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审美情感在司马迁写作《史记》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历史人物的选择和褒贬冲破了“史”的规范,喜欢“旁搜异闻”,予以著录,满腔热情地为古今那些德高行远、才华卓著的英雄贤才树碑立传;无情揭露和抨击凶官恶吏的恶德劣行,真正作到了“不隐恶”。这种情感来源于司马迁对社会历史和现实生活的深刻认识和正确理解,因而既不是肤浅庸俗的滥情和无病呻吟,也不是个人爱好和恩怨的随意渲泄,带有普遍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相似文献   

2.
1 什么是创造性思维从狭义上讲是指在创造活动中所进行的思维过程;从广义上讲凡是有所创建思维者都可称之为创造性思维,它是人类思维的最高形式。创造性思维包括散发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直觉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而且与个性心理品质、情感、意志特征等都有密切的关系。这说明思维活动具有  相似文献   

3.
审美直觉是作者极为重要的素质,是审美心理特征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作者思维的本能表现,是作家知能、感觉、情感、理智等诸心理能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具有强烈的个性特征,积淀着一定的社会历史内涵。分析了审美直觉的三大特点,从而说明审美直觉是创作主体的感性和理性的结合,是文学作品的色彩和旋律。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位杰出的吏学家,司马迁擅长以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历史人物.在《淮阴侯列传》中,司马迁主要运用了"微言大义"、"好奇"、"矛盾中隐藏事实"等手法来刻画韩信的形象,从而反映出自己的历史观点.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从跆拳道运动实践出发,以条件化先验概率为逻辑思维背景材料,以决策为平台,以国家跆拳道队、部分省市专业队及高校跆拳道专选班学生为对象,采用自主研发的优秀跆拳道运动员思维决策测试系统(BTL-W-TQD-V1.0),探讨不同逻辑背景下知识表征方式对跆拳道运动员直觉思维准确性及决策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逻辑背景显著影响知识表征直觉决策效果,不同逻辑背景下知识表征方式对跆拳道运动员直觉思维决策影响效果不同。不同逻辑背景下知识表征方式直觉决策效果总体比较,表象表征比语义表征直觉思维准确性高,决策速度快。并且,顶尖组在不同逻辑背景下表象表征方式的直觉思维准确性及决策速度上均表现出专家优势,而语义表征专家优势仅表现在直觉思维准确性上。  相似文献   

6.
以携程、去哪儿、马蜂窝旅游网站收集的有效评论作为研究数据,基于旅游形象“认知—情感”三维理论模型,运用网络文本分析中的词频分析、情感分析、语义网络分析等方法对上海红色旅游认知形象、情感形象、整体形象以及不同类型红色旅游景点形象感知差异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游客对上海红色旅游形象感知呈现出“核心—次核心—外围”结构特征,体现出以上海革命历史文化为核心主体,以纪念馆、历史建筑为物质载体,拓展出红色旅游的功能属性与情感属性,共同构成上海红色旅游形象感知的基石。游客关于不同类型的红色旅游景点认知形象、情感形象和整体形象感知存在一定差异性。基于以上分析结果,提出上海红色旅游形象优化与提升建议。  相似文献   

7.
盛唐气象的误读与重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几十年来,林庚的盛唐气象理论一直是唐诗研究的基本理论范畴。林庚以“青春浪漫”作为盛唐气象的基本内涵,认为李白是这种气象的典型代表。这是对盛唐气象的误读,他将盛世文化等同于盛世文学,由此误解了李白的个性和情感特质。盛唐文化对文学的作用是通过诗人这一中间环节实现的,而李白的浪漫并不是飘逸豪放,而是沉雄悲壮,与杜甫的情感和人格在实质上基本相同,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因而盛唐气象的基本特质也不是青春浪漫,而是雄浑悲壮。  相似文献   

8.
运动直觉思维是复杂运动情境中的主要运动思维形式,是运动思维能力的核心.但它的产生与所面临的问题情境和运动知识经验有关,与长期专业训练的逻辑思维指导有关.研究从跆拳道运动实践出发,以条件化的先验概率为逻辑思维背景材料,以决策为平台,探讨了不同逻辑背景对跆拳道运动员直觉思维准确性及决策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逻辑背景显著影响跆拳道运动员直觉思维决策效果.逻辑背景复杂性和运动直觉思维决策效果密切关联,简单的逻辑背景条件较复杂的逻辑背景条件下运动直觉思维准确性高,决策速度快.在不同逻辑背景下顶尖组具有直觉思维准确性的专家优势.  相似文献   

9.
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在创造性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心理氛围、重视朗读,养成良好的直觉思维习惯。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三国志》为研究历史人物形象姜维的出发点,借助《三国演义》等来研究姜维形象的文学特质,旨在完整地展现姜维形象的史学与文学转型,彰显文史转型中人物形象的深刻意蕴。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的思维特征是以模糊性为表征的矛盾型思维形态。目的在于“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对汉武帝时代的政治实行策略性批判。以此建构起来的符号空间是一个隐型与显型、纵向与横向、圆型循环与线型对比等多种组合符号系形成的意指系统,其所指核心便是“原始察终”“见盛观衰”。他的哲学不是一种诠释性哲学,而是一种疑问性哲学。  相似文献   

