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今传媒》1998,(1)
那一双双亮丽的「眼睛」部分报纸八运会报道新闻标题赏析文/北京·刘保全八运会的硝烟已经散去,但我国新闻传媒八运会“新闻战”的风采依然留在亿万读者心中,特别是部分报纸版面上那一双双亮丽的“眼睛”,至今仍使人记忆犹新。笔者从部分报纸上选出如下各类新闻标题进...  相似文献   

2.
八运会的硝烟已经散去,但我国新闻传媒八运会“新闻战”的风采依然留在亿力读者心中,特别是部分报纸版面上那一双双亮丽的“眼睛”,至今仍使人记忆犹新。八运会健儿顽强拼搏,创造佳绩;新闻编辑夜以继日,精品迭出。笔者从部分报纸上选出如下各类新闻标题进行赏析,以飨读者,以资借鉴。 一、借助夸张,表达一种强烈感情。这种夸张式标题,出于表情达意的需要,故意将人和事的形象、特征、作用等加以扩大或缩小,虽然“言过其实”,但却“夸而有节”、“饰而不诬”。例如:  相似文献   

3.
有感而发     
《新闻战线》要我给《总编辑札记》专栏写篇文章,现把过去看稿时想到的一些想法简述如下: 报纸切忌“老面孔”读者看报的共同心理,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喜新厌旧”。读者打开报纸会不出声地问:“今天有什么新闻?”意思是“今天报纸上有什么吸引我看的新闻?”要把读者最关心的新闻放在报纸头版最重要的位置。这是报纸每天给读者第一眼看到的“面孔”。单一化的主题、机械地拼凑的中心、程式化的编辑手法,会使读者感到报纸面目可憎。设计第一版,要统筹全局,力争先声夺人,不拘一格选头条,打破各个报道领域分布的界限,择“要”上第一版,择“新”上第一版,既要考虑头版新闻报道面上的“丰富性”,又要考虑新闻处理上的“鲜明性”。重要新闻,特别是具有本报特色的新闻,要不惜“工本”,运用一切手段突出处理。总之,要使报纸第一版内容“琳琅满目”,“眼神明亮”,一派新鲜。  相似文献   

4.
当今报纸已进入了“读图时代”,而“图文并重”也成为当今报纸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新闻图片的运用越来越被重视,图片报道在报纸新闻报道中已真正担当起主角。图片新闻是报纸这一特殊商品中重要的包装元素和商品要素,被称为报纸的“眼睛”。要让报纸的“眼睛”亮起来,新闻图片要“善于说话”,要能通过图片给读者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最大限度满足读者对新闻信息的需求。这就要求新闻摄影记者必须具备较高的新闻素养和过硬的摄影本领,在“抓拍”上做足文章。  相似文献   

5.
朱永红 《新闻实践》2011,(11):42-43
乐清日报的“微新闻”开办两月有余,已经成为报纸最知名的栏目之一。记者出去采访,读者通常会说起近日报纸上哪条“豆腐干”新闻有趣。虽然,我们将模仿微博体的新闻报道文体命名为“微新闻”,但读者形象地将之称作“豆腐干新闻”。  相似文献   

6.
徐启超 《青年记者》2007,(14):69-69
报纸版面是与读者交流的一种传播语言,是编辑奉献给读者的一道新闻大餐,它需要“色”、“香”、“味”俱全,给读者一种心理上的愉悦感。时事新闻版作为报纸版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具有自己的特性,这就要求时事编辑更应努力报道好“天下事”,为读者提供一道“全营养型”的精神盛宴。  相似文献   

7.
徐启超 《青年记者》2007,(14):69-69
报纸版面是与读者交流的一种传播语言,是编辑奉献给读者的一道新闻大餐,它需要“色”、“香”、“味”俱全,给读者一种心理上的愉悦感。时事新闻版作为报纸版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具有自己的特性,这就要求时事编辑更应努力报道好“天下事”,为读者提供一道“全营养型”的精神盛宴。[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报纸要在完全意义上走向市场,要吸引读者从自己的口袋里掏钱订报买报,就必须具有磁石般吸引读者的魅力,而“卖点新闻”则是报纸吸引读者的主要魅力所在。所谓“卖点新闻”,指的是报纸上那些能够吸引读者掏钱订报买报的重头新闻。今年一二月份,《中国改革报》的《民营经济周刊》搞了三次卖报活动,从售报情况看,读者主要是冲着某些新闻而掏钱的。它们有:《私营企业  相似文献   

