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鄂东南方言处于官话、赣语和湘语三大方言交换地带,方言呈现出边缘地带与过渡地带特色.常用的语气词"啊"不仅可以用在句尾、句中,也可以用在句首,通过与其前后成分的重音配合使用,既可以表示功能语气又能强化意志语气."啊"作为鄂东南地区的句首语气词应是古汉语的流传,是叹词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向后面语句靠近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古代汉语的句尾语气词"乎"有诸多用法,基于此,旨在对《吴越春秋》中句尾疑问语气词"乎"进行穷尽性描写,以说明本书中"乎"表示反诘语气的用法。  相似文献   

3.
前人对句尾"了"的语法意义所做的概括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方面,通过对句尾"了"用法的分析可以看出,句尾"了"其实可分为两个不同的"了",一个是侧重于表现事态现实性的变化义,一个是侧重于表现事态真实性的确认义。事态的现实性与真实性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具有一致性,所以句尾"了"的变化义与确认义之间也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存在中间地带,某些变化义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是确认义。  相似文献   

4.
学界对句尾"了"的语法意义所做的概括还不够全面和严密,通过对句尾"了"用法的分析可以看出,句尾"了"其实可分为两个不同的"了",一个是侧重于表现事态现实性的变化义,另一个是侧重于表现事态真实性的确认义。事态的现实性与真实性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具有一致性,所以句尾"了"的变化义与确认义之间也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存在中间地带,某些变化义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是确认义。  相似文献   

5.
"嘞"是周口方言中非常有特色的语言成分,出现频率之高是方言中较为少见的,不仅是结构助词,也是语气助词,并且在句中和句尾时有不同的用法和意义。本文我们通过对句中语气词"嘞"的用法进行描写分类,并尝试对句中语气词"嘞"作为话题标记的作用进行探讨分析。我们认为,通过对句中语气词"嘞"在周口话中作为话题标记的用法和作用进行描写分析对丰富周口方言语气词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夏邑方言语气词“来”的用法很丰富,既可以表示动作的完成、进行,状态的持续等事态变化。也可以表示强调等情态语气。本文通过历史探源和方言比较,论证了该方言语气词‘‘来’’并非其他语气词的变读.而是动词“来”的语法化,是近代汉语语气词“来”的继承和发展。同时,考察了该方言中合成语气词··子来,,跨层语法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学界对句尾“了”的语法意义所做的概括还不够全面和严密,通过对句尾“了”用法的分析可以看出,句尾“了”其实可分为两个不同的“了”,一个是侧重于表现事态现实性的变化义,另一个是侧重于表现事态真实性的确认义。事态的现实性与真实性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具有一致性,所以句尾“了”的变化义与确认义之间也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存在中间地带,某些变化义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是确认义。  相似文献   

8.
从语言事实出发,对正定方言陈述句中的句末语气词进行了描写和分析,说明了它们在成句、表示事态变化及语气表达方面所起的作用,并且比较了它们和普通话语气词在用法以及表达语气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9.
语气词"啊"、"呀"、"吧"、"嘛"和"呢"5个语气词各有不同的语义。"啊"带有感叹的意味,"呀"表示惊讶,"吧"表示试探,"嘛"表示显然,"呢"表示对比。除了句尾,这些语气词也可以用于句中话题后,表示停顿和强调等意思,也有不同的意义。这些语气词用于句末和句中都具有语篇衔接的语用功能,但是由于语义不同,衔接的方式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0.
闽南方言语气词系统很有特色。一是继承了古汉语的部分语气词;二是有一些语气词与普通话同源,但用法、语气却有所不同;三是拥有句首语气词,保留了古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四是不仅句末,而且在句首都有语气词连用的现象。文章在对闽南方言语气词的系统和特征概括分析的基础上,主要对句末语气词进行逐一的解析,并就语气词的形成、分布和演变作出阐释。  相似文献   

