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往论者多认为吴梅村前期诗歌有"风流"之色,后期诗歌呈现出"激楚苍凉"之气,前后期风格迥然不一。然而,吴梅村诗歌的浑厚之色在早期就已经基本形成,并在后期得以继续成熟,从这一方面讲,其诗歌风格在前后期有一致性。另一方面,由于后期坎坷特殊的人生经历,吴梅村诗歌呈现出更丰富的时代与个人特色。讨论吴梅村诗歌风格的一致性既是正视诗家创作个性和历史大环境的共性的相辅相成的关系,也是了解明清之际文人创作心态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吴梅村的诗歌在清代已有“诗史”之称.靳荣藩的《吴诗集览》作为最早的吴梅村诗歌笺注本,对吴梅村“诗史”的理解颇有代表性.《吴诗集览》沿袭《本事诗》中的“诗史”观念,详证梅村诗中的史实.《吴诗集览》征引的材料仅限于《明史》及《御撰资治通鉴三编》,使梅村的“诗史”精神打上了浓厚的官方色彩.另外《吴诗集览》忽视了吴梅村“诗史”观念中对士人心态史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古代众多的诗词名家中,老舍特别偏爱南宋的陆游和明末清初的吴梅村。吴梅村诗歌抒发的故国哀思、亡国痛楚,使身处军阀混战和抗战硝烟中的老舍产生了思想上的共鸣和心灵上的契合;以诗为史、“意与境浑”的“梅村体”七言歌行,深得老舍的赏识,为老舍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也为其小说写景布境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4.
对于吴梅村诗歌的诗史特征,人们已经作了相当深入的研究,而吴梅村作品的诗史特征又与其史官心态密切相关,故研究吴梅村的史官心态,我们就能找到一把读懂他作品的钥匙。吴梅村史官心态的生成与当时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吴梅村深受当时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社会氛围与家庭环境影响,信仰佛教,为寻求解脱与僧人交往。禅宗对梅村诗歌影响包括:山水诗作中对禅境的追寻;以禅语入诗;成就最高的两类诗中吸收禅宗思想(空幻观、宿命观、自悔救赎),使诗歌呈现出悲壮美。  相似文献   

6.
吴梅村是清初"江左三大家"之一,他的梅村体影响了清代许多诗人,有清代诗坛第一家之称,他的诗歌成就无疑是令人瞩目的,但是同时他的"贰臣"身份又令他饱受争议。吴梅村诗中的女性形象是一群特殊的存在,受到作者和时代两方面的影响,呈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诗中女性形象和诗人本人情感的交织让我们从中可以窥探诗人的内心活动。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古代诗歌主要分为两大类,即抒情诗和叙事诗。受民族文化影响,在文学史上,抒情诗明显占据主流地位。论及叙事诗,杜甫不得不提。他生于盛唐,历经安史之乱,见证唐朝由盛转衰。社会的动荡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自觉"以诗纪史",是当之无愧的"诗史"。杜甫之后,在明清易代的特殊历史时期,也有很多诗人,用他们的笔写下了无数的叙事诗,记录下了一个遽变中的社会。其中,开创了"梅村体"的著名诗人吴梅村当属个中翘楚。关于吴梅村的研究,新中国成立前普遍延续清朝学者的看法,新中国成立后则因为他屈节仕清,而鲜少有人涉猎。直至二十世纪八九  相似文献   

8.
春节时候,我曾在厂甸买了个旧抄本,吴梅村诗抄残卷。当时,我看它笔致流动,必不是一般抄本。因为我曾在友人家中见过吴梅村的字联,那是商务印书馆影印的,他们如何鉴定真迹,不得而知。这个抄本与字联笔迹很相似,我买它时,也有那种想法,是不是吴梅村的笔迹呢?待拿回来一看,上面有引《艮斋杂说》、《新世说》、《西河诗话》等文,作为注释,这自然不会是吴梅村的手抄本了。但是,我将它和吴梅村诗文集对校,却发现这抄本比刻本多出八首诗来。这使我大为惊奇,驱使我连忙去查别的本子,看看是不是也都没有收入。  相似文献   

9.
"江左三大家"出处不同,吴梅村由遗选而失路成贰臣,"失身"愧恧,是其难以排遣之真正哀苦心病。其诗称"梅村体",通常特指其长篇歌行。怎样解读吴氏寄之于诗的"用心",当是辨认"梅村体"之要捩。其诗"篇无虚咏","指事传辞,兴亡具备",即"诗史"品格。入清后,"梅村体"哀婉之情益浓重,而悲慨气韵渐见衰飒。情多于事,锋锐钝化,议论胆缩,"史"识必亦淡散。言"梅村体"必于深情之外言及丽藻。情不浓深,"诗史"易成史论,失却诗之特性;若褪去藻采之丽,则必徒成少陵诗史之仿效,不成其为"梅村体",从而也难从元、白"长庆体"中分离,自成面目。丽词藻采是梅村歌行的形态标识。藻丽之色,原基于吴氏早年即擅长艳体,系晚明世家子弟的才子气表现。"梅村体"的"凄丽苍凉",实不止仅存见其歌行,同样体现于如《赠寇白门》等近体诗作中。"梅村体"应是吴伟业诗作整体构架而成。  相似文献   

