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帅之所存也。【分析】论点的提出有多种方法,而开门见山提论点是常用的方法。《师说》的开头一段,就揭示了全文的主旨,提出了两个论点:一是人“必有师”,一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为了说明这两个论点,首先要并清教师的职责,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这么明确地提出教师的职责是富有独创性的,接着展开分析,对两个主要论点从道理上作了初步论证。为什么人“必有师”?因为“人非生而知之者,孰  相似文献   

2.
每月谈     
蒋敦鑫尊师义利观师是中国人民的优良传统,“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至圣先师孔子死后,学生守丧坟头三年。北宋学者杨时年四十,拜程颐为师,一日程颐坐着瞌睡了,杨时与另一学者侍立门外,待程颐醒来,门外积雪已尺余。这便是著名的“程门立雪”的故事。近代人继承了这...  相似文献   

3.
有一个故事叫“程门立雪”,讲的是宋朝有个叫杨时的读书人,有一次特地到洛阳去拜访他的老师程颐,请教问题,可是不巧碰上程颐睡午觉,他就站在门外等着。当时正是隆冬季节,天空飘着鹅毛大雪。等到程颐醒来时,看见杨时站在一尺深的积雪中,头上和身上也飘满了雪。杨时因此成为尊师的典范,千百年来,被人传颂不绝。然而我觉得,杨时这个人有点毛病。他不吵醒老师,是对老师的尊敬,这应该赞扬。但他站在露天的门外,任大雪淋,明明有  相似文献   

4.
《初中生之友》2014,(9):31-31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可以说,没有广大教师的默默奉献,就没有民族的振兴与国家的富强。每年的9月10日是我国的教师节,让我们在这寓意着收获的九月,一起来看一看先贤们赞美老师的话,体会老师的无私与伟大。 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程颐 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 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荀子·大略》 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康有为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李觏  相似文献   

5.
韩愈《师说》的中心论点,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例如有人说是“古之学者必有师”,有人说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有人说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有人说要概括为“学必有师,惟道是学”,有人说要概括为“要从师,要大力提倡从师”,有人说没有中心论点句却有中心思想,等等。我认为其题目就是中心论点,阐述从师学习的道理。《师说》可分为三部分。第一自然段为第一部分,论证为什么要从师学习的道理。先举“古之学者必有师”为例来论证。接着论证什么人可以成为老师,古代求学的人为什么必定有老师等观点。在这里作…  相似文献   

6.
《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的议论文。本文拟就议论性散文的特点,试从逻辑的角度做些分析,以便于对其内容的理解。文章开头说:“古之学者必有师”,点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开门见山,一目了然,并且蕴含着“今之学者更不可无师”的意思。“学者必有师”是一个必然判断,一个“必”字似有千钧之力,它表明韩愈对“有师”的观点十分明确,态度十分肯定。如果将“必”字改为“皆”字,变成实然判断,就会精神大失,看不出作者的坚决态度了。为了进一步明确论点,使问题讨论集中,不发生歧义,作者又对“学者必有师”这个判断中的重点概念“师…  相似文献   

7.
提起祖国优良传统中的“师德”,人们就会想起广为流传的“程门立雪”的故事。故事是说,在一个大雪之日,杨时等人去拜见老师程颐。程颐正在假寐,杨时等人就在门外站了半天。门外已经雪深一尺,  相似文献   

8.
程门立雪     
宋代有两人名叫游酢、杨时,同拜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程颐为老师。当他们拜见程颐时,程正闭着眼睛思考问题。他二人不敢惊动老师,就悄悄地站立在旁边。等了好长时间,老师睁开眼,看见游、杨二人,便说;“你二人还站在这里呀!暂且回去,以后再来吧。”游、杨二人恭恭敬敬行个礼,退了出去。出门一  相似文献   

9.
《学记》用“三王四代唯其师”的史实告诫人们“择师不可不慎”。应该用什么样的标准来择师,《学记》为我们提出了“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师”;“能博喻然后能为师”等四个基本观点,这对我们今天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颇有启迪。  相似文献   

10.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之为师,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领悟之源光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这是叶圣陶先生的言论。因为给人鱼吃,不如教会他如何打渔。所以,教师在新素质教育形式的倡导下,要以学生作为核心点,对其适当指导其猜词和阅读的技巧。  相似文献   

11.
《师说》这篇课文只有400来字,“之”共出现27次,细加辨析,就可看出其用法共有八种情况。一、作助词,可译为“的”。例如: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代的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2、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那孩子的老师,教孩子读书,(帮助他)学习书中的句读的,不是我所说的能够传授那些大…  相似文献   

