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德性知识论发展至今,已涌现出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知识论哲学家,扎格泽博斯基更是个中翘楚。她将“德性”作为知识论的核心,对德性知识论进行发展,并提出范例主义德性理论。她试图解决德性知识论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来自怀疑主义对德性知识论整体的挑战,以便为知识寻找更为稳固的基础。尽管她并没有有效解决知识论的主要难题,但仍然不失为通向知识的希望之路做出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对个体知识论定位及其局限性的分析指出社会知识论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弥补个体知识论的局限性,而且也为整个知识论的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对社会知识论研究发展趋向作了评析:社会知识论也有其自身的限度,并不能取代个体知识论对知识内容本身作深层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文章阐述了图书情报理论基础中的知识论的研究现状,指出知识基础论是图书情报知识论研究的基础,并就这一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林乙萍 《科教文汇》2014,(6):145-145,147
德性是建立在一定价值观基础上的一种美德,其建构过程受德性认知水平和社会实践的影响。中职政治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德性的建构规律,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引领,发掘教材中的有效要素,提高学生的德性认知水平,以实践为抓手培养学生的德性。  相似文献   

5.
德性是建立在一定价值观基础上的一种美德,其建构过程受德性认知水平和社会实践的影响。中职政治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德性的建构规律,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引领,发掘教材中的有效要素,提高学生的德性认知水平,以实践为抓手培养学生的德性。  相似文献   

6.
亚里士多德继承并整合了前人对幸福问题的探讨,提出了幸福就是至善的观点。幸福作为至善是人的目的,具有自足性、完满性,并表现为一种善好的生活。至善的实现有赖于人的合德性的实现活动,按照每个人自身的品质做中道的事情。德性有道德德性和理智德性之分,理智德性是人的最好部分的德性。与此对应的沉思作为努斯的活动,是神性的活动,是最完善的幸福。  相似文献   

7.
日常语境下,我们常常将科学与知识相等同,但实际上它们有着截然不同的内涵。知识意味着一种事实;而科学则通常建立在一些理想化模型、假说等的基础之上,科学的见解在更多情况下并不是事实。较之知识论对知识的定义和对知识价值的褒扬,科学的非事实性特征表明了它与知识的本质区别,如此,科学的价值似乎也远低于知识。然而,这一结论显然与实际不符。从理解入手来思考知识论问题,不仅可以促使我们对知识的价值问题作出深刻的反思,而且也可以论证出科学所基于的非事实性的理解同样是一种重要的认知价值。  相似文献   

8.
亚里士多德对善的阐述是从目的性和功能性两条路径来展开的。在目的性论证中,他将善界定为人们所欲求的目的,如果仅从欲望这一角度来理解善,一般的善和具体境遇下对我而言的"善"就会存在分裂的可能。在功能性论证中,他将善的本质表述为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用德性限定了欲望的合理性,使对我而言的主观准则上升为绝对的客观法则。通过德性中道,人们维护了合理的欲望,并免于成为他人的手段而保证了自己的目的性;也促使个人在追求自我幸福的同时尊重他人的合理欲望。在这种情况下,德性与善也就有了内在的关联,"目的善"与"功能善"也就达到了完全契合。  相似文献   

9.
知识资源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下,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管理理论和方法,它的产生与时代背景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密不可分,但作为一种管理思想,究其根源必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为其存在提供依据和支持.以知识资源管理的起源和发展为起点,从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方面来探讨知识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伊德的身体理论是理解其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思想的重要视角。他在“身体一”(感知的身体,体验的身体)和“身体二”(文化建构的身体)的基础上,提出了身体的第三个维度,即“技术的身体”。“技术的身体”是对“身体一”和“身体二”的综合,主要特征是工具的涉身性,而这正是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的界面。伊德的身体理论对涉身、知觉和行动的内在联系进行了挖掘,对“情境化知识”、人与技术的关系进行了全新解读,对我们建立批判的知识论和技术现象学有诸多启发,其中有两个向度不可忽视,一是关注行动,二是重视现象学一解释学方法。  相似文献   

11.
朱芬 《科教文汇》2008,(30):237-237
本文重新审视了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中国翻译界关于功能对等论的争论,解读所谓奈达的“困境”和翻译研究的“死胡同”,并对此后翻译研究由规范性向描述性转变的现象进行了思考。认为对等论有其局限性,但不失为翻译研究的一条重要途径,可与描述性研究并举。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给出了一种基于英文网页的描述性信息(context)的摘要算法。该算法改进了提取描述性信息的方法,用Html Parser工具提取所有符合条件的描述性信息。对描述性信息集进行预处理后,讨论了如何解决描述性信息集的相关性问题,并通过实验结果对比分析了本摘要算法中混合法和聚类法的性能。  相似文献   

