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醉翁亭记》不仅是一首千古传诵的游记,也是一篇具有积极思想意义的散文,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一、描绘了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近左右都是一张山水画。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没有孤立地用墨,而是交织一体,既各具特色,又融合统一,蔚然深秀的狼牙山,风光绮丽,苍翠欲滴,以群山为背景,酿泉环绕而过,一座四角翘起的亭子立在上面,这样,无山,则泉不美,无泉,则青山孤立,无亭,则山泉失色。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一幅画中,山水亭台,一应俱全,构成诗一般的优美境界,作者笔下的朝暮和四时之景,也都是优美的风景画。…  相似文献   

2.
随着基础教育的不断改革,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适应新一轮课改的发展,圆满有效地完成新课标的要求,曾经一度被忽视的美育日益受到重视。在多次全国教育会议中,美育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得到强调。笔者通过十多年来的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发现教材中美的因素,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高尚素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有着非凡的意义。自然美在教学中的教育自然美包括两种:一种是未经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甘肃的崆峒山、山东的泰山、陕西的华山、四川的九寨沟;一种是经过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山川绿化、江河治理、园林景观。初中语文教材中亦不乏自然环境美的材料。如初中语文中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一文。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近左右是一张山水画。有山,有水,有林,有亭,然而,作者又没有孤立用墨,而是交织一体,既各尽其美,又多样统一。“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风光秀奇,迤逦连绵,苍翠欲滴。群山作为背景,一泉环绕而过。林深路曲,泉流弯旋,则“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这里有壮丽的群山映衬,就益显出山泉的清朗,而亭台又偏偏踞临泉上,则别含另一番风光。这样,无山,则酿泉不美;无泉,则青山孤峙。无亭,则山泉失色;有泉,则亭台增趣。...  相似文献   

3.
王健龙 《现代语文》2003,(11):26-26
《醉翁亭记》历来为人们所推崇,不仅仅是因为它表现了欧阳修有与民同乐的思想,重要的是它在艺术方面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特色,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结构严密,层次井然。文章采用“层层脱卸,逐步顿跌”之法,由远及近,步步深入,由四方皆山写到西南诸峰,写到诸峰中的琅琊山,酿泉,亭子。写亭子,先写亭子的修建者,再写命名者,命名原因。写了景和亭,才写出一个“乐”字。借“山水之乐”,明白地道出全文的主线。然后又贯串这“乐”字,与前面“醉翁之意不在酒”相呼应,一气贯穿。到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乐”统一起来,画…  相似文献   

4.
语气词主要用来标示句子的各种语气。在古代散文中较为常见,如《醉翁亭记》中的一段:“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相似文献   

5.
<正> 《醉翁亭记》语言及其精炼,仅以短短400余字就写尽了琅琊山、醉翁亭的自然美色,使其千古流芳。那么,《醉翁亭记》究竟写了哪些自然美景呢?细加分析有如下几种:(1)山水相映之美。“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让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亭远近、上下、左右构成了主体山水画面,作者对山、泉、林、亭并不孤立用墨,而协调组织,浓淡相宜,使其各尽其美。(2)朝幕变化之  相似文献   

6.
语气词主要用来标示句子的各种语气,在古代散文中较为常见,如《醉翁亭记》中的一段: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  相似文献   

7.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相似文献   

8.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让泉也.”这是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的一句.不知何故,在清人编的《古文观止》和今人编的大多数文选中都把“让泉也”改为“酿泉也”.统编教材初中语文第五册中也作“酿泉也”.对于这种改动,笔者有不同看法。“让泉也”还是“酿泉也”这个问题历来就有不同意见。  相似文献   

9.
在《醉翁亭记》一文中,作者为了抒发“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的生活乐趣,成功地运用了“蒙太奇”这一独特的艺术手法,绘制了滁州优美的山水风光,山间朝暮的变化,四时不同的景色以及动静对比的画图美。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近高低左右是一张山水画。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没有孤立地用墨,而是交织在一起,既各尽其美,又多样统一。“环滁皆山也”一层,是全景。先用大镜头,用概描法,写滁州山景,大笔淋漓。然后用远镜头:“西南诸峰、林壑尤美”,下一“尤”字,文意迭进;着一“望”字,视线集中在瑯琊山。蔚然而深秀的瑯琊山,风光绮丽,绵亘逶迤,苍翠欲滴。之后,推成俯镜头,群山作为背景,一泉环绕而过,泉声叮咚,悦耳动听;最后通过仰视的角度跳成特写镜头,着一“回”字,取一  相似文献   