9.
常听到读者抱怨报纸上没有新闻。乍听起来,使人觉得奇怪:还没有哪一家报纸开过“天窗”呀!即使从稿件上看,“本报讯”、“新华社×地×月×日电”之类,在各类稿件中也占多数。这些难道不是新闻吗? 当然,读者的抱怨不在这里。他们主要抱怨报纸上真正称得起新闻的东西太少,同他们关系密切的新闻太少,新鲜、重要、可读、可信的新闻太少。打开报纸,一般化的工作总结、经验介绍、会议报道、长篇讲话  相似文献   

10.
报纸传统上被称为Newspaper(新闻纸),以新闻吸引读者。尤其是群众喜闻乐见的社会新闻,在晚报、都市报类报纸中占有很大比例,用以吸引读者的眼球。由于社会新闻有很强的可读性,报纸也为此不断想方设法增强“可读性”。  相似文献   

11.
最贴近城市市民生活的晚报能否吸引受众的眼球,除整体风格和“好看”的内容外,很大程度取决于读者拿到报纸的“第一印象”和“第一眼”感受,也就是晚报的版面视觉效果,而这个视觉效果的关键就是新闻图片的运用。读者透过版面上有视觉惊喜和视觉冲击的“新闻图片”,感受到报纸对新闻事件的态度和感情,以及这张报纸的特色与个性。  相似文献   

12.
有人可能会问,地方报纸多报道“天下事”,岂不是丢掉了自己的特色?我认为,这种顾虑是不必要的。地市报的特色,不在“以刊登本地新闻为主”,不是唯有“独家新闻”才能体现,也不单纯是本地的“地方特色”。报纸办出自己的特色与办出地方特色不完全是一回事。地市报纸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所刊新闻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即对本地区读者的接近性、重要性、显著性,加上时新性、趣味性以及使新闻价值充分体现的编辑手段。之所以说努力向读者介绍“天下事”丝毫也不会影响地方报纸的特色,是因为选择反映“天下事”的新闻,有一个前提,就是必须与本地读者有地理上、心理上的接近性,与读者的切身利益在  相似文献   

13.
《今传媒》2002,(6)
近些年报纸的一大发展是报纸 刊发的图片越来越显要,越来越大,越来越多,新闻照片已不再是过去那种在版面上当“配角”或“点缀”,已步入了报纸“两翼齐飞,图文并重”的时代。同时新闻图片已成了一种独立的、被广泛应用的新闻体裁。有了这些变化,读者爱看了,记者肯干了(指主动抓新闻图片),报社效益也变了。随着图片新闻在报纸上地位的增强,读者对新闻图片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就要不断加强报纸图片的瞬间形象、新闻含量及时效性、真实性,力求做到动人、感人、印象深刻、余味无穷。一句话,要大力增强新闻图片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14.
经济摄影报道是当前新闻摄影的热点和难点。如何使这类照片吸引人,许多有识之士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可喜成绩。下面我从一个版面编辑的角度,来谈谈对经济新闻摄影的看法。 首先是新闻,而不是“艺术品” 一张新闻照片,版面编辑是否采用,如何用,首先取决于它的新闻价值有多大。报纸是新闻纸,新闻版就更加强调新闻性。新闻就是新闻,新闻不是艺术。摄影记者的报道首先必须是新闻。没有—个新闻编辑用艺术摄影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摄影报道作品。摄影报道的“好看”,首先体现在照片较大的新闻性上,体现在照片较大的新闻价值上,而绝对不首先体现在简单意义上的照片的“美”上。那种把摄影记者的最高追求理解为应该是“艺术摄影家”的价值观,对摄影记者是有害的;当这种价值观被版面编辑接受并体现在报纸上的时候,报纸就会变得不伦不类了——由于版面上的照片比文字醒目,因此读者对照片新闻性的要求就更高,-旦照片不是新闻,版面编辑用得愈大,报纸就愈显得难看。 什么是“新闻”?这里无须做理论阐释。但我们应该时刻记住:读者看报先看什么?那些真正吸引读者的,大多是“新闻”——新闻照片的拍摄原则还是要从此入手。让读者拿起报纸,首先看你的照片!  相似文献   

