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一次会议上,一位老新闻工作者在谈到新闻理论时,说了些明显的外行话。在座的一位刚毕业的新闻研究生连连发笑,那音容笑貌流露着轻蔑之意。当时,我真想问那位年轻人一句:你写出过几篇象样的新闻作品?因为我知道那位长者发表的作品摞起来有那后生高。但是,话到嘴边我又咽回去了。那后生固然有可气之处,那长者似也不该论所不知。事后,我反复回味着那一幕,觉得有些话要说。前些年对两代人有“代沟”之说,也有人不以为然。且不谈是否有“沟”,但同代人之间,差别也是有的,何况一代与一代之间。用此道理看我们新闻专业队伍的现状,是否可以  相似文献   

2.
“追”稿记     
前几天,我写了一篇关于教材改革的稿子,四易其稿后装进信封送到了邮局。回家后,我翻出留下的底稿又仔细看了一遍,天哪,“大气候”竟错成了“大气族”,虽一字之差,意思却变完了。我想,自己一向注重严肃认真,必须把发出的稿件追回来,改正错字,不能把包袱甩给编辑。一旁的妻子看看表,差10分钟不到下午6点,而邮局下班的时间正是6点。此时窗外阴沉沉的,稀疏的雨点也飘落下来,如果不及时将稿件追回,恐怕明天一早就会随邮局的早班车发走。我急忙骑上自行车急奔县邮局,正好在值班人员拾掇关门时赶到了,听我说明来意,工作人员从打好捆的信件中找出了我的已盖好戳的邮件。回到家里,深知我脾气的妻子和我都会心地笑了。“追”稿记@丁建勋  相似文献   

3.
当了几年记者,悟出了一点道理:消息也好,通讯也罢,千万不要写长了,越短越好。如何短?就是写最“提神”的那一点。我近日翻看发表的数百篇稿件,发现在社会上引起点反响的,都是几篇“小不点”。洋洋洒洒数千言的稿件,真是下力不讨好,没人理茬。“小不点”为啥惹人爱?思忖再三,原因找到了——“小不点”只写最“提神”的那一点,一多就长了,长了读者就倒胃口。怎样才能写好最“提神”的那一点?思来想去,似乎应抓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4.
笔墨风云太行山──在《新华日报》华北版工作时的回忆李隆蔚本栏责任编辑游世碧每当我听到“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看吧!千山万壑,铜壁铁墙,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这首当年常不离口的歌时,我的心似乎又回到了那战火中的青春年代,回到了华北...  相似文献   

5.
小的不做,大的又做不来,这是一些人的一种通病。我想起了我自己写稿的一些经历。记得我工作后,也是我有生以来发表的第一篇稿子是在山东省教委《中学生报》“青春短笛”栏目里发表的一首自由诗,一共16行,150多字。那时我的学生都争相传阅那期报纸,读那篇稿子。一位老哥说:“这样的稿子也能发表,好,咱也写!”我还半带认真半开玩笑地说:“其实有些稿子很容易发表,就看你写不写。你只要写,就能发表。”而我,  相似文献   

6.
我是一名酷爱新闻写作的农村青年,近年虽在省报上发表了若干篇“豆腐块”文章,但就巴掌大的这几篇稿子,不知凝聚了我多少心血和汗水。每当我采写的新闻变成铅字或播音员那亲切、流利的声音时,欣慰中种种苦楚又袭上心头。苦衷之一:采访难。我持着乡党委开具的采访证在本乡有关部门调查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这些部门  相似文献   

7.
一次上街,我远远看见一人拿着报纸叫卖,不少人蜂拥而上,报纸很快销售一空。出于好奇,我走近一个正捧着报看的人,顺着他的眼光往报上一瞅,原来那上面登载了省招生办公布高考最低录取分数的消息。我心中不由一动:卖报人不简单,他在叫卖中抓住了人们最关心的事,所以吸引了读者。联想到自己,写稿时从未想过读者的需要,难怪文章没“销路”。我觉悟了:写稿的关键不仅在技巧,还在于是否合乎读者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早就听说处在祖国“北极”的边防连队很偏远、很艰苦、也很神奇,但一直没有机会去瞅一瞅。2006年报社的领导把我安排在边防九团四连蹲点,终于有了机会零距离接触到“北极”的边防连队和官兵。  相似文献   

