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2 毫秒
1.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是当地民族世代传承,共同拥有的生活习惯,是民族个性的象征性文化符号。近年来旅游业的快节奏发展,对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俗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更有甚者出现民俗同化、异化的现象。因此应加强少数民族对本民族民俗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自觉意识,同时在旅游业开发过程中应加强宏观调控机制,最大限度的降低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同化和消亡的局面;借助旅游业的发展契机开展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和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2.
民俗是民间文化的一种,泛指民俗事象和民俗活动范围内所反映的文化现象,其中包涵着当地原住民习俗中的多种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人生礼仪是民俗事象的一种,是人生在重大节日上举行的如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葬礼等仪式。本文以武义畲族婚丧重大人生仪式及婚丧歌曲的田野调查研究,近距离的触及当地畲族较深层次的文化艺术生活,揭示出畲族崇尚生命、恪敬孝道、祈福消灾的民俗文化,以及与此民俗文化密切相关的畲歌音乐特质。  相似文献   

3.
妈祖民俗扎根于特定的民族生境之中,深深打上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烙印,妈祖民俗在实践中往往与传统存在着断裂,一些新的民俗传统被建构起来。在非遗视野下,应以传承、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待妈祖民俗,把妈祖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置入流动的文化生境中。保持妈祖民俗文化的生命力,传承与创新任务并重,其关键在于不能脱离妈祖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  相似文献   

4.
民俗是一个民族或社会群体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并时代传承的较为稳定的民间习俗。民俗具有地域性、广泛性、相对稳定性、一定变异性等特点,故民俗文化专有词汇翻译成为跨文化交际翻译的难点之一。针对海南民俗文化翻译现状,为促进具有强烈地域色彩的海南民俗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应坚持语言与文化移植并重,坚持口语化翻译原则,采取音译、音译+注释、音译+意译、意译、借用、直译、删减等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5.
20世纪是中国民俗文化小说发展兴盛的历史时期。民俗文化小说与乡土小说和市井小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通过对固成模式的民俗(民间)文化的透视与建构,表达作家对传统民族民俗文化的批判或对传统人文理想的赞美与构建,是民俗文化小说的基本特征。民俗文化的稳定的结构形态,为小说审美提供了两相对应的文本结构的意蕴层式。表层上,它具有浓染地方风采、创造独特氛围、展示惊世的人生图最的写实性审美功能;深层上,通过接受者对表象层的物态化民俗事象符码编写的解读,实现作家对民族文化心理的透视与文化建构,获得除表象层生活世相以外的丰富意蕴。  相似文献   

