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新 《中学文科》2006,(10):4-14
文学作品阅读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重中之重。《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欣赏文学作品的具体要求:“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评价建议”中提出了对阅读文学作品的评价要求:“根据文学作品的形象性、抒情性强的特点,可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可通过考查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相似文献   

2.
复习指要 一、目的要求 1、能感受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体验作品中的感情,品味作品中的形象和优美、富有表现力的语言。2、对作品的思想观点、感情倾向,能联系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提高自己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课标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初中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强调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相似文献   

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将"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作为课程目标,要求7~9年级"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鉴赏文学作品,指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凭借作品的语言和艺术形式,借助想象和联想感受作品中所描绘  相似文献   

5.
欣赏性阅读是一种审美阅读,即从文学作品中获得赏心悦目的美感。它也是进行审美评价的阅读活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欣赏性阅读的总要求是:“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具体要求是“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相似文献   

6.
高中语文研究性阅读,是一种在以文学作品为主的文本阅读的基础上,以问题为中心,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收集分类,阐释、发现和探究的文化行为。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文学作品阅读与鉴赏的要求是:“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相似文献   

7.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阅读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阅读”中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会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学生做起来最难、也最易丢分的就是阅读这一大“板块”,怎样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成了老师和学生当前最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9.
王娟 《语文天地》2013,(16):60-6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原有基础上多次强调"多读书"在语文学习和思想文化修养中的关键作用,并对推荐的阅读名著书目做了一定的调整和补充。同时明确要求学生能够"独立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相似文献   

10.
刘春华 《现代语文》2014,(3):130-131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初中7-9年级学生提出了阅读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可见,《语文课程标准》把尊重学生在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培养学生的批判质疑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了新课程文学作品教学的基本理念。下面,笔者就这一教学理念,结合自己的课堂实践,谈一些个人的初浅认识。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评价学生阅读古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学生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同时又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义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相似文献   

13.
新课标对初中学段文学作品的阅读提出这样的目标:“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它强调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学不能包办代替,要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思考。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教会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品读作品.说出自己的体验。能初步理解欣赏文学作品.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钱方 《文学教育(上)》2010,(22):110-110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有创意的阅读”。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课程目标阅读部分第八条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取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有鉴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欣赏文学作品,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为了达到《标准》要求,在实施小说教学中,应该重点突出细节描写的鉴赏。  相似文献   

18.
新课标中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是这样表述的:“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前苏联著名作家爱德堡说:“读书是一种创造的过程,当读者阅读长篇小说时,就在完成与作家类似的工作,因为读者能以想象力来充实小说的内容,若要做到这一点,还须依靠读者个人的生活经历。”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若能发挥想象,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张秀芹 《学周刊C版》2011,(3):161-161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并且要求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相似文献   

20.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