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0(2):F0002-F0002
5月29日,应我院中央音乐学院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学习中心的邀请,低男中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声歌系教授赵登营先生为我院音乐专业及市内声乐界12名教师和学生授课。赵先生的讲解深入浅出、透彻明了、妙趣横生,让我们一睹了大师风采,感受了大师魅力,受到了  相似文献   

2.
国际声乐联盟、中国音乐基金会、中国声乐家协会2015年将举办第三届亚洲国际声乐节暨国际声乐比赛,此次国际声乐节是亚洲地区举办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国际声乐比赛,将邀请十多名国际声乐专家担任国际评审。还将举办多场亚洲青年歌唱家独唱音乐会,国际声乐专家亲授大师班。目前,国际声乐节报名工作己全面开始,现接受世界各地歌剧演员、青年歌唱家、音乐教师、独唱演员、研究生、大学生、小歌手参加这一国际声乐比赛。  相似文献   

3.
德国声乐界近年涌现出三位杰出的女高音歌唱家,有着扎实的歌唱技巧与全面的音乐修养,本份详细介绍并分析了她们的歌唱艺术,为专业的教学和演唱及声乐爱好者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第一位荣获国际声乐赛冠军的中国歌唱家:胡晓平△第一位荣获国际钢琴赛冠军的中国钢琴演奏家:李名强△第一位荣获国际小提琴赛冠军的中国小提琴演奏家:徐惟玲△第一位荣获国际中提琴赛冠军的中国中提琴演奏家:肖红梅△第一位荣获国际大提琴赛冠军的中国大提琴演奏家:倪海叶△第一位荣获国际低音提琴赛冠军的中国低音提琴演奏家: 陆元雄  相似文献   

5.
美声唱法在我国已有了近一百年的发展历史,在西方艺术歌曲和歌剧演唱领域,已经涌现了一批跨入国际水平的中国歌唱家。当前西方音乐的发展空间相对饱和,国际的文化融合使音乐越来越多地呈现出东方特点。中国的声乐艺术家可以借助美声唱法这一共同的"桥梁",把我国更多富有民族特色的声乐作品精粹向全世界传播。  相似文献   

6.
龙清萍 《成才之路》2009,(15):88-89
一位歌唱家能够演唱民族歌曲在国内获得大奖,又能以西洋歌剧咏叹调获得国际比赛的大奖,这在国内歌唱界是不多见的,吴碧霞就是这样一位横跨两种演唱风格的歌唱家。她的成功.将中西方声乐艺术之间的隔阂打破了,以往被认为无法同时完整体现的这两者,在她的身上实现了科学的交融。希望通过对她的简单研究,看到中国民族声乐走向世界的前景,以完成在中西方声乐艺术之间找到不断完善的平衡,让吴碧霞的成功不会停留在一个人的“奇迹”。  相似文献   

7.
廖昌永是我国非常著名的一位声乐艺术家,他演唱的作品多次获得了国际知名的音乐大奖。这些成绩的取得和他那非常扎实的演唱基础、独特的演唱风格以及开放的声乐理念是分不开的。本文分析了廖昌永的演唱特点,旨在为我国声乐的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8.
<正>李新现,男高音歌唱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理事、河南省政协委员、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焦作市音乐家协会主席,现任河南理工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他曾荣获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新时期艺术歌曲演唱比赛铜奖、第39届意大利贝利尼国际声乐比赛中国赛区选拔赛金奖等多项国内外声乐比赛大奖;在歌剧《爱的甘醇》、清唱剧《戚继光》等剧中担任主要角色;我国著名歌唱家李双江称赞他的演唱是"那样的成熟、那样的有气场、那样的有魅力和吸引力"。2011年,《那就是我》李新现DVD演唱专辑出版发行;他曾参加中央  相似文献   

9.
我国有戏曲曲种360余种,演出剧目上千个.自公元14世纪的元朝,一直到上世纪的70年代,它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童叟能唱,戏曲音乐才是中国真正意义的民族声乐的主体.它不仅造就了古代一些著名的歌唱家,也造就了现代许多歌唱家.民族声乐应继承传统戏曲中优秀的唱法,吸取戏曲发声技术精华,从而促进民族声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歌唱家宋祖英,中国民族声乐表演艺术家.近年来独具东方魅力出色地弘扬了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并形成广泛的影响.宋祖英倾心作品的发掘、引申、赋予创新的内涵、新的生命.为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开拓了新的领域,并初步奠定了相应的理论基础,成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领军人物.  相似文献   

