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2 毫秒
1.
郝淑霞 《教育评论》2012,(4):132-134
晚清时期,语言障碍曾造成中国对俄外交困境。京师同文馆俄文馆为了适应中俄外交的迫切需要应运而生,主要以培养对俄交涉的翻译、外交人员为目标,为近代中国培养了相当数量的俄文外交翻译人才,在中国俄语教育史及外交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各种因素发生作用,李鸿章形成了其联俄外交思想,企图依靠俄国,牵制日本,减少损失。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却反被俄人钳制,丧权辱国,其外交也陷入了一个死胡同。  相似文献   

3.
晚清,"以夷制夷"外交策略大致孕育于19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80年代正式形成,特别是在甲午战争期间,晚清政府秉承"以夷制夷"外交思想,采取了"联俄制日"外交,即利用俄国和日本在华利益冲突,使之彼此制约,以达到抵制日本侵略,保护自己的目的。但是,由于清政府的腐朽,"联俄制日"不仅没有达到"制日"的目的,反而为俄所用,同其签订了《中俄密约》,为俄国扩大在华侵略打开了方便之门。  相似文献   

4.
李鸿章在与俄国商签《中俄密约》期间,与俄方围绕中东路权问题展开了交涉。其所作所为及其主张观点,都服从于他的联俄制日的外交目的,在交涉过程中,其外交立场是积极的。但是,李鸿章企图以路权作为制衡列强在华态势的砝码,恰好又陷入了俄国精心策划的外交阴谋与骗局。联俄制日的外交策略最终招致的只能是误国大错。值得一提的是,若以《中俄密约》的签订给李鸿章冠以出卖中东路权的罪名,则未免失之简单,也有违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5.
"9·11"事件后俄美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11"事件后,俄美关系得到较大改善,这是俄美两国尤其是俄罗斯对其外交战略进行重大调整的结果.但俄美关系的改善,美国获利最多.俄美关系的发展仍然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  相似文献   

6.
普京执政后,俄罗斯重新界定其国际地位,调整外交战略,对美外交出现新思维。鉴于俄美实力不等的事实.基于立足国内发展的主导思想、融入国际体系的目的、复兴大国地位的战略需求,俄罗斯都需要对俄美关系有新认识。由此,俄罗斯对发展俄美关系的战略设想及行为准则出现重大转变,务实及寻求与美国合作成为普京对美政策的主流。  相似文献   

7.
17世纪中叶,俄国政府派遣巴伊科夫使团访华,巴伊科夫使团来华后,由于双方国情的隔膜与差异,中俄之间产生了激烈的外交礼仪之争。这次中俄外交礼仪之争,主要围绕国书与礼物以何种方式呈送、俄使觐见清帝是否应行跪拜之礼等焦点而进行,此次中俄外交礼仪之争的发生,有其复杂而深刻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8.
2008年8月7目的俄格冲突使俄美关系降至冰点。俄欧关系恶化。这种局面是俄对美长期奉行打压排挤俄生存空间政策的一次强有力的回击。但在“互惠共存”的外交原则下,俄美关系会随美国总统大选后新政府的对俄政策调整而有所缓和,而俄欧关系则会在南奥塞梯问题国际化的背景下得到修复。  相似文献   

9.
清末以抗外为趋向的爱国风潮,在其发展过程中渐次转向反政府,拒俄运动就是典型的例子。拒俄运动中特别是初期,民众对政府充满期望;与此同时,民间舆论中亦存在另类的异动;随着清廷对俄外交的节节败退,到了1903年拒俄运动第二次高潮之时,民众对政府的态度由倚赖转而为批评;需要强调的是,1903年及之后的拒俄运动中出现了有组织排外的强音。总之,拒俄运动的民众中存在着由倚赖政府向反政府方向的转化,并日趋组织化,清廷最后走向灭亡,上述因素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10.
普京可谓俄罗斯政坛的传奇人物。2000年当选总统后,选择了一条符合俄罗斯国情的发展道路,结束了叶利钦时代经济萧条,社会动荡的局面,外交上以重振俄罗斯大国地位为目标,开创了崭新的外交局面,为俄罗斯实现加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今年3月,普京强势回归,再次当选俄总统,开创了普京2.0时代。时代在变,形势在变,普京如何在强化其外交理念和保持其外交政策连续性的基础上,根据时局变化调整方向和策略,以确保其外交目标的实现,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课题。本文拟通过普京再次当选总统后的一系列活动和言论,梳理俄外交政策的脉络走向,分析其背后的战略考量,从而为我国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朝鲜策略》体现了黄遵宪驻日期间的外交思想水平。在《策略》中,黄氏总结了东亚与世界形势,论证了拒俄和开放自强是保存朝鲜的迫切而根本的措施。他指出,朝鲜在开放过程中要坚持几个原则,并形成新的外交与国际法观念。他曾热切地劝朝鲜“结日本”。直到写作《日本国志》,黄氏才在历史的总结中表现出对日本“霸”心的真正重视。在此之前,“结日本”思想才是他发自内心的根本主张,这与他在办理琉球案中严厉遏制日本侵略野心的主张是一致的,都源于他轻视日本。  相似文献   

