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六册《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有一句“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其中“冠”字教材注音为guàn,显然不对。“加冠”的意思是“戴上成人的帽子”,属于动宾结构,其中的“冠”是名词,指帽子。这个“冠”不同于注释中提到的“冠礼”的“冠”。“冠礼”的“冠”是动词性语素。一个字就表示“加冠”的意思。“  相似文献   

2.
第五册第四课《革命烈士诗三首》中,课本对“口占一绝”的“占”字注音为2hān,而1982年版的语文课本则注为zhàn,这就给教者带来了困惑。据《辞源》云:占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上,请学生读课文《天火之谜》。当读到“弗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中的“冠”时学生读成guàn,有一个学生指出是guān。到底是guān还是guàn?课前,我也忽略了,但是有学生提出来了,我就把问题抛给学生。有一位女生站起来,说“:怒发冲冠,指人发  相似文献   

4.
《云赋》引屈原《九歌·云中君》"览冀州兮有余,横四海兮焉穷"一句.课本对横注释是"横guāng通光,穷极,广大."我以为不妥.查《康熙字典》注"横"为"古旷切,音桄.盛气充满也."由"桄"音可断"横"应读为guàng不为guāng,其义与课文解释不同.再查《辞源》注"横"通"黉"hóng而不是通"光".尤其是朱熹的《楚辞集注》中,对《云中君》的"英"宫"降"标了异读,而对"横"却未标异读,并把这句解释为"横行注四海,无有穷极也."横行"为"遍行"(见《楚辞》横行②)由此可推知"横"仍读为"héng",义为"遍行".  相似文献   

5.
问:初中《语文第四册《活版》云:“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就。”句中的“旋”,究竟该读xuán,还是该读xuàn?为什么?  相似文献   

6.
小学语文课本中,《凡卡》的第1段第3句描述凡卡准备文具给爷爷写信的细节,文字夹注音如下:“他等老板、老板娘和几个伙计到教堂做礼拜去了,就从老板的立柜(guì)里拿出一小瓶墨水,一支笔尖生了锈(xiù)的钢笔,摩(mā)平一张揉皱了的白纸,写起信来。”(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版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十一册第22课;语文出版社1997年10月版五年制小学“注音识字,提前读写”试用课本《语文》第十册第7课基本相同)由于其中的“摩(mā)”在“人教版”中被列入所在第十一册“要求学会”的“100个字”中,因而众多教辅用书也竞相针…  相似文献   

7.
有的教师在讲读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六册《飞机遇险的时候》一文“沉甸(diān)甸地往下坠”和第八册《挑山工》一文“扁担两头的绳子挂着沉甸(diān)甸的货物”中的“甸”字时,把“甸”字作为多音字来处理,因为“甸”字还有另一种读音“diàn”。这种教法是错误的。据查,“甸”字在《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中都只有一个读音“diàn”。那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diān”音是一种变调读法。说到变调,就不能不介绍一下调值。调值指音节高低升降曲直长短的变化形式,也就是声调  相似文献   

8.
(mì) 是“幂”的本字,意为覆盖东西的巾或幔。《说文》:“冖,覆也。”以它为部首的字,大多有“覆盖”的含义,如“冢”“冥”“幂”等。不过,也有一些归入“冖”部的现代汉字,是由别的部首演变而来的。冠 由“冖”和“元”(人的头部)“寸”(人手)构成,表示用手给人家戴上帽子。用于名物义时读guān(如“皇冠”“冠心病”);用于动作义时读guàn(如“冠军”)。冤 由“冖”“兔”构成,表示兔子被覆盖物罩住,不能行动,本义是“屈也”(《说文》);引申为“冤屈”“冤枉”等义。写 [写] 本义是把东西放置在屋里。《说文》:“写,置物也。从宀,舄…  相似文献   

9.
对《故乡》一文中“猹”字的读音,不同的书典有不同的注音,中学语文第三册注(zhā),而在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上,注音却是(chà)。就连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和中国社会科学院  相似文献   

10.
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一室编著的“九义”初中语文第五册《教师教学用书》第354页(94年11月第1版·95年6月成都第1次印刷)有诵读练习一题,现将原题及答案抄录:一、朗读诗词速度要慢一些,一边读一边品味,使作品中的形象在自己头脑中浮现出来,下边提出的方法仅供参考。1.读五言诗、七言诗,一般按音节划分节奏,韵脚要读  相似文献   

11.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一册教科书《笔画名称表》把“7”称作“横折撇”。这一册的《教师教学用书》在“看图读拼音识字”第5课的“教学建议”中,也把“7”称作“横折撇”。  相似文献   

