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毕青同志(1912.2~1991.8)离开我们已经十年了。毕青同志病逝时,他的老战友许觉民同志曾说:“一个人真的做到不事媚俗,身无谄骨,为人堂堂正正,虽清苦尤甘之如饴,如此则死而无憾矣。”又说“纵观他一生,只见其默默地工作,不计其他,对不屑为之事更嗤之以鼻,他是完全经得起事实检验的,我认为这是一个平凡人的非凡之处。”正如觉民同志所说  相似文献   

2.
老要疏放     
人生大概都要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年青的时候想出去,老了想回来。这一现象在80多岁赵浩生先生身上体现的尤为突出。他在美国住着一栋令人羡慕的漂亮大房子.后面是一溜敞亮的大窗户.和邻居的房子中间是一片草坪,周遭有树林。赵先生说:“这草坪是两家的.但我们不在中间竖篱笆,他看就都是他的.我看就都是我的。常有成群的野鹿和野鸡光顾这里.它们站在我的后窗户跟前向里面扒头探脑。这里的野物不是怕我看它们.而是想看看我长得什么样,  相似文献   

3.
周知勇 《云南档案》2012,(10):33-33
<正>2012年9月11日星期二晴在五印乡别乐古上社,有一位83岁的彝族老党员字廷芳,如今已经是四世同堂。按照计划,今天我们将到他家里走访。在村干部的引领下,我们来到他家门口。他的孙女迎出来,把我们带进他家整洁的院落,他和老伴安静地坐在火塘前,身边坐着的是失明的同样上了年纪的女婿。  相似文献   

4.
我恋上“爬格于”这一行,已经有20多年了、1962年.我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了生我、育我的家乡──未央区草滩镇东兴隆村。回村后.我利用工余时间搞宣传工作,并办起了油印小报《东兴通讯》。我们办小报得到了当时下乡记者张扬(现西安日报政法农财部副主任)的亲自指导,他教我们如何写稿、编稿、办小报,如何写新闻报道。张扬同志是我第一个老师,我的第一篇上报稿子《铁人队长》是他帮助我反复修改后上了西安日报。这大大激发了我的写稿热情.接着有几篇稿也见报了。1984年3月13日,我被调入未央区委宣传部担任通讯干事,从此,跃入…  相似文献   

5.
儿子结婚已近五年.小两口相敬如宾。我们作长辈的两对亲家,也经常来来往往,互相切磋,取他长.补己短,关系处得蛮好。  相似文献   

6.
1990年6月2日上午,听接待室有同志讲:"老书记查档来了",我和王立新局长赶赴阅览室,见到原河北省统计局局长、解放战争期间曾在我县任县委副书记的刘蒂同志,我们将他请到办公室.我问:"您这次主要查什么内容呀?"老书记讲:"我们几  相似文献   

7.
2003年10月8日是王子强逝世周年纪念日。这一天是如此的刻骨铭心,以至现在想起仍隐隐作痛,我真不愿相信他真的走了。回想去年9月初,我们曾约定,11月26日要庆贺他的七十大寿;9月27日,他还在和同事们举杯共庆共和国的生日;9月29日,他还在我的办公室说:“让我帮你做点儿什么吧。”他的话音尚在耳边,叫我怎么敢相信?  相似文献   

8.
车英 《新闻知识》2000,(1):29-30
一、勤奋好学一才子 求学深造赴抗大 何微(1916.7.23—1999.4.6),初名何畏,笔名米若、石冷。有人说:何微之所以成为中国当代的名记者,正因为他姓“何”,新闻中的六大要素即五个W加一个H(有人译为:何人、何事、何时、何地、何故和如何)都是“何”;也有人说:“何”乃疑问词,或许正是这个“何”促使他不断求索,成为新闻学研究之大成者。这或许是历史上的巧合,但纵观何微的成长过程,我们不无悟出:时势造英雄,是中国共产党哺育了他,是中国革命造就了何微及何微这一代颇有成就的名记者和新闻学家。 191…  相似文献   

9.
陈星 《新闻天地》2008,(11):35-36
如果之前你不曾认识王永庆,在5.12汶川大地震后你应该认识他,他正是那个地震后第二天就打电话到北京说要捐赠1亿元人民币的小个子台湾老男人;如果到今天你还是不认识王永庆,那你真的到认识认识他的时候了,因为,这位不平凡的男人走了——10月17日,他在美国新泽西安详地离开了陪伴他92个春秋的喧嚣尘世。  相似文献   

10.
3月9日,杭州市萧山区档案局召开了“2006年档案征集工作会议”.会上,征集员萧山日报社记傅宇飞介绍:他的朋友杨之华的秘书张忆纯有数张珍贵照片,建议我们去看一下.在傅宇飞的陪同下,我们前往张忆纯家.  相似文献   