13.
知识通常被认为是得到辩护的真信念。盖梯尔问题的出现促使人们重思这一观念。米丽肯认为,知识作为一类自然现象理应以自然主义的方式进行考察。为此,她在广义演化论的基础上,从专有功能视角对知识涉及的功能、真、信念等概念进行了自然化处理,提出了较为彻底的自然化的知识论,主张知识的“首要事例是正常获得的毫无犹疑的真的当下信念的事例,然后我们才将‘知识’概念延伸到某些种类的倾向性信念上”。学界普遍关注普兰廷加的专有功能主义知识论,而对此知识论流派的实质发起人米丽肯的观点未予足够重视。经考察发现,米丽肯和普兰廷加在认知能力的专有功能来源、正常执行条件和可靠性条件上的论述存在着较大差异,这些差异所造成的不同理论后果将直接凸显前者知识论的优势。米丽肯的自然化的专有功能主义具备更为广阔的理论前景。  相似文献   

14.
辩证法的本义是对话 ,是有“人”的。自然辩证法的本义就是人与自然的对话。由于当代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 ,自然辩证法必须以一种反思的姿态走出近代知识论传统 ,开展人与自然的深层对话 ,从而步入发展的研究。这是比科学技术学视野广阔的领域。科学技术学作为新的范式和生长点 ,在自然辩证法的旗帜下会获得更大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外宣翻译工作中,译者要根据委托方的要求,综合各种因素、运用种种策略来翻译文本,实现交际功能的最大化,从而完成委托方交付的翻译任务。功能派的目的论是一种描述性与规范性相结合的理论,本文试用目的论来对外宣翻译中的四对例文及其策略运用进行描述性研究,探讨这一理论为外宣翻译及其策略选择提供的实践参考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王本刚 《现代情报》2014,34(4):50-53,57
文章认为,默会知识论持一种有别于传统的知识观,这体现在知识的连续统一性、过程性、主客观统一性和嵌入性等方面。波兰尼的默会认识的动态结构阐述由默会知识到明述知识转化的动态过程,野中郁次郎或许就是从这一点受到启发,从而提出关于组织知识创造的SECI模型。另外,文章分别从宏观角度和微观角度提出默会知识转移和转化的新模型。  相似文献   

17.
科技伦理化何以可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郭刚 《科学学研究》2010,28(11):1601-1605
面临着科技活动已上升为一种高风险程度时,人们提出了科技伦理化来消解这种"高后果风险"。从理论层面看来,科技伦理化是不是人类良性的认知活动?它能否解决人类现实的生存危机?科技(知识)能否以德性(伦理)为前提?这是当代人类得以解决的棘手的一系列问题。实际上,只有保障伦理在科学正确引导的前提下,科技伦理化才能得以可能;而且,科技与德性处于平衡状态中,人类的生存危机才能得以缓解。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探究了双元市场学习两个维度,即相对探索维度和组合维度,对于企业提高原始性创新能力、培育竞争力的作用机制,以及吸收能力的调节效应.基于303家我国企业的双份调研问卷,实证检验发现: 双元市场学习两个维度有助于原始性创新能力的培育,原始性创新能力有助于企业竞争力的塑造,但原始性创新能力在这两条路径中却发挥了不同作用,它在相对探索维度和竞争力之间起到了遮掩效应,却在组合维度和竞争力之间发挥了中介作用.此外,吸收能力促进了原始性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之间的关系,也增强了原始性创新能力在组合维度和竞争力之间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9.
林秀燕 《科教文汇》2008,(22):51-51
生命是德性成长的根基,德性完满是生命活动的追求,追求自由是生命的本能要求。生命价值和意义在于人的意志自由与德性成长的谐和统一,德性的养成有助于儿童获得真正的自由,激活儿童的生命力量。  相似文献   

20.
一科学进步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能力的增强,而技术进步则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能力的增强。从科学进步到技术进步,还有一条不易逾越的壕沟,技术创新是通过这条壕沟的重要途径。这一点我们将从科学、技术关系发展史中得到证实。从科学技术发展史来看,我们可以把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18世纪中期以前。该阶段科学落后于技术,许多在生产中广泛应用的技术,科学却不能给予解释。这时的科学具有朴素性,是一种描述性和经验性的科学知识,带有直观的原始综合的性质。这时技术进步最显著的特点是技术与生产浑然一体,技术进步是以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经验总结和人类自身的技能与技巧不断增加的形式实现的,进步速度异常缓慢。该阶段由于科学落后于技术,科学不能指导技术与生产的结合,技术进步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