9.
勤与才     
有人云:当作家,一要勤奋,二要才气.此言不无道理.读高中二年级,通过一周的社会调查,我写了一篇通讯,二首诗歌,语文老师看了很喜欢,鼓动我抄写后投递出去.凑巧的幸运,很快《宜昌报》发表了我的那篇通讯,《清江》文艺杂志刊登了我的一首小诗《拉煤》,老师鼓励了我.从这件事,似乎能够看出我有点“才气”.那年,我正十七、八,打那之后,我的“写作瘾”便一发而不可收拾.到如今,已艰难跋涉了20年之久!我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湖北日报》、《湖北农民报》、湖北电台、《宜昌日报》、《三峡晚报》、长阳电台等发表稿件2000多篇,其中有30多篇稿件还获得了各级新闻奖,连续十多年被评为省、市、县级模范通讯员,受到有关部门表彰及嘉奖.凭心而论,自己才气的确不足,但勤奋拚搏的劲头倒是十足的.我常常以“燃烧的蜡烛”、“织茧的春蚕”自勉.燃烧的蜡烛虽小,总可照亮一方空间,为了照亮一片光明,不惜燃烧自己.蚕在吐丝的时候,构思了座美丽的宫殿.为了营造宫殿,不眠不食,日夜劳作,真可谓“勤”的.不知不觉中,它竟结出了一个精美的茧子来,使人们又感叹于它的“才气”.这大概就是“勤”与“才”的辩证法.风风雨雨、惨淡耕耘的20年来,每当我爬格子时,就想变成“燃烧的蜡烛”  相似文献   

10.
一时间已经过去近20年了。70年代末,有一次向我的朋友勤廉提起:省广播电台有位叫张爱萍的,她播新闻通讯或专题节目时,富于感情的声音很美!勤廉红了脸:“你说的就是我爱人。”又过了10来年,时当80年代末,我又问勤廉:“一些报刊上发表的有关播音工作、人物访问、游记一类文章,语言很流畅,笔尖蘸感情,署名是张培,看来是个年青人,你可认识?”勤廉又红了脸:“张培已经不年轻了,那是我老伴的笔名……”我们齐声哈哈大笑了!这才是“天上地下”人间何处不相逢!二  相似文献   

11.
诗曰:“汝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是经验之谈。回想我刚学写稿时,什么也不懂,见报刊上登什么,就写什么,结果两年下来也未能有一字见报,我感到苦恼。一次上街,我远远看见一人拿着报纸叫卖,不少人蜂拥而上,报纸报快销售一空。出于好奇,我走近一个正捧着报看的人顺着他的眼光往报上一瞅,原来那上面登载了省招生办公布高考最低录取分数的消息。我心中不由一动:这人不简单,他在叫卖中抓住了人们最关心的事,所以吸引了读者。我想自己写稿时从未想过读者需要,难怪文章没“销路”。我觉悟了:写稿的关键不仅在技巧,还在于是否合乎…  相似文献   

12.
欢乐家庭     
亲爱的伙伴们,当你来到我家做客时,你就会发现墙上挂着一张全家福:左边那个活泼开朗的小女孩就是我,中间那个笑容可掬的就是我的妈妈,右边那个长着“瓜子”脸的人就是幽默而又风趣的爸爸。爸爸是个天生的乐天派,他经常以自己风趣幽默的性格为家里增添了不少欢乐。有一次,我和爸爸在公园打羽毛球,在我刚扔球准备打时,爸爸突然来了“舞”趣——只见他一前一后,一左一右地扭了起来,还把手里的羽毛球拍左一挥右一挥,手舞足蹈,似乎不是在打羽毛球,而是在跳“霹雳舞”。我和妈妈都被他那一连串滑稽的动作逗得哈哈大笑,连旁观的小朋友也笑了起来。…  相似文献   

13.
误会     
每当看见书架上那两本《趣味数学》,我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我去找好朋友丁婧妍玩,玩着玩着,我不经意地瞅了她的书架一眼。咦,《趣味数学》?那不是我前几天丢的那本吗?于是我拿下来一看,上面还工工整整地写着我的名字!我正要叫她,她就笑容满面地走过来了,说:“哟!你可真机灵,这么早就发现我要送你的生日礼物了!”我想:还挺会编,竟然说是送我的生日礼物!于是我就说:“少装蒜了!说实话!这本书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她认真地说:“是我要送你的生日礼物呀!你怎么了?”我说:“少骗人了!这本书明明是我爸爸在北京给我买的!…  相似文献   