6.
湖北长阳麻池有十分丰富的文化资源,对这些文化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特别是通过建立民俗文化村和发展地方民族文化产业,对于保护和保存民族民俗文化和发展地方经济,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国民俗传统节日因悠久的文化历史和特有的文化内涵而受到教育界的青睐,家园共庆民俗传统节日已成为当下幼儿园组织民俗传统节日教育活动的一种新趋势。随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西部民族地区组织家园共庆民俗传统节日活动的频率越来越高,但是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探析西部民族地区家园共庆民俗传统节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对西部民族地区家园共庆民俗传统节日活动提出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和访谈法,对雄安新区武术会这一民俗活动进行系统梳理。武术会是雄安地区普及最广的民俗娱乐活动,从其文化渊源角度进行探究认为,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雄安的尚武传统,崇“义”文化树立统领了雄安的武术精神,喜欢音乐增强了武术会的欢愉氛围,节庆信仰搭建了武术会的固定展演平台,套式化表演形成了武术会模式化的展演特色。雄安尚武是中华民族农耕时代尚武文化的一面,武术会也是中华民族最普遍的娱乐方式的缩影,雄安新区的开发建设应考虑武术会特色民俗文化的承继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9.
多校区是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产物,民族地区高校也紧跟教改趋势多采用分校区办学模式.民族地区高校在地理环境、文化氛围和学生生源等方面具有其自身的特点,这对民族地区高校的各项工作都提出了新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民族地区高校多校区办学具有更重要的作用,也更具特殊性.针对民族地区高校多校区办学的特点,发挥校园文化建设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互相交融渗透,优势互补,更好地丰富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大学文化氛围,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民俗文化是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指在民族地区聚集的人们所创造和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西藏地区是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集地,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本文从西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现状入手,分析了西藏民俗文化旅游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出了提升西藏民俗文化旅游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以民俗学的视角审视"全民健身体系"发展的"中国特色"问题,进而对"全民健身体系"的民俗性特征及与民俗文化的高度契合性进行了论证。论证过程中以"转换性创造"为理论背景,民俗文献典籍为主要方法,并采用训诂学、田野经验的具体手段来转化原始材料进行论据支撑。研究得出,"全民健身体系"的特色之处应在于向民俗性的方向进行转换性创造,其"转换性创造"的具体表现在于岁时观念的时间意识,文化信仰的适度融合,方法内容的中西交融以及宣传的民俗管理理念5个向度。"全民健身"的观念本来自西方,我们的工作方向及方法自然会以"他者先进"为首选,但,如果我们在面对外部强势文化的同时还能够依然富有"文化自信",坚持一些自己的传统,那么这一文化变迁很有可能会是文化的融合,"中西体育文化融合"的伟大命题也许在全民健身体系的"特色"建构中会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2.
中国饮食民俗一般具有人类共通性、民族性、阶级性、历史性、地方性、传承性、变异性、集中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多层面地反映了中国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丝绸之路”是誉满全球的中西交通要道。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强调,要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在此背景下,有必要明确“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格局的传播意义、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现实布局的功能关涉、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民俗文化视像传播的互动关系、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民俗文化视像传播的创新路径。其中,民心相通是中西丝绸之路经济带传播的关键,民心相通、心心相印是根基,才能起到政策沟通的诱导作用,而文化先导、信息沟通是桥梁。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小说《祝福》、《离婚》和《伤逝》,都涉及到了妇女因为对于固有婚俗的某种不适而生发的反抗主题,且其反抗都关联到了具体的民俗文化事项。透过对具体的民俗事项和其中人物婚姻反抗行为关系的分析,不仅可以形象考察不同时代中国妇女精神或心理上所经历的艰难的近代化过程,而且也可以生动感知小说对于历史进行艺术的反映之时所体现出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5.
以民俗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结合文献资料、田野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对雁北踢鼓秧歌的人文地理环境进行分析,结合民间传说,对雁北踢鼓秧歌的体育文化价值进行探析。指出:雁北踢鼓秧歌产生于雁北民间,它的形成、发展与地理位置及战事背景有着很大关系。踢鼓秧歌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形态体现着丰富的体育文化内涵:跑动向前、积极向上的心态体现了自强不息的生命价值;踢鼓子与拉花对舞、串会以及标会体现了鲜明的竞争性;参与人数众多、队形复杂多变、表演井井有条体现了凝聚力和团结协作精神;武舞相融的形式展现了古代战争场景和人们祈盼和平的愿望;动作的难度和力量之美更能使人们强身健体。  相似文献   

16.
云南民俗文化产业是国际紧迫情势和国内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合力的反映;民俗文化是特殊的文化产业;云南发展民俗文化产业具有优势和劣势,应坚持差异化和品牌化战略。  相似文献   

17.
施甸县地域广袤、气候温和,它有着其它地方无法比拟的民俗文化特色和旅游资源,只要我们善于开发和利用这些民俗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打造具有施甸民俗文化特色与旅游资源互动发展模式,便能开创一种崭新的旅游新视野,这样不但彰显了施甸县独特的民俗文化和这块黑土地上丰富的旅游资源,而且将为施甸县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民俗体育学探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民俗体育学是民俗学和体育学科交叉研究的新尝试,它的建立具有重要的学科意义和现实意义。民俗体育学将以体育与民俗相互交融的关系和民俗体育史实为客观依据,以体育学为基础理论,以民俗体育为主要研究对象,挖掘体育的民俗精神,丰富体育和民俗学的学科内涵。  相似文献   

19.
民俗生活是歌手的生存环境。晋北独特的民俗生活成为歌手滋生创作灵感的重要源泉,直接影响了晋北民歌的内容构成。晋北民歌所表述的情感和思想以民俗生活为载体,得以形象化和生活化,具有历史性、时代性和地域性,并且获得了意义张力。  相似文献   

20.
随着当代社会变化的加剧,作为民俗文化最重要的载体的节日也处于急剧变动之中,主要表现为节日之功能、内容、组织形式及源起的变动。这些变动有的利于民俗本身的发展,有的则需要加以引导和改革,而对这些变动进行分析研究,则是寻求节日民俗文化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