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继龙 《现代语文》2014,(1):108-109
一、“语文”中“人文性”的界定语文学科的界定在我国教育界一直众说纷纭,没有准确的定位,从最初的工具性,再到思想性,直至后来的工具性与思想性的结合,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直到2003年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颁布,才首次强调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2.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界定语文课程性质时强调:“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在认同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同时,强调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征。“人文”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于《易垒酚:“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天下。”“人文”即“文化、  相似文献   

3.
人文性的实质是人文精神,语文课程人文性的生成过程直接体现在学生人文精神的生成过程中。《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定义在确定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同时,首次提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这种由语文单一性(工具性)向双重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转变,标明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全新的课程观念和全新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一、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特有的人文性? 问:《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上.老师们普遍重视运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见解,毫不吝啬地表扬、鼓励、赞赏,调动学生积极性。这是否意味着体现了人文性,实现了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5.
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决定人的发展,“以人为本”应该是现代教育最基本的理念。《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首次把“人文性”(文化性)作为语文学科的第二属性,并进一步指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统一的。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灵魂。“以人为本”是培养“人文性”的前提条件;广泛自主的阅读实践是培养“人文性”的基本途径;平等的师生观是培养“人文性”的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定性阐释中和了长期以来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论争,是对语文课程价值的一种艰难抉择。与以往教学大纲显著不同的是,新颁课程标准在确认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同时,首次强调指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这种由单一性(工具性)向双重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转变,昭示了语文课程价值完整性的复归。  相似文献   

7.
徐颖 《小学语文》2007,(5):40-4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将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定义在确定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同时,提出了语文的人文性。这种由语文单一性(工具性)向双重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转变,标明了语文课程鲜明的时代特征:丰富的人文内涵,全新的教学观念,全新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成为社会人,更要考虑怎样把人培养陆志平,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教育部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研制专家组成员。最近,有幸采访了陆志平主任:夏健(以下简称“夏”):陆主任,有些杂志目前又展开了“语文到底姓什么”的讨论,您认为语文学科的性质到底是什么?陆志平(以下简称“陆”):人们普遍对“工具说”不太满意,感到人文性失落了,提出要加强语文的人文性。应该说“工具说”的提法还是很有意义的。它强调了语文的本体地位,改变了任意解说语文学科性质的混乱状况,特别是对于改变把语文上成政治课、…  相似文献   

9.
黄惠 《快乐阅读》2023,(9):75-77
<正>语文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属性,2020年1月,教育部印发《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明确把“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作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针对如何培育学生“文化传承与参与”的问题,强调要积极“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是这样给语文课程性质定位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句话中的关键词“交际”、“工具性”,表明了语文学科是交往课程中的核心课程,“人文性”表明了语文学科传承人文精神的特点。“交际”、  相似文献   

11.
语文学科的性质问题,毫无疑问是语文教学的根本问题。《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对语文的性质是这样表述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总体上说,《标准》在强调工具性的前提下,同时强调了语文的人文性,得到了人们的基本肯定。那么,语文到底是什么样的工具呢?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工具性和人文性到底是什么关系呢?人文是一个涵义十分丰富、复杂的概念。作为西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代表新兴资产阶级文化主要思潮的人文主义,其思想的内核是强调以人为主…  相似文献   

12.
相当长的时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程在体系上存在着一些弊端,就是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刻意地追求语文学科严整的知识系统;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承,忽视联系现实生活的语文实践活动;过于强调统一和集中,全国亿万学生同学一篇课文,同做一道习题,使课程变得凝固和僵化。正是针对这种状况,《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语文课程的“活力”应主要表现在“开放”上,惟其“开放”才有“活力”。开放什么?如何开放?窃以为———1.“开放”语文课程范围,凸显课程活力过去我们的语文教学常…  相似文献   

13.
试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把“语文综合性学习”纳入语文课程体系之中,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相并列,这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突破,也是语文课程内容的一个亮点。语文综合性学习以语文学科为依托,注重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语文学科与学生生活、语文学科与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它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通过综合性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综合性的发展。这种发展的落脚点都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上。“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提出,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首先,语…  相似文献   

14.
人文主义教育曾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罗马盛行,文艺复兴时期又再度崛起。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今天,重视人文精神,尊重个性发展,已成为各国教育的主流,同时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于人的关注程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注重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发展”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响亮地提出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论断,结束了长期以来对语文学科性质的模糊认识,找回了曾经失落的语文教学本位。在以往…  相似文献   

15.
罗有岩 《云南教育》2004,(19):51-51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在充分肯定《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性质论述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样新的表述。这一表述,结束了教育长期以来关于语文学科功能的争论。这一新的理念强调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致力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的各学段的具体目标.除了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外.还专设了“综合性学习”.体现了小学语文学科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由此可见.新课改赋予小学语文学科许多的变革内容中.综合性学习是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7.
张玉华 《现代语文》2008,(4):116-117
过去过于单一的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忽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从而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新的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性质界定为:“语文是最最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标》”)开篇就提出了语文学科性质“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这一界定中.“工具性”除了“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外,还应包括是收集、处理信息的工具,是学习各种知识的工具,甚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工具。其具体的范畴。应是“字、词、句、篇”等语文知识和“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语文双基”。这一“工具性”可以说是语文学科最本质的基本属性.是语文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根本特点。因此,《语文课标》传承了一切《语文大纲》的提法。至于其中的“人文性”,则是在原有《大纲》“很强的思想性”基础上的发展。完善。它除含有原来“思想性”的内容之外。还点明了含有人类文明的种种成果.含有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语文学科育人方式的变革,关注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将学科实践视为能够实现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方式。语文学科实践应遵照“习得、体验、运用、反思”的学习过程,以复杂问题解决为导向,以学生生活世界为基点,以“大专题、大任务”为形式,构建知识学习与实践活动的联结,从而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20.
辛德才 《内蒙古教育》2006,(5):36-37,16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们认为这是当前对语文课程性质最科学的表述,对语文学科性质的争论应该偃旗息鼓了,可事实不是这样的。“工具说”和“人文说”争论还在继续,对此我们不能不引起重视。前些年由于过分强调工具性,课上教师重在讲知识,对学生进行机械的、重复的、枯燥的训练,忽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忽视个性的发展,使人文性丢失,以致学生思想单纯,情感冷漠,悟性差,缺少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