11.
刘洋 《民族教育研究》2006,17(6):109-112
苏石林是对中国近现代声乐教育产生过极大影响的外国人,但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研究他的资料既少又散。笔者出于专业所需和兴趣所致.特地拜访了曾跟随苏石林学习了10年声乐的中国著名歌唱家、教育家温可铮教授,并在搜集了众多歌唱家回忆录等文献的基础上,概述了苏石林的生平简历、声乐艺术造诣、培养中国人才的情况,力求对苏石林在中国从事声乐教学活动及其对中国声乐教育的影响进行较客观的评述。  相似文献   

12.
在音乐跨界融合盛行和受民族文化驱动力影响的当下,我国声乐界刮起民族化跨界之风。从流行歌手到美声大亨,从纯民唱法歌唱家再到横跨多种唱法的创新歌者,各种形式的跨界演绎为新世纪的音乐注入了一道活力。同时,我们也清晰地看到相关理论的欠缺,以至于民族化跨界成为一个模糊的概念,它的美学价值,演唱方式成了众说纷纭的问题。民族化声乐跨界的美学思考,是从声乐美学进入到跨界个性化的研究中。它是声乐立美的特殊存在,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3.
王建柱 《职业技术》2006,(10):10-12
关于金铁霖的种种故事,我早在30多年前就有所耳闻。作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音乐学院院长、音乐教育家的金铁霖教授在音乐圈内声名显赫。而更多的人熟悉他的名字还是因为他是“造星”高手。放眼中国歌坛,许多熠熠生辉的名字都是出自金铁霖的门下——彭丽媛、宋祖英、阎维文、张也、刘斌、戴玉强……在他所教过的300多名学生中,就有近百人在全国声乐比赛中获奖,有的还被评为国家一级演员。从为我国培养出第一位民族声乐硕士研究生彭丽媛算起,金铁霖教授已经培养出硕士研究生和青年优秀演员研究生班学员40余名。  相似文献   

14.
沈湘是我国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和声乐教育家,在声乐教学事业上取得很大的成就。他的声乐教学思想蕴含了科学的辩证法,形成了他特有的辩证观。主要体现在:学习声乐的过程——否定之否定规律;抓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打好中声区的基础,找好“声门”适度感;对立统一规律:歌唱要素的对立统一,音乐之间的对立统一,声音概念主、客观之间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15.
上海音乐学院自建立以来,对中国声乐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及影响,尤其是美声教育。这不仅要归功于上海音乐学院几十年来为中国美声教学做出重要贡献的音乐教育家们如有"中国夜莺"之称的周先燕先生,她是活跃于近现代以来的中国歌唱家和声乐教育家,多年的从教生涯已为中国声乐教育发展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的中青年歌唱家,像张建一、廖昌永、幺红等人都是周先生门下的弟子。也正是因为这样一批批音乐教育家的同舟共济和齐心协力,中国美声才有现在大繁荣、大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6.
声乐教学不同于音乐学科中的其他专业,它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教学。歌唱家使用的是一种特殊的乐器——嗓子,人们可以看到钢琴家在如何弹奏钢琴,却看不到歌唱家如何使用嗓子,唱歌除了外在的演唱表演外,它不再具备直观性。可以说。声乐教学是音乐学科中最难教和最难学的专业。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多元化的发展,很多外来文化涌入了中国,部分高校学生成为了"哈韩族""哈日族",这非常不利于我国优良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针对此类问题,在高校声乐教学中需要注重融入传统音乐文化,为发展我国传统文化提供一个平台,以此来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拓宽声乐事业。笔者是一名高校声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本文针对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入传统音乐文化的方法展开分析,望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高师音乐专业培养目标是中小学音乐教育师资,但是这些年来,我们在声乐教学中无论是教学形式还是教学要求、教材选用等都有些仿照音乐院校的做法。高师培养的不是歌唱家、演员;培养的是音乐教师,现在学好声乐是为了今后更好地教好声乐。因此,高师的学生更应着重的是懂得怎么教。  相似文献   

19.
古今中外歌唱家的用声方法以运用腹式呼吸法为最科学与最可行。歌唱是语言与音乐相融合的艺术,“说”是“唱”的前提,歌唱是“以声传情”,“声情并茂”是歌唱家追求的理想境界。建立中华民族声乐学派是中国音乐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初至今,我国的声乐艺术经历了从多种观点相争到多种唱法相容的曲折而复杂的发展历程,其核心问题就是关于"土唱法"和"洋唱法"的声乐艺术观念及其关系的问题.一代代的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声乐理论家都致力于探索和研究西洋演唱技法和中国民族特色的契合点,目的就是立足于中华民族音乐文化,汲取西方文化精华,追求演唱风格的多样化,贯彻"百花齐放"的方针,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声乐学派,使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屹立于世界音乐之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