯。拿到稿件就感到棘手。原因是:《话说河南》板块是以多种话题内容,适当辅以音乐组合,由主持人直播的节目,显然用这种形式根本驾驭不了这篇广播通讯。既然是广播通讯就决不同于一般的通讯,这广播二字怎么体现呢?  相似文献   

14.
1947年,胡乔木同志给《解放日报》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短些,再短些》,他说:“我们的说话短,靠开会的主席;作文短,靠《解放日报》的编辑。”他为此要求《解放日报》:一、新闻要五分之四是五百字左右的;二、通讯和副刊稿件五分之四是一千左右的;三、研究性的论文等等五分之四是两千字左右的。 胡乔木的观点在现在仍然是适用的。 现在的媒体,长风刮得人们睁不开眼。一篇消息,明明三言两语就可解决,偏偏要娓娓道来;一篇通讯,本可以直奔主题,硬要花前月下,喋喋不休;一篇论文,唯恐读者不明白,中文洋文一大套,生涩难懂…  相似文献   

15.
刘波 《传媒》2000,(8):15-15
《人民日报》今年6月18日头版刊出一篇不长的采访记,题目是《杜寿鹏——要堵贺兰山缺》,作者是本报记者梁衡。此时的梁衡,乃是该报的副总编辑。 看到这篇稿件,我不由得心生感慨,随即想到了两个问题:一是大报的老总要不要亲自采写稿件?二是老总应该写什么样的稿件?  相似文献   

16.
刘正权 《军事记者》2005,(11):34-34
刊于《人民军队》报的通讯《新川和他的妈妈们》,在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的评比中荣获三等奖。应《军事记》编辑之约,我在这里谈谈这篇稿件“出笼”的经过和一些采写体会。  相似文献   

17.
《解放军报》2007年12月份好新闻作品评选近日揭晓,共有文字稿件56篇、好版面2个、好专栏2个、好图片与好画刊3件、好策划2个获奖,另有4篇稿件获特别奖。一、文字稿件1日:一版《5万余团以上领导干部深入基层宣讲》(作者:周奔;编辑:周奔)2日:一版《370名退役老兵自行返乡》(作者:李克强、夏洪平;编辑:张晓祺)3日:二版《品尝着艰辛收获着快乐》  相似文献   

18.
去年九月二十一日,《经济日报》三版《可爱的中国》专版,发表了我写的《十里荷香伴油香——任丘油田漫步》一稿。我惊喜地发现,这篇游记体的通讯改得比原稿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凝结着编辑的心血和汗水。这篇稿件原来题目是《任丘油田漫步》,当时就感到它一般化,可是我搜索枯肠,实在想不出自己满意的标题来。然而,经编辑精心改成《十里荷  相似文献   

19.
《编辑之友》编辑同志: 我是一个煤矿工人,工余有点写作的爱好,今年订阅了贵刊,一想提高点写作能力,二想了解一下编辑工作这块“神秘领域”。当我接到第一期《友》时,一件往事又涌进我的心扉。说起来是旧闻了,但还是想给《友》唠叨唠叨。 1983年1月,我给《新闻战线》杂志投去一篇短文,题为《压稿造成的失实》,文中列举了某两家报纸在刊登我矿两篇稿件时,因压稿时间过长,情况发生了变化,而使读者误认为是假报道,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后来我才知道《新闻战线》已登过此类稿件,我写的就不用了。但《新闻战  相似文献   

20.
1984年,还是中学生的笔者在校同橱窗看到一篇人物通讯,这篇刊载在《中国青年报》的通讯,题目叫《一个普通的灵魂能走多远》。当时正值初冬,笔者被这篇通讯吸引,在橱窗前流连忘返,以致于迟到后受罚站了几节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