15.
张涵 《青年记者》2010,(8):46-46
“昨日新闻”以其内容和形式的鲜活,易吸引读者的目光,被称为新闻百花园里一束带着露水的鲜花。让“昨日新闻”在报纸版面特别是要闻版上唱主角,是报纸增强可读性、时效性、贴近性的根本。  相似文献   

16.
肖玉清 《新闻窗》2009,(4):108-109
一份报纸从内容构成上,大致可以分为新闻版面和副刊版面。对于信息时代快节奏生活的人们而言,新闻版首先是他们关注的部分。但是能够带给读者文化享受的却是副刊这部分。所以报界才有“新闻招客,副刊留客”的名言。凡是严肃的有影响和品位的报纸都很重视副刊的建设,并不惜篇幅,呕心经营而使其成为名版名栏,使得报纸各具特色。远的如《申报》的“自由谈”,《新闻报》的“快活林”,鲁迅的许多杂文就发表在“自由谈”副刊上。近的有《人民日报》的“大地”,《光明日报》的“东风”、“文化周刊”,《解放日报》的“朝花”,《新民晚报》的“夜光杯”,《羊城晚报》的“花地”,  相似文献   

17.
新闻(指狭义的新闻,即消息。以下同)本应是报纸的主角。它在及时记录时代、反映现实方面有着其它新闻体裁不可替代的优越作用。但是,读者中关于报纸上没有新闻或新闻甚少的抱怨却不绝于耳。他们的议论是否过份? 通过对读者的调查分析发现。这主要是指报纸上真正的新闻太少,新鲜的、可读的新闻太少。一向以“新闻纸”自称而区别于其它出版物的报纸,为什么新闻太少或没有新闻? 一向以具备“新闻鼻”而区别于其它职业的新闻记者,为什么不爱或不善于写新闻? 新闻写作到底陷入了哪些  相似文献   

18.
王梅  何奇 《新闻三昧》2008,(5):35-36
常言道,看报先看题。在阅读报纸时,无论什么人,面对报纸版面上登载的大量的新闻,都有一个不自觉的对新闻的选择和取合过程,而这一选择和取合过程的第一步.就是通过对报纸上的一个个新闻标题的浏览来实现的。正因为此,有人把标题形象地比喻成新闻作品的“眼睛”,认为只有“眼睛”传神,才能让新闻“留”住读者,并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报道才有价值;反之,如果标题平淡,不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读者拒绝阅读,那么报道写得再好,也没有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读者对图片新闻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的阅读需求越来越高。电视和网络又使新闻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广度超越以往,报纸也鲜有独家图片新闻。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对图片新闻的版面处理,如果仍然固守“只要照片大”、“只要照片多”就会有读者的想法,而不在图片编辑上下功夫的话,就很难在众多报纸中把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你的报纸上来。 一张对图片编辑不重视的报纸,一定不是一张抢眼的报纸,不是因为它缺少新闻,而是因为它缺少图书编辑赋予它应有的光彩。因此,在读图时代的报纸中,图片编辑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对图片编辑素质的要求也是非常严…  相似文献   

20.
读者对报纸上所报道的新闻事实,是完全相信,半信半疑,还是持否定态度,甚至从相反的意义进行理解,这是检验报纸宣传效果如何的最重要的标志。如何提高读者对报纸的信任感,这是报纸负责人需要时时考虑的课题。历经“十年动乱”,受过新闻舆论愚弄和戏谑的人们,心理上产生了一系列变化,对新闻宣传产生了一种“逆反心理”。也就是我们常常还可以听见的:“报纸上说的,造舆论嘛。”读不读你的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