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数中学生怕写作文,或者写出来的文章内容贫乏,言之无物,材料虚假。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缺乏写作素材。素材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就有无穷的快乐和宝藏,要学会感受生活,记录生活,表现生活,才能够占有素材,从而爱上写作。  相似文献   

2.
没有材料可写一直是中学生写作中遇到的难题,那么,如何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就成为高中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笔者将从指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捕捉写作素材,指导学生增加阅读量,从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组织多种形式的读书交流活动等方面来阐述这一课题。  相似文献   

3.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素材的匮乏制约着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写作素材从哪里来?当然从生活中来,从生活中解决学生的写作源。不过,对一个普通的中学生而言,生活就像一堆散沙,要想从散漫的生活中获得生动合适的写作素材决非易事,就像从沙中得到黄金一样,必须对生活素材下一番淘洗的功夫。  相似文献   

4.
农村中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条件,往往素材贫乏,在有限的条件下引导学生关注观察、探究思考生活中最熟悉的地方,从而积累写作素材是提高农村中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本文围绕写作素材的积累从三个方面入手总结作文教学中的一些具体做法:挖掘熟悉的课本、探秘熟悉的校园、审视熟悉的人事,引导学生关注熟悉的生活,思考熟悉的生活,渐渐提升对生活的认识,拓宽写作领域,从而在写作中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相似文献   

5.
唐惠忠 《新读写》2014,(11):44-45
写好记叙文的关键是选材,选到一个好材料,文章就成功了一半。 现在,中学生的生活的确不够丰富,储存的写作材料一般也不够丰厚。中高考作文的命题是考虑到这一因素的,因此,命题往往提供一些内涵丰富的材料,或者命一些相对宽泛的题目,让考生都有话可说。作为考生,首先要消除紧张心理,相信“车到山前必有路”。同时,也要在积累素材上多下长工夫,并学会将日常生活素材转化为中高考作文的题材。  相似文献   

6.
学生要写好作文,需积累一定的材料,这些材料一部份来自生活,另一部份来自阅读,作为老师就应该指导学生融入生活,从生活中发掘写作材料,此外还应该让学生多读一些世界名著,积累写作素材。  相似文献   

7.
一、中学生写作出现的常见问题及分析 1.材料不足,无话可说 学生不能很好地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缺少对生活的思考.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都是丰富的,都有很多可说的话题蕴含在里面,但是学生不懂得去发现,不懂得去感受,不懂得去领悟,总是把自己的生活与作文脱节,使作文不能用上生活中的鲜活素材.第二,学生的阅读量不够,对一些素材的积累不足.毋庸置疑,大量阅读能给学生的作文能力带来很大的帮助.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量大了,脑海中的素材就能够慢慢积累起来,临到写作之时也就不会搜肠刮肚都找不到要写的东西了.第三,学生没用心去收集和记忆材料.  相似文献   

8.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质量.笔者在近十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发现,大部分中学生写的作文材料枯燥,语言平淡,中心模糊,结构不清,有的离题甚远.那么,如何才能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呢? 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在写作上,除了从书中找素材之外,最好的素材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就是把我们身边的生活写出来,把平时所见的、所听的、所想的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9.
中学生写作,常常深受“选材”和“用材”两大问题困扰:想选一些新颖别致的素材,苦于没有时间读书看报;头脑中有一些熟悉的材料,  相似文献   

10.
聂剑平 《新读写》2011,(4):54-54
中学生平时写作文,常常感到没有素材,凭空编造又写得虚情假意。那么,能不能从真实琐碎的生活中找到好的素材,能不能借用学过的写作技法写好文章呢?唐昕窈同学的两篇文章可以给中学生学习写作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1.
于艳梅 《语文天地》2012,(15):43-44
没有写作材料是当代中学生写作的难题。无米难成炊,当前作文教学急于解决的事儿就是"写什么"的问题,也就是搜集作文材料的问题。新课标明确指出: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多方面地积累和运用写作素材。  相似文献   

12.
没有写作材料是当代中学生写作的难题。无米难成炊,当前作文教学急于解决的事儿就是“写什么”的问题,也就是搜集作文材料的问题。新课标明确指出: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多方面地积累和运用写作素材。  相似文献   

13.
1.在观察中积累写作材料 写作的源泉是生活,生活离不开环境。丰富多彩的自然、社会环境与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实践,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但客观存在的环境万物与丰富生活的种种特色,只有靠观察才能发现、掌握与积累,才能形成写作的素材与题材。因此,中学生要养成处处留心观察的良好习惯,  相似文献   

14.
任福彬 《文教资料》2008,(9):128-130
学生写作常常感到无话可说,无素材可用,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在纷繁复杂的材料、作文书中胡乱摘选一些塞在脑子里,考试时东拉西扯,缺乏灵性与才情.教师在教学中也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和生活出发,教学时仅仅满足"穿鞋戴帽式"的写作指导,学生作文类型化、模式化,喜欢矫情.本文在分析学生写作教学中存在问题基础上,浅议中学生写作教学中的"变".  相似文献   

15.
徐芳 《考试周刊》2009,(43):51-52
许多中学生写作议论文时是抓耳挠腮.搜肠刮肚,不知所云。这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原因之一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原因之二是即使有了米也不知道怎么煮熟这锅饭。因此学生必须从教科书和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积累储备了丰富的写作素材确实有助于写出好文章。但有一缸米却不知倒到哪口锅里,素材积累再多也没用.这就要求学会对素材进行加工整理.学会运用写作素材。  相似文献   

16.
陈赢 《教学随笔》2014,(10):20128-20129,128
中学生惧怕写作文,往往由于写作时没有材料可写、写不出真实感情、无法调动写作热情。针对这三个问题,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周记这个载体,通过热情的鼓励、真诚的教导、新鲜的点评,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培养写作兴趣,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17.
正素材,是进行写作加工的基本材料。作文素材,一般是指文本素材和生活素材。"将赡才力,务在博见,狐腋非一皮能温,鸡蹠必数千饱"用比喻方法道出素材的重要性。"作议论文字,须引事实无差忒,乃可传信后世"指出作文时引用事实素材的必要性。有了素材,就有了写好作文的前提和基础,但还不一定能够写出好的文章,因为其中有一个将素材转化为写作语言的过程。那么,怎样将素材转化为自己的写作材料呢?下面就写作中如何对文本素材  相似文献   

18.
农村中学生对外界接触少,见识不广,阅读机会不多,缺乏写作的素材。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积累,从书籍中积累,从社会中积累,从而激发写作兴趣,丰富写作素材。  相似文献   

19.
一谈到作文,很多学生就感到无物可写,无从下笔,没有素材已成为学生写作的一大障碍。不错,中学生生活积累很少,囿于校园之内话古今,眼中风景不多,笔下风云难卷,也是客观事实。但仔细分析起来,中学生真的无物可写、无话可说吗?为什么不回归课本,向教材索要素材呢?  相似文献   

20.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事实上,中学生有一个时而变幻色彩时而涌起波澜的天真烂漫的生活领域,其中有很多可以取作素材,但他们对这些素材却视而不见。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将素材融入写作中,就成了初中写作教学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