12.
袁世凯在朝连续平定了"壬午兵变"与"甲申政变",对英、美、俄、日等国对朝鲜的侵略给予了一定遏制。这时袁世凯功名欲望急剧膨胀,在外交活动中过于自信和骄狂;对宗藩关系僵硬维持,而且忽略对朝鲜内政全面变革的支持,对国际形势没有以全面、求变的态度来应对,以致出现重大失误。客观上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清政府统治者在外交上的失误及对袁的过分信赖,日本对外扩张步伐加快和列强争夺导致的局势恶化,使袁在朝外交活动终归失败。在朝外交活动失败对袁世凯晚期的政治行为及其心理起了极大的塑造作用。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初的中国和俄国都经历了一次伟大的革命,而革命后建立的两个政府却迟迟没有建交。其原因一是两国革命的性质不同,一个是社会主义革命,被资本主义国家孤立,一个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投入资本主义国家的怀抱;二是中国由于协约国成员的身份,只得追从西方列强;三是北洋政府在外交上一反忍辱退让的常态,对苏态度强硬;还有如西方列强对中苏关系的严重干涉以及苏俄对中国革命的支持等。尽管1924年中苏签订条约建立了外交关系,然而由于北洋政府对西方列强的依附,最后还是被英美日拉入了反苏俄同盟。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修筑铁路是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的主要形式。中国东北铁路主要控制在日俄的手中,它们借助铁路将其政治、经济、军事势力逐渐渗入到东北。为了抗击日俄,中国东北政府和人民采取了多种形式修筑铁路,不仅包含着抵制和反抗侵略的内涵,而且还带动了东北资源的开发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中叶,美、俄、英等西方列强驾驶军舰来到日本,凭借武力逼迫日本改变以往的锁国政策而同他们建立外交关系并且进行通商。面对这场来自西洋强国的挑战,横井小楠在考察当时的世界形势以及日本国内状况的基础上,以以民为本的"仁"的理念为媒介,认同了西洋国家提出的交易通商的正当性,从而主张开国通商。  相似文献   

16.
为制衡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霸权追求,俄罗斯近期不断改善与伊朗、伊拉克及朝鲜的关系。这说明,俄罗斯在反恐问题上有着自己的选择和主张,显露出了俄罗斯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强人”本色。  相似文献   

17.
在2008年爆发的格、俄战争中,俄罗斯虽然以雷霆之势在军事上取得了压制性的胜利,但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在政治上,特别是在高加索区域原苏联各国政治外交的未来架构上,不利于俄罗斯的天平已经开始倾斜。  相似文献   

18.
冷战结束后,意识形态因素在国家外交决策中的价值导引和知觉定位的作用非但没有完全消减,反而有所增强。美俄日韩对朝鲜的生存与发展的知觉认知形成了三种典型的推断,即美日的"朝鲜威胁论"、俄罗斯的"朝鲜负担论"以及韩国的"朝鲜崩溃论"。固执地坚守以意识形态为引导的冷战思维必然导致对国际环境与国际关系的错误知觉,甚至会产生国家间关系的严重敌视或是对抗。历史传统和地缘现实决定了中国必须理性对待朝鲜,要力避错误知觉,确立起战略思维,并放眼于长远和未来,从和平、发展与合作的角度,稳步构建起中朝之间的正常国家关系。  相似文献   

19.
1911年底,沙俄曾照会清政府,企图维系和扩大其在外蒙古的利益,该照会集中反映了沙俄在外蒙古问题上的一贯政策。然而,我国史学界对这一重要史料具体日期的认定尚存分歧,有多种说法并行,因而有必要对其予以辨析。相关史料证实:该照会的准确日期为1911年12月31日。  相似文献   

20.
中日韩三国近年来均成为俄罗斯的重要经济伙伴,三国与俄罗斯的经济关系分别表现为日俄经贸合作发展缓慢、韩俄经贸合作发展平稳、中俄经贸合作发展快速.面对以自我为本位的日本竞争政策,中韩应积极合作,推动东亚一体化向共赢、共存、共荣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