14.
那是我入伍后的第二个年头,一天去邮局,途经火车站,看到一批新战士在临登车前与家人那难分难舍的情景,不由得想起了我在当兵离家前,母亲拉住我的手,千叶万嘱:“你到部队后,要好好干,别给家里人丢脸,我和你爸在家盼着你的好消息。”我眼噙泪水,默默地点了点头,在上车的一瞬间,我发现母亲偷偷转过身去抹泪,车走远了,母亲那瘦小的身影依然孤零零地站在月台上。从邮局回到部队后,我心里的那股激情久久难以平静,便提笔把自己的感受写成一首小诗——《妈妈,孩儿去远方}),并试着投了出去,没想到很快就在《前卫报》刊登了。虽…  相似文献   

15.
随笔     
我跟我女朋友在西安南郊的青龙小区曾经非法同居了一年又三个月,那是我离开浙西南老家去西安《文友》当一名聘用编辑时发生的事。说起来已经是上个世纪的事情了,瞧瞧,我一不留神漂了两个世纪。多年的女友漂成了老婆,我差不多有资格套用马尔克斯的经典句式:“很多年以后……怀念……那个上午。”还是回到“非法同居”,那是我的人生从“常住”转向“暂住”的一个标志。我  相似文献   

16.
惊悸     
一个同事将一封读者来信丢在了我的案头,一瞅那来信上贴着我写的那篇稿子的剪报.和那上面鲜血般勾勒错误的红道道,我的心立即哆眸剧跳起来。我心急眼雾地把来信扫了一遍,就像突然遭到电击一般,我在坐椅上呆愣死默了好长时间。未了,一个声音从我心底升起,在耳畔轰响:“存不得侥幸,偷不得懒呀!你有一丝侥幸,偷一时懒,就会给你个人造成负面影响,给你的报纸造成很大损害!”那篇稿件内容是替编辑部寻找一位热心读者。报社从今年四月初起,每隔一个星期左右都会收到一个信件,那信封里装的是先几天出的本报,每张报几乎每篇文章都写…  相似文献   

17.
我写董泽清     
刊登《春蚕到死丝未尽》的7月11日的人民日报,当天上午便在北京的许多邮局,报刊亭被抢购一空。董泽清的岳父从上午九点到下午两点,跑了十多家邮局,才买到两份。邮局同志说:“这种情况,几年来都少见。”之后,全国各地乃至国外,许多读者接连不断向报社和记者本人寄来激情澎湃的读后感。人民日报于8月15日载文《中年科学家董泽清的事迹震动各界》,报道了这种盛况。社会反映表明,对董泽清的报道是比较成功的。值得一写的典型董泽清事迹的通讯发表后,一位同行向我祝贺:“你捞到了大鱼!”这一句话,勾起我三个多月艰苦采  相似文献   

18.
国民党崩溃前夕,王芸生终日坐卧不宁。李纯青多次到王家做工作。有一次,王喟然长叹:“没有出路了!”李纯青劝慰道:“天无绝人之路,想想办法嘛。”又一次,王对李说:“国民党完了!”李说:“为什么不找共产党呢?”王惊奇地瞅了李一眼。再有一次,王自悲自叹地说:“共产党不会要我这样的人。”李  相似文献   

19.
韩少功现象──摘自《中华读书报》1995年9月27日旷新年韩少功与揭杆而起,进行“精神圣战”的张炜、张承志一道,有“文坛三剑客”之称。韩少功那篇在《读书》上“骂”后现代的文章发表后不久,一位先生满腔愤怒地跟我说:“呵,很凶猛。”后来,我又读到他“气怠...  相似文献   

20.
我刚学写稿时,什么也不懂,见报刊上登什么,就写什么,结果两年下来也未能有一字见报,我感到很苦恼。 一次上街,我远远看见一人拿着报纸叫卖,不少人蜂拥而上,报纸很快销售一空。 出于好奇,我走进一个正捧着报看的人,顺着他的眼光往报上一瞅,原来那上面登载了省招生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