11.
《醉翁亭记》全文共分二十六句,却在句尾用。了二十个语气词“也”。从“环滁皆山也”始,到“庐陵欧阳修也”终,一气呵成。这显然是分析这篇文章时的一个重点。怎么样分析这“也”呢?从语法书上讲的内容来看,“也”是个表示判断的语气词;从一些文章的分析来看,却不大牵涉这“也”的词性及用法,而是着眼于作者的情感与文章的脉胳。我以为二者应当结合起来,而且应当结合得很好。就是说应当看到,语气词是构成文章艺术特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它在文章构成上的作用与语法书上的概括是完全一致的。当然,语言现象是无比丰富多采的;语法书中对各种语言现象的概括只能是最基本的,常用的。“也”字的第一种用法是放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的判断句谓语的后面,表示判断。第二种用法是放在说明原因的分句后面,表示说话人对这一原因的认识确定不移。这篇文章的“也”字就是这两种  相似文献   

12.
语气词不能充当句子的成分,也不表示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它的作用就是表达各种不同的语气,如:提顿、祈使、疑问、感叹等。从语气词在句子中的位置来看,可分为句首、句中、句尾三类。《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作品之一,语气词的使用也特别丰富,在句子中的位置也特别灵活,表达效果更是及其多样。并且其中大量运用的是句尾和句中语气词,句首语气词也有涉及,但数量比较少。通过对《论语》语气词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作为比较诚实可信的语录体著作,《论语》不仅仅反映出文本本身语气词所使用的特色,也体现出先秦语气词使用的一般状况。  相似文献   

13.
安徽贵池方言里的“着”同普通话的“着”一样,既可以做实词,也可以做虚词。文章重点讨论“着”做虚词的三种用法:一是做结果补语;二是做动态助词;三是做事态语气词。动态助词“着”既表完成或实现意义,相当于普通话表示完成或实现意义的“了1[l 0]”;也表持续义,相当于普通话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或状态在持续意义的“着[t 0 ]”;事态语气词“着”则相当于普通话的“了2[] 0]”。  相似文献   

14.
《左传》作为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文章对《左传》中的句尾疑问语气词用计算机进行了统计归纳,其中“乎”字用得最为普遍,共计470次,约占全部句尾疑问语气词的68.12%。文章基于语料库对句尾疑问语气词“乎”的各种用法进行了归纳,并与现代汉语做了对比。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语气词在句中的位置为线索,对古汉语中语气词的英译作了探讨,并通过实例介绍了古汉语语气词英译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正语气词指的是表示语气的虚词,一般都用在句尾或句中的停顿处,用来表示某种语气。在口语和书面语中,语气词都是不可或缺的词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语言文字是人类重要的交流工具和信息载体。正确使用语气词也是语言建构和应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指导学生了解语气词,掌握语气词,运用语气词,进而形成良好的语感。  相似文献   

17.
"不成"从先秦时期由一个表"不能成就"之意的非词结构逐步变为现今的句末语气词,先后经历了向否定意义副词的过渡阶段和既可作表否定意义副词又可作反诘副词的阶段,最后变为了句尾语气词。现代汉语的使用中,"不成"仍具有以上三种用法。徐时仪提到"不成"在唐代已有处在句末的用法,并且其作为句末语气助词在宋元时期可经常见到,这一说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8.
语气词是附着在词语、句子末了,表示语气的虚词,常用在句尾或句中停顿处表示种种语气。其中,"了"在现代汉语,尤其是人们的口语中,具有较高的使用频率。"三个平面"语法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成为汉语语法研究的热点之一,基于"三个平面"语法理论,探究现代汉语语气词"了"的句法、语义和语用平面的不同意义,可以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交际中有效地传达信息。  相似文献   

19.
“是+信息焦点+谓语+(宾语)的(宾语)”句子与“了”字句,有三点区别:“了”表示事件的动态性;而句尾“的”表示事件的静态性;“了”具有新闻性,其宾语是该句的信息焦点;而句尾“的”使宾语失去尾焦点功能;“了”的宾语可以是不定指成分;而句尾“的”的宾语必须是确指的内容。进而证明句尾“了”并非焦点标记,也不是表示过去时的时体主词,而是表达确认的语气词,而是对于已然事件的伴随信息的确认。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分析上古汉语三类"VP也"的基础上,对近代汉语以来表示事态变化的叙述句中"也"的功能、来源提出自己的看法;通过比较各类"VP也",表明"语境制约原则"及"类推变化"是中古以来"也"在叙述句中活跃的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