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安忆是当代颇具影响力的女性作家,其小说具有平静清丽、宁静温婉的特点,形成了"王安忆式"的叙事风格,在叙事视角上的大胆创新不仅奠定了王安忆在女性文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地位,也为小说叙事艺术的创新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当代众多的女性作家当中,具有女性主体意识的女作家是非常多的,而王安忆正是其中一位,著名长篇小说《长恨歌》通过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奠定了她在女性文学创作中的地位。小说《长恨歌》通过作者独特的女性叙事视角,塑造了一个既传统又现代的女性形象,解构了男性中心文化霸权,诠释了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3.
从作家到教授上世纪80年代末,王安忆的母亲、小说《百合花》的作者茹志鹃到复旦大学演讲。演讲完答学生问,结果传上来的问题几乎都是关于王安忆的。当时茹志鹃笑说,今天真应该让  相似文献   

4.
正我知道的只是,当我们在地上行走的时候,能够援行我们、在黑夜来临时照耀我们的,只有精神的光芒。—王安忆2016年新春,王安忆的长篇小说新作《匿名》在上海、北京、杭州等城市新华书店与读者见面,很快引发人们热议。2015年1月15日,著名作家王安忆代表作《长恨歌》再次搬上话剧舞台。历时3个小时的《长恨歌》谢幕之时,王安忆成为全场焦点。人们对她的到来,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她表示,《长恨歌》能再次回到舞台,实在是件非常让人高兴的  相似文献   

5.
毕业于上海东方文化学院影剧科的黄奕,俏皮灵气、个性爽朗,如今在演艺圈已经小有名气。从《上错花轿嫁对郎》到《还珠格格3》再到《长恨歌》,黄奕已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女孩成长为一个风韵十足的女人,一个柔情万种的女人。黄奕的漂亮不是惊鸿一瞥,也不是惊世骇俗,只是如邻家女孩般的清纯。别看荧幕上的她大大咧咧,生活里的她却不太一样,平日里她其实喜欢读很女人的悲情小说,王安忆的《长恨歌》和池莉的《口红》是她最钟爱的两部作品。《上错花轿嫁对郎》:成名时《上错花轿嫁对郎》里的李玉湖虽然不是黄奕的第一部电视剧,却是她迅速成名的基石…  相似文献   

6.
格洛丽亚·斯坦姆,是女权主义运动的一位领导者兼作家.学生时代,在一次地理考察中,她上了人生中重要的一课.  相似文献   

7.
正认识张同是在去年夏天,参加在衢州召开的中国林业生态作家协会成立大会上。她梳着齐耳的短发,个子不高,文文静静,慢声细语,不显山不露水的,有着江南小女子的温婉柔情。那时她是湖北枝江酒业办公室主任,同时兼任枝江作家学会秘书长。今秋再见,是在她的家乡湖北省枝江市"农业高质量发展调研活动"中,同时为她发表在2018年第5期《生态文化》上面的3万多字的报告文学《绿色钥匙》举办研讨会,她说她刚刚从枝江酒业退休。  相似文献   

8.
一 简宛出生于40年代,60年代大学毕业,从小生长在台湾一个中国传统文化气氛极浓的家庭里,打下了很深的中国文化的根基;姊妹七人中她是长女,又以中国文化示教于弟妹们;在大学里她学的是中国史地,这是一门中国传统文化因素最浓的学科。这一切使她自幼年到大学毕业,都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汁液里浸泡成长。中国文化既是她成长的营养,也是她人生的基石,更是她事业上追寻和探索的目标。她在人生和事业的途程中,处处显示出的强烈的爱民族爱祖国和对中华文化表现出的自豪感,都足以抗拒任何外国文化毒菌的诱惑和浸湿,她身上具有很强的中华文化精神免疫力。因而,虽然她长期生活和活动在美国的花花世界中,但对她来说不是西化,而是化西,或者是中西文化的精华在她身上融合的问题。深知她的齐邦缓教授在给她的散文集《欧游心影》作的序中,就一眼洞察玄机。她写道:“在报上看到简宛的欧洲游记时,我就又清晰地看到她举着她热爱的中国文化尺,在丈量异域的成就。这种处处都转念深思的态度我已经认识了二十年。”作家无时无刻不在观察体验生活,也无时无刻不在评价和判别生活。因而我们在了解和研究一个作家时,看到她怎样去评判生活,比看到她反映了哪些生活,或许更为深刻、更为重要。我们在简宛的作品中,无时无刻不感受到,  相似文献   

9.
母亲为儿子整理衣服时,发现儿子衬衣袖子上的纽扣松动了,她决定给儿子钉一下.儿子很年轻,却已是一名声誉日隆的作家.天赋和勤奋成就了他的今天.母亲因此而骄傲——她是作家的母亲!屋子里很静,只有儿子敲击键盘的嘀嘀嗒嗒声,为他行云流水的文字伴奏.母亲能从儿子的神态上看出,他正文思泉涌.她在抽屉里找针线时,不敢弄出一点声响,惟恐打扰了儿子,还好,母亲发现了一个线管,针就插在线管上.她把它们取出来,轻轻推好抽屉。  相似文献   

10.
2004年11月9日,年仅36岁的美籍华裔作家张纯如在美 国开枪自杀,消息传出,在美国主流社会和亚裔社区引起巨大的震动。 张纯如是当今世界“最有才华的历史学家和作家”(美国百人团),是 世界文坛“见证文学”的标志性作家。她的著作不多,但贡献是历史性 的。她在1997年出版了《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此书一经 问世,就立即震惊了英语国家,在随后数年内印刷接近100万册;2000 年出版的《华裔美国人》,真实的记录了中国人在美国150年的血泪史、 奋斗史,捍卫了华人在美国的尊严;她记录美国军人“二战”苦难的《巴 丹死亡行军》,是《南京大屠杀》的姊妹篇,对于美国和世界来说也是 一部历史性的著作。可惜天妒红颜,竟成未竟之业。她的另一个重大贡 献是对记录当年南京大屠杀铁证的《拉贝日记》发现。 此文作者杨正泉是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中国外文局局长, 也是外宣战线上的一名老兵,这篇原载于《外宣通讯参考》的文章,抒 发了从张纯如铜像引出的思考,这对于传媒如何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 自然地,有意识地,加强外宣工作是有很大借鉴意义的。而这篇文章刚 刚在中国人权网上刊出后,张纯如的父母就给作者写来了信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