11.
11月18日清晨,美国“汽车城”底特律天色阴沉,小雪飘下还没落地就化了。卡尔。斯尼德开着车去上班,路过亨利.福特汽车博物馆,他下意识地向窗外看了看。作为一名福特汽车经销商,从年初开始他的日子就不太好过,“车子卖不出去,总不能真的一个美元一辆吧。”  相似文献   

12.
(一) 3月的一个天气晴和的日子,我们去拜访新闻界前辈吴克坚。他眼光温和,步态稳健,精神很好。“我在写《人生的长征》。”吴克坚说。他两年前开始动笔,现在,已经写了十万字了。在这本回忆录里,他写了自己从事新闻工作的体会。今年1月11日是新华日报创刊45周年纪念日。3月上旬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隆重纪念活动。吴克坚曾经担任过新华日报总编辑。茶几上正放着一个金字红色请柬。  相似文献   

13.
经常看我们<北京档案>副刊栏目的读者,大多数人都会注意到这个名字--崔金生.崔老是我们刊物的老作者了,自从创刊后他就一直是我们作者群中的坚实一员,与我们一同走过了二十多年的风风雨雨.这两年,崔老更是抖擞精神,在我们的"京城茶座"栏目中力扛"天桥旧话"这一子栏目,专门描述他眼中的天桥旧人物,文笔简捷生动,绘声绘色,语言极具北京地方风味,仿佛又把读者带入到上世纪那个斑驳陆离的"万花筒"世界.  相似文献   

14.
此老胸中具一天──记陆灏黄俭发现:1953年3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他的人物特写《他从乡下来》,接着,14日《不平常的混凝土搅拌厂》;20日《一个忘记自己的人》:25日《婚事》:29日《友情》,作品刊用密度高,质量好,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陆灏同志当...  相似文献   

15.
莫志恒 先生于 2000 年2月去世, 至今已一年 多了。记得是 在去年年初, 他借用别人 的手机,给我 打了一个电 话,说住家暂时搬到丰台区马家楼,等房子修好以后再搬回三里河宿舍。但时过不久就收到民族事务委员会的讣告说他已于2月12日逝世,终年93岁。痛失老友,深为憾事! 莫老是我国早期著名装帧艺术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装帧艺术委员会顾问。我们1949年秋在上海新出版业联营书店相识,这个书店在福州路福建路口,门市部只售书不出书。我们在楼上经常做些报纸广告宣传和门市的布置工作,那个门市…  相似文献   

16.
面对“学历门”的狂轰滥炸,唐骏这个被誉为中国“打工皇帝”的超级打工者,又一次被媒体推到了风口浪尖上。纵观整个事件的前前后后,唐骏始终不能彻底放下。原本很简单的一件事情: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只要唐骏真的能放下架子,痛痛快快有个交代,社会未必就会和你真的过不去,未必就会把你拔得精光。但面对事实,他就是不能放下架子,痛痛快快地给大家一个交代,而始终是渡遮棒椅.吞吞吐吐.  相似文献   

17.
范学贵 《档案与建设》2021,(1):85-87,84
2020年10月28日清晨,笔者搭上海至苏州的火车,去看望金坛县老领导沈啸森。一见面,见沈老夫妇俩精神挺好。一个101虚岁,一个98虚岁,二老相加199。沈老听力不佳,我们只能笔下交流。手写板上,他写道:“你精神可驾(嘉)。”笔者写道:“谢谢鼓励。”他写道:“我癌症开刀己20年了。”笔者写道:“现在是百岁老人了,可喜可贺。”  相似文献   

18.
2011年9月6日,《文汇报》原总编马达结束了86岁的人生,在上海华东医院病逝.获悉马老辞世的消息,上海社科院新闻研究所的白红义博士和我都非常难过.不仅因为他是大家都尊敬的老报人,还因为我们跟马老之间有过的缘分.  相似文献   

19.
王益同志离我们远去了,我们失去了一位好领导好老师,心中十分悲痛。1947年我从山东大众日报调入山东新华书店,在他领导下工作,以后又一起南下上海,新中国成立后又一起调到北京,在新华书店总店工作,及至上世纪末他主导筹建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一直得到他的帮助和教诲。这里回忆几件事,以表纪念。  相似文献   

20.
我们单位不大,却聚集了不少德高望重的学者。为表示尊重,我们一些后学都尊称他们为“先生”。惟有对俞平伯不称他为先生,而称呼为“俞平老”。因为他是一些先生的先生。这些先生见到他的时候,总是快步迎上前去,恭敬地问候,那相互握手嘱咐的诚挚恳切,令人感动。虽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