12.
王佳伟 《现代语文》2006,(12):127-127
笔最近翻阅《新华字典》(第10版,2004年3月北京第210次印刷,印数50万册)、《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2005年8月北京第342次印刷,印数20万册)、《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2001年11月第6次印刷,印数24-26万)等工具书时,对其中几个字词的释义和注音产生了疑问,现对其稍加分析,恳请方家雅正。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指南录)后序》一课的课后练习,要求给“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一句中的“间”注音,教学参考书所给答案是jiàn,这是错误的。“有间”的“间”有两读,一读jiàn,一读jiàn。先说“有间(jiān)”。表时间,意思是有顷,有一段时间。《庄子·达生》:“扁子入,坐有间,仰天而叹。”《史记·五帝本纪论》:“《书》缺有间  相似文献   

14.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收陆游《卜算子·驿外断桥边》一词.注释特别标注:“陆游(1125-1210),字务观(guān),号放翁……”“观”是个多音字,有两读,一读平声9uān,一读去声guàn.事实上,对陆游之字,南宋以来即存在两种读法.笔者倾向于读为“务观(guàn)”.  相似文献   

15.
“捉襟见肘”一词“见”字的读音,《中华成语辞海》(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汉语成语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9月第3版,未见新版),《新华成语词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4月第1版)均注为“xiàn”;且《汉语成语词典》在解  相似文献   

16.
笔者写过一篇《〈祝福〉中的词语标点不规范》的文章,分析的是人教版(本文所谈教材均为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试验修订本·必修)第四册(2001年10月第2版,2003年11月贵州第3次印刷。以下简称2001版)教材中《祝福》的词语标点不规范情况。2006年2月拿到"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审查通过"的高中《语文》(必修本)第二册(2003年12月第1版,2005年11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语文第三册《孔雀东南飞》一课的注释里,有四处不够准确,现提出拙见,以就教于诠注者。 (一)“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课文注释:“[交广市鲑(guī)珍)从交州、广州(现在广东、广西一带)采办的山珍海味。鲑,这里是鱼类菜肴的总称。”鲑,有三个读音,一读guī,鱼名,亦称“鲑鳟鱼”。又是鲑科鱼类的通称;二读xié,鱼类菜肴的总称。杜甫《王竟携酒》诗中有“自愧无鲑菜”之句;三读wā,如鲑(龙虫)(lóng)古代传说中的神名,此种音义不常见。“交广市鲑珍”的“鲑”,根据上下文意和课本的解释,显然应读xié,不能读guī。 (二)“晻晻日欲暝,愁思出门啼。”课文注释:“[(yànyàn)日欲暝]阴沉沉地,天快晚了。晻,日色昏暗无光的样子。”“晻”有两个读音:一为ǎn,昏暗的意思;一为yǎn,日无光的意思。晻晻,即日光渐渐暗淡的样子。课文把它注为yàn,实是yǎn之误。 (三)“踯躅青聪马,流苏金缕鞍”课文注:“[踯躅(zhùzhú)青聪马]毛色青白相杂的马缓缓地走。踯躅,原意是缓慢不进。”其实,“踯躅”一词,早在高中第一册(一九七九年版)《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一文里已经学过。原文是“就这样,老汉拄着拐棍,背着草筐,整天孤独地踯躅在田野上”。文后注释:“[踯躅(zhúzhú)]徘徊不前。”本课再一次注释,本属多余重复,而且注音错误,自然要造成学生认字混乱。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2003年12月第1版)和人教课标版语文必修五(2006年11月第2版)所选的《说“木叶”》中倒数第二小段均有这样一段文字:  相似文献   

19.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第六册《陈涉世家》一课出现“酂”这个地名,课本注释“酂”读zàn,在今河南省。我认为应该注cuó音。 查1989年9月《新华词典》1213页注:“酂,①zàn,古县名,秦置。在今湖北光化西;②cuó古县名,秦置。在今河南永城西酂县乡。”1990年重排本《新华字典》第71页注:“酂 cuó,在今河南永城。”课本标明“酂”在河南省,所以读cuó。  相似文献   

20.
<正>2021年新年伊始,语文界"啄木鸟"《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2020年十大语文差错。壹"新冠"的"冠"误读为gu■n。"新冠"几乎每天都在各类媒体中出现,常有人将"冠"误读成gu■n。"冠"是个多音字:读gu■n,名词,指帽子或形似帽子的东西;读gu■n,动词,指戴帽子。"新冠"是"新型冠状病毒"的简称;"冠状病毒"是一种球形病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