10.
醉翁亭记     
课内检测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采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  相似文献   

11.
视点是视觉重点的简称。这是影视艺术常用的一个专有名词。其实在影视艺术出现之前,凡写叙述体的文章,甚至某些诗词,都会遇到视点的问题。如欧阳修的著名散文《醉翁亭记》,一开头就是一幅高空乌瞰图: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也, 醉翁亭也。如果以电影镜头来展现这全过程,就是一组俯拍镜头。先是全景,继而渐摇镜头,从远景变为  相似文献   

12.
镜头描写法请看下面这则材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饰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治而退中干而破了问吉龈表也。峰回路获翼然临于泉者.醉翁事一欧阳修《醉翁亭记》这段由山到泉再到亭”的景物描写,交代了醉翁亭的周”边环境,由(远)“望”到“渐闻水声”再到“有亭翼然”.显然.这是一种由远而近的写景方法,这种写法类似于今天的电影镜”头的推移。我们把这种描写方法,称为镜头描写法,具体而言,即:远镜头勾勒~近镜头展示一特写镜头描绘上面这则材料一、二句是远镜头勾勒琅挪山,三句是近镜头展示…  相似文献   

13.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这是北宋杰出文学家欧阳修《醉翁亭记》中开篇的几句话。但  相似文献   

14.
欧阳修是我国北宋时的著名散文家和诗人。他主张写文章“言简而意深”。他的《醉翁亭记》完美地体现了他的创作主张。这篇散文饶有诗情画意,别具清丽格调,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实属不可多得。一、优美的意境一篇优秀的散文应该有风光绮丽的图画美,给读者独特的审美感受。《醉翁亭记》的核心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放情林木,醉意山水,是作者的真意。作者根据这样的“意”,写出了秀丽的“境”,从而达到了情与景的交融,意与境的和谐。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远近近左左右右皆是一张山水画。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相互交织,各尽…  相似文献   

15.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  相似文献   

16.
梁大夫有宋就者,尝为边县令,与楚邻界。梁之边亭①与楚之边亭皆种瓜,各有数。梁之边亭人劬②力数灌其瓜,瓜美;楚人窳③而稀灌其瓜,瓜恶。楚令因以梁瓜之美怒其亭瓜之恶也。楚亭人心恶梁亭之贤已,因往夜窃搔梁亭之瓜,皆有死焦者矣。梁亭觉之,因请其尉,亦欲窃往报搔亭之瓜,尉以请宋就,就曰:“恶!是何  相似文献   

17.
欧阳修——《朱子语类辑略》卷八载:"欧公文,亦多是修改到妙处。顷有人买得他《醉翁亭记》稿,初说滁州四面有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又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醉翁亭记》主要是写醉翁亭。因为醉翁亭是建筑在滁州城外琅琊山酿泉之旁,所以  相似文献   

18.
梁楚之欢     
梁大夫有宋就者,尝为边县令,与楚邻界。梁之边亭与楚之边亭皆种瓜,各有数。梁之边亭人劬①力数灌其瓜,瓜美。楚人窳②而稀灌其瓜,瓜恶。楚令因以梁瓜之美怒其亭瓜之恶也。楚  相似文献   

19.
谢大光的散文《鼎湖山听泉》(见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文笔隽永雅致,立意耐人寻味。作家匠心独运,以自己的行踪为序,按照“初闻泉声,引人入胜——见泉联想,心生爱意——亭前眺望,庭中漫步——深夜听泉,感悟人生”的思路,着重从听觉角度去写美泉,空灵纵逸而又蕴藉深厚。  相似文献   

20.
一散文二篇一、写梅雨潭题为“绿”,写“荷塘月色”则以所写对象名之,这两个题目同其内容各有什么联系? 二、比较两文写景顺序和角度的同与异,并从详略主次上指出各篇的重点和作者的用意。答案: 一、“绿”是生命的象征,能反映出作者热爱生活的进取精神。而“荷”则出污泥而不染, “月”又是纯洁美好的象征,正是作者当时思想的概括。二、《绿》由远及近,立足点变换三次。先是水边,仅是轮廓性写两句;接着是亭边,较从容地写云、山、岩、草和瀑布,处处透出绿意,布置了背景;最后是潭边,正面写绿。先写性状特点,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