12.
直觉思维的策略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直觉思维作为一种基本思维形式和创造性的重要表现 ,在其构成的若干要素中 ,策略是它最重要和最直接的要素。因此 ,本文从信息论、系统论出发 ,分析阐述策略在直觉思维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及功能。  相似文献   

13.
“中国无真史说”是西方的一个偏见,主要盛行于18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前半期。它是西方人在中国相关知识不足的背景下,以西方传统历史观和思维方式理解中国历史的产物。西方传统历史观的主流,是以特殊性、变化性作为历史的属性,而将一般性、稳定性排斥于历史认知的范围之外。16、17世纪之后,西方社会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并以充满活力的面貌迈入近代,中国社会则进入一个相当长的缓慢发展阶段。中西方不同的历史发展状态给当时的西方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影响下,这种印象扩大为对立的两个极端,而中国历史的零星片段知识为西方人将中国描述为与其自身有别的“他者”形象提供了依据。19世纪在西方被称为“历史学的世纪”,在以历史感见长的西方学者心目中,中国作为“没有真历史的国家”的形象最终定型。“中国无真史说”根源于西方的文化偏见,本质则是欧洲中心主义。只有从中华文明内在的发展逻辑入手,深刻揭示和阐释中国历史的独特道路、丰富内涵以及鲜明特质,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话语体系,掌握讲好中国故事的主动权,才能摆脱欧洲中心主义的陷阱。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在数学教学中,对思维的研究已普遍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注意.尽管思维与数学教学的研究工作仅是开始,有很多成果还不成熟,但已显示出广阔的研究前景.本文想从数学教材的编写与思维的发展这一角度出发,对直觉思维发展中教材所起的作用做一初步探讨.直觉思维是以一定的知识、经验、技能为前提,以对整个问题的内隐感知为基础,通过一定的观察、联想、归纳、类比对问题所做的猜想.它与分析思维(逻辑思维)不同,不是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讨了海报设计中的视觉空间在视觉、情感、思维方面的实践意义,即"留白"和"气韵"的理想状态。这种理想状态要求海报设计的视觉空间能让海报受众的心灵得到启迪、产生共鸣,使海报受众的情感得以释放和寄予。文章通过分析海报中的"留白"(虚实空间)与人类认知心理所需求的"气韵"(情感映射),阐述了"动势形质"和"视觉力场"在海报图形设计中的实践应用,从而使海报设计的图形表现和空间安排与观者的直觉、本能、情绪、幻觉等主观情绪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6.
在历史研究中,司马迁把“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与汉兴百年的历史变迁结合起来,让史学承担哲学的责任。以李陵之祸为人生转折点,司马迁对现实政治有了新的认识,从而在深刻反省汉兴百年的历史中看到盛世下的危机。司马迁研究历史的方法是循环论。在继承前人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司马迁抓住“历史循环”的大势,将社会变化的法则与“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他独特的历史哲学观。  相似文献   

17.
西方结构主义诗学认为,语言学中二项对立的原则是人脑思维产生意义的基本动因。对于在创作中处于想象与直觉状态的诗人来说,一个个意象的出现仿佛都是即兴而偶然的。其实,情感的逻辑和诗人思维中两种因素的区别与对待构成的二项对立结构,却在无意识中引导诗人营造出一系列意象群,从而使诗歌意象呈出现有机的生命的形式。时间与生命的二项对立,正是陶渊明《杂诗》等诗歌意象的深层结构。诗人在时间与生命的矛盾、对峙、抗争、妥协、和解与冲突中生发、扩展、构造了一系列诗歌的意象。  相似文献   

18.
从创作心理学的角度考察,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创作心理主要表现在:司马迁在创作中始终处于理性思辨与激情冲动交变的状态;作者将其强烈的功名心理处处显露于对历史人物的选择与刻画之中;《史记》在体现作者高度的实录精神同时,又鲜明地展示了作者主动以艺术家心态著史的特征。《史记》是司马迁伟大人格和人生价值的明证,堪称社会史诗与心灵史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写《史记》,怀有伟大的抱负和特殊的心情,他开辟了以纪传体写历史的新纪元。本文环绕司马迁对人的看法与写法,论证了司马迁重视。“人谋”,怀疑以至否定“天道”;重视人们的经济活动,对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生产表示关注;特别珍惜人才,在他们身上倾注了深挚的感情。并且分析了司马迁描绘人物,尤其是刻划人物的气质、心理乃至神态、动作等卓越的艺术手法,指出这些都给了后世以深远的有益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国外学者对道德判断的社会直觉模型和双过程理论的论述,认为道德决策中的情绪和认知是整合的、相互作用的,并不是对立的,道德心理研究应将认知和情绪及其他社会因素相结合.由社会直觉模型到双过程加工理论的提出,为道德决策背后的认知-情感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