12.
一般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文章开头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是托古立论,提出了“学者必有师”的论点(见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古代作品讲析》);有的甚至说“劈头一句,就是从正面立论,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论点(见陕西人民出版社出  相似文献   

13.
这不矛盾吗     
课堂上,同学们正自读互议着吴晗的《谈骨气》。小聪发问道:老师,“大丈夫”是由哪些人组成的? 老师顺势说:好,大家查查词典,看“大丈夫”是什么意思? 很快,小迅说:指有志气或有作为的男子。小聪马上接过话:这就怪了——前边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我想。这当然包括男的和女的;可这“大丈夫”却只指男子,不指女的,这不就矛盾了吗? 话音未落。人声便鼎沸了。议论一阵后,老师有些兴奋地说,我们常常说,要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从哪儿开始呢?宋代学者程颐说,“先要会疑”;另一个学者张载说,“在  相似文献   

14.
我的老师     
叶梅 《教师博览》2012,(12):36-37
唐代韩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我们这代人有些生不逢时,正经书没念多久,初中只上了一年便遇上"文革",紧跟着上山下乡随波逐流,再有所学便是东鳞西爪,这时便分外怀念小时候的几位老师,幸得他们的苦心教诲,才有一点童子功。再后来越发明白,  相似文献   

15.
前几天听了一节课,课上教师指导学生用“因为”造句。师:课文中用了“因为”这个词,请找出读一读。(生读)师出示:老师表扬了小明,师:请同学们根据要求练习用“因为”说一句话。生:老师表扬了小明,因为他数学考试得了一百分。生:老师表扬了小红,因为他为大家做...  相似文献   

16.
程门立雪     
北宋的学者杨时,年轻时非常谦虚好学。为了丰富提高自己的学识,他放弃了做官的机会奔赴河南拜大学者程颐为师。有一次,天快要下雪了,可为了向老师请教一个问题,他冒着寒风赶到  相似文献   

17.
<正>作为教师的“我们”从历史中走来,在时代中延展,是历史逻辑和时代逻辑的统一。从历史来看,从教者和为人师者的专门称谓经历了较长的发展阶段,称孔子为“夫子”,称荀子为“老师”,教导国君或储君的人可被称为“师”“傅”“保”。可见,“教师”并不是一个天然的称谓,“教”和“师”二者的结合是历史产物。首先,“教”与“师”各有侧重。《说文解字》中“教”的解析是“上所施,下所效也”,是一个政教意义上的“以上率下”;“师”在荀子的理论体系中,是人之“化性起伪”的关键角色,“今之人性恶,必待师法然后正”。所以,  相似文献   

18.
我曾经非常想当老师,从上幼儿园开始就想。老师这职业,研究起来,该是很久远了。韩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古到什么时候?春秋时郑国子产不毁乡校,有乡校,自然有老师,到现在有两千多年了。而教师这行当的出现,肯定还要早得多。你看,历史多悠久!当老师是很光荣的。且不说过去“天地君亲师”同样受到顶礼膜拜,就是现在,教师职业仍然受到推崇。不是说建设四化需要人才,人才培养靠教师吗?但是,假如我是老师,我会辞职。假如我是最受学生欢迎的美术、音乐或体育老师,我会辞职。因为在这个舆论上讲素质教育,而实际上不得不一门心思应试的年代,学生时…  相似文献   

19.
从讲台到第六张桌子是七步,从第六张桌子到讲台也是七步。这是我们班每位老师每天必走的路程。他们共同的习惯是走到第六排马上转身折回,似乎那儿立着—堵墙,阻隔着另—个世界。细瞧便知,原来第六排往后是“差生”的领地,是“贫民窟”,是阳光照不到的地方,是被爱遗忘的角落。没有老师的关注,他门已经习惯了默默无闻的“独立生活”。  相似文献   

20.
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者,对社会文明的继承和发展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唐代的著名文学家韩愈曾说过:“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数师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学识,会极大地影响他们的学生.我国文坛上许多文学家的成长,都和他们学生时代从语文老师那里得到的教益分不开,例如著名作家魏巍在五十年代写过一篇散文《我的老师》,讴歌他的国文启蒙老师是他一生“最难忘”的师长,正是老师那种热爱儿童的心,爱国爱民的情操启迪了他,激励他踏上了文坛.诗人公刘在谈到他“走上学习写诗的道路”时说:“我曾有一位古典文学造诣甚深的好老师,这就是现在江西师范学院任教的余心乐先生.他是一部活《辞海》,任何一个典故,无不背诵如流,信手就写.有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