10.
吴梅村作为明清易代之际的文坛泰斗,既是一位满腹诗情与灵气的诗坛领袖,亦是一位饱受屈辱和辛酸的屈节贰臣.在"万方多难,灾祸绵绵"的鼎革之际,被迫失节的他,一方面怀着"节操一去兮不复返"的彻骨伤痛,以饱含血泪的真心忏悔,鞭笞和拷问着自身千疮百孔的灵魂;另一方面又"受尽推排偏倔强",在求生不得、痛悔无门的生死夹缝中编织着"欲自辩"和"觅新生"的图存之梦.本文试图在吸纳前人对梅村"忏悔情结"的研究基础上,对梅村诗文中暗隐的"自辩求生情结"这一特殊领域进行探讨,以求凸显一位血肉丰盈更具立体感的吴梅村.  相似文献   

11.
李学颖先生校辑整理的《吴梅村全集》和叶君远先生的《吴梅村佚诗辑考》、《吴伟业佚文辑考》,尽了很大的努力搜辑吴氏佚作,但仍有遗珠之憾。现将从别集、总集、方志等各类文献中搜采得来的若干集外作品刊布,凡序2篇、书信2通、诗4首,并对部分诗文中涉及的人物、史实加以相应的说明和考证。  相似文献   

12.
清初诗人王士禄、王士禛早年合集《瑯琊二子近诗合选》中有吴梅村序文1篇,不见于吴梅村各集。此序为其应同里周逸休之请而作,对王士禛兄弟作出了很高的评价,是吴梅村与王士禛早期交游的重要佐证。  相似文献   

13.
针对历来评《吴梅村诗》者皆重其文句修辞而忽略史料价值的倾向,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吴诗》的史料价值进行论述。认为:第一,是研究明末清初历史的重要史料,当时的许多宫廷斗争内幕、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在《吴诗》中都有具体的反映;第二,是了解吴梅村思想变化的第一手资料,吴梅村的思想变化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有着突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其诗对这一心路历程作了详细的叙述,为其他史料所不及;第三,诗中很多资料属正史所无,可补正史之不足。《吴梅村诗》是我国诗坛上不可多得的佳作,是当之无愧的“诗史”。  相似文献   

14.
吴嘉纪诗歌"渐失本色"问题在清代就一直是众多诗家、学者争论的焦点。对此问题,今人亦有不同的看法。从王渔洋所指的"本色"内涵及吴野人的为人、为诗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野人未失"本色"。尽管王渔洋的"渐失本色"说并非客观公正的评价,但却道出了吴野人生存方式和创作心态上发生变化的事实,并且对我们研究吴嘉纪乃至整个遗民群体在时代大背景下的心态变化有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吴伟业诗所表现的灵魂深处深刻的矛盾、痛苦,根源于他所秉持的“忠孝节义”信念体系本身包含着悖论,从中可以探析传统士大夫的心灵悲剧。吴诗底蕴不易把握,在于“梅村体”的特点:取材史迹、熟于运典、讽议隐约。研究吴伟业诗应注意“于所不言求其言”,发微探心,《吴梅村歌诗编年笺注》足资参考。  相似文献   

16.
明遗民杜濬以才情扬名清初金陵,"诗推于皇为第一".其"茶村体"诗作浑灏精深,自成一家,与同时期的"梅村体"、"神韵体"反映了清初诗人的不同心理特征、诗歌宗尚、生活方式,共同构筑了清初诗歌的繁荣景观,影响着清诗在顺、康年间的发展与走向.  相似文献   

17.
吴梅村所写的三部戏曲均为历史剧,部分学者已对此有相当深入的研究,然而,对于吴梅村的史官心态与其戏曲的关系,人们却较少关注。他的戏曲作品中的题材选择、人物评价以及典故的运用等,都与其史官心态密切相关,可以说,抓住史官心态这条线,就找到了读懂吴梅村戏曲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8.
冯其庸、叶君远先生合著的《吴梅村年谱》积六年之功,“稽之以载籍,衰之于事理”,较为全面真实地反映了吴梅村作为一位诗人、书画家的形象,勾勒出吴梅村的生命历程,展现其思想和艺术创作的发展轨迹,提供了吴梅村研究的基础资料。综观该谱,其学术特色约有如下数端:尊重历史,还原本真;资料翔实丰赡,述事客观公允;订讹辩惑,无征不信,体例新颖。  相似文献   

19.
吴梅村是明末清初的一大诗人。他经历了悲剧的时代,有着家国和身世的深重痛苦。作为诗人,他以诗歌实现了对现实生活的超越。吴诗的超越性体现在超越者与历史人物的沟通,对变幻莫测的历史的思索,和对人的生存的意义的追问。而吴梅村梦中的超越性意象又是跟他生活各个阶段中的佛学影响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20.
冯其庸、叶君远先生合著的<吴梅村年谱>积六年之功,"稽之以载籍,衷之于事理",较为全面真实地反映了吴梅村作为一位诗人、书画家的形象,勾勒出吴梅村的生命历程,展现其思想和艺术创作的发展轨迹,提供了吴梅村研究的基础资料.综现该谱,其学术特色约有如下教端:尊重历史,还原本真;资料翔实丰赡,述事客观公允;订讹辩惑,无征不信,体例新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