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目标和内容中提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到第四学段则要求“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有哪些特点?怎样指导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这是我们在实施《语文课程标准》中需要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徐雨燕 《小学语文》2013,(12):55-57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提出了“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目标,具体表述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从“简单”二字可见它指向的是一般性的非连续性文本。而对过于抽象、意义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则是第四学段的要求:“阅渎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  相似文献   

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与内容中出现了一个新概念——“非连续性文本”。何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这类阅读有什么特点,如何叩开这扇阅读的大门,这种种疑惑必定会给阅读教学带来新的思考,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在第三学段的阅读中提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这是标准修订后提出的新的学习内容。那么什么是非连续性文本,为什么要增加这一新的学习内容,语文教师该如何开展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呢?笔者认为,要很好地落实这一新内容,必须弄清楚这一系列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曾扬明 《江苏教育》2012,(16):30-31
2011版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出现了一个"新亮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这术语在以往的课标中是从来没有的。2011版的《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是这样表述的: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  相似文献   

6.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新增的内容。什么是“非连续性文本”?新课标为什么耍增加这样一个内容?对大多数教师而言,“非连续性文本”是一个新名词。它向广大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话题。新课标在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与内容中提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作为一线教师又该如何指导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呢?本文就以上问题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7.
方芳 《小学语文》2013,(10):43-4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三学段的“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提到:“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非连续性文本是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测试中的重要文本类型,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数据、表格、清单、说明书、地图等进行说明、解释和讨论。  相似文献   

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概念,对此,不少教师还停留在认识层面,坚持做并做得好的较少。教师们反映操作起来问题很多,主要问题是阅读材料从哪里来?阅读要求是什么?阅读方法有哪些?对此,笔者谈谈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指导的操作思路。  相似文献   

9.
随着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问世,在连续性文本的基础之上又增添了许多非连续性文本。如何利用好这些非连续性文本资源并且有针对性地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我们当今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非连续性文本的含义及特点(一)非连续性文本含义在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要求。其中指出"第三学段(5—6年级)要能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从非连续性文本中找出有意义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三学段阅读部分的课程目标与内容中提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一下子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热门话题,是阅读教学的一朵盛开的奇葩,给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一股淡淡的清香。笔者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进行了实践性探索,  相似文献   

11.
肖莉 《小学语文》2013,(12):44-47
非连续性文本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一个新的教学内容——“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笔者认为,对于这个教学内容,除了要依靠教材,更多地还需要教师作好课外选择和自行设计。而在选择阅读内容和设计题目时,应尽量考虑阅读内容的实用性、可读性,体现“学以致用”。毕竟非连续性文本都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12.
张玉 《江苏教育》2023,(18):85-86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要求: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与连续性文本不同,非连续性文本的表达更加简洁明了,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阅读的同时,也学会生活。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对非连续性文本类型进行挖掘、梳理,还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进行阅读教学,为学生传授一些学法,培养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兴趣,帮助学生打开阅读的另一扇门。  相似文献   

13.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非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这一表述源自国际PISA阅读素养测试项目。据目前查阅到的资料,国内对这一概念的解释是以“连续性文本”概念的解释作为参照基础,通过列举非连续性文本的类别形式,  相似文献   

14.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与内容中出现了一个新概念——"非连续性文本"。何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这类阅读有什么特点,如何叩开这扇阅读的大门,这种种疑惑必定会给阅读教学带来新的思考,新的挑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PISA"国际阅读素养测评的概念和联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根据  相似文献   

15.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从2009年中国学生在PISA测评中的失利事件开始进入中国人的视野,到2011年,国家第一次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要求。因此,语文学科教学也必须正视和重视学生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指导。  相似文献   

16.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提出了对新文本的阅读要求:“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对于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来说,“非连续性文本”是一个新名词,这类文本与我们常见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增加这一目标?教学中又如何实施这一目标呢?  相似文献   

17.
“非连续性文本”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新概念。生活中随处可见非连续性文本:地铁信息、机票信息、景区地图、购物发票、产品说明书以及商业图标等。在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关注非连续性文本的文体特点,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8.
一、非连续性文本及其特质《语文课程标准》在小学语文第三学段的"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增加了一个新亮点,即"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什么是非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它基本  相似文献   

19.
<正>《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提出了"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所谓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  相似文献   

20.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提出了对新文本的阅读要求:"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对于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来说,"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