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北二人转作为东北地区艺术的"土特产",是中国民间艺术百花争艳、百花齐放的花园中一枝非常有特色而且很显眼的奇葩.东北二人转已经有了三百多年的历史了,它的艺术价值也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但是,随着一些二人转艺人的不断努力,二人转文化发展的速度非常之快,而观看二人转表演也成为了娱乐的重要方式.本文将重点从东北二人转的概念和表演特色、艺术风格等方面,探讨东北二人转的音乐价值.  相似文献   

2.
二人转是黑龙江地区广泛流行的民间地域艺术,具有表演形式简单、表演风格热烈火暴、粗犷豪放等特点。二人转分布范围广,这是东北地区平原广阔、地广人稀、气候寒冷、环境闭塞以及文化积淀贫瘠等多方面地域文化特征的反映。它按表演形式可以分成三类,是借助了戏曲、曲艺和歌舞等多种艺术成分,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特别艺术样式,集说、唱、舞于一体,具有综合的艺术美特征。  相似文献   

3.
二人转是诞生于东北的古老民间艺术。它的特点是:说、唱结合,伴有舞蹈的艺术形式。它扎根于东北农村,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它流行于黑土地,民间广为流传的"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奇妙说法。二人转艺术的危机始于上世纪80年代,地域文化的局限性使其面临诸多的现实困境,同时,二人转在大众传播传媒的压力下也被无奈的边缘化。本文力图从二人转的发展现状,传播效果和它的创新之路三个方面,试析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成长的烦恼"。  相似文献   

4.
东北二人转艺术是一种二人搭档载歌载舞、"转进转出"、以东北方言声韵演唱短篇故事的表演艺术。二人转的表演类型以二人转(双玩艺儿)、单出头和拉场戏为主,无论何种类型的表演方式,"千军万马就咱俩"的表演特色始终是该项曲艺的精髓。本文解析了东北二人转的表演特色,包括演员如何"跳进跳出"的完成角色身份转换,并且通过唱说扮舞四项二人转基本功的锤炼,展现出这项东北民间文化类型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5.
艺术的变化总是与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相适应的,陕北秧歌作为陕北人民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娱乐形式,自然也会随着社会发展与时代要求发生相应的变化。陕北秧歌由走街型转向舞台型,由娱乐型转向欣赏型,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这种转向,是社会发展和时代所要求的,而舞台型、表演型和现代型的陕北秧歌则是陕北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所以,要以陕北秧歌文化变迁为契机,做好陕北秧歌的转向工作,努力建设陕北文化,把陕北建成一个文化的陕北。  相似文献   

6.
"二人转"是产生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一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作为东北的"土特产",它的音乐优美动听,表演载歌载舞,内容明快诙谐,乡土气息浓郁。是民间艺术百花园中一支绚丽的奇葩。  相似文献   

7.
辽北铁岭被人们誉为小品艺术之乡.以赵本山、潘长江等人的表演为代表的铁岭小品带着黑土地原生状态的鲜活和个性走向全国,在大江南北掀起层层笑浪.这一现象被艺术界称为"铁岭小品现象".铁岭小品的母体是二人转,辽北的黑土地文化孕育了火爆的二人转,二人转在铁岭源远流长,绵延不断.  相似文献   

8.
王镇宝 《考试周刊》2011,(51):41-42
语文课堂教学与说书有着许多共通性,将说书艺术引入语文课堂教学是可行的。语文课也是可以进行"表演"的,能够把学生带入语言的艺术殿堂,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习兴趣,熏陶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娱乐,在娱乐中学习。  相似文献   

9.
"东北二人转小帽儿"实际上就是一种短小精悍的东北民歌小调,是二人转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月牙五更》等经典小帽儿曲目的分析,而将二人转小帽儿的作用、唱词风格、旋法曲调、节奏节拍、表演形式等进行阐述,意在引起更多读者对二人转小帽儿这种音乐形式的关注,进而有更多的爱好者来参与欣赏与研究,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东北二人转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却日渐被艺术边缘化,并且出现了“一方面东北二人转红极一时,一方面又在表演形式和内容上越来越受到观众和社会的质疑“的奇怪现象。这种社会现状可从消费文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我们看待这种现象时所应持有的态度——理性看待、宽容对待、积极引导。  相似文献   

11.
本文借鉴表演理论的相关经验,根据主持人角色定位的特点,对综艺栏目中"主持人群"主持形式,做出一定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戏曲是一种兼具文学写作与舞台表演于一体的艺术形态,在其生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始终植根于中国社会的娱乐文化之中。而娱乐文化的性质随着社会物质文化、思想观念的发展不断变化,于是在特定的社会时期,由于受不同的娱乐文化性质所影响,戏曲的艺术形态呈现出不同的审美特征。为了更准确地把握戏曲形态发展中的深层原理,在研究戏曲艺术时,就不能局限于内容与形式,要使艺术形态回归当时的娱乐文化,从而发现戏曲形态与娱乐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3.
二人转本是东北地方的民间文艺,由于其具有鲜明的娱乐性和狂欢化特点,契合了大众化时代大众的审美趣味和文化诉求,加之赵本山的成功推动,近年呈现出一种大众文化的流行势态。尤其是在"刘老根大舞台"成功的"文化产业"运作模式下,二人转已经不再是作为东北民间文艺的二人转,而是一种被"文化工业"制造出来的大众文化,其文化身份也由民间文艺转变成为一种具有中国本土化特征的大众文化。  相似文献   

14.
米祈 《成长》2006,(10):68-69
我看《东北一家人》的时候第一次听到“二人转”这个名词,之后看了电视上“二人转”的表演,个人觉得,作为一种地方戏,一个艺术门类,“二人转”有很明显的色情成分,更有“以丑为美”的嫌疑。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单一舞台面戏剧具有表达主题的单一性、表演的线性时序性、观众的被动"陶醉"性,以及明显的空间局限性等特征,已经不适应当今信息时代的多元化社会需求。"集合式多面舞台"戏剧通过建立多个物理空间舞台,架构符合当今多元社会的多时空并存的艺术形态,打破并颠覆传统的单一舞台空间。多面舞台的多空间表演可以表达审美的多样性,建立多维度信息容量,为观众提供更多互动和个性化选择,在艺术形态上实现了本质的突变。  相似文献   

16.
"三棒鼓"是土家族一种古老的民族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技法。土家族"三棒鼓"作为一种地方曲艺,在长期发展、传承和嬗变过程中体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并具有民俗民风的叙事性、歌舞技艺的表演性、独特风味的音乐性、群众生活的娱乐性、民族文化的传承性等艺术特征,而且也是土家族文化艺术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17.
闫莹莹 《初中生》2014,(8):14-14
赵本山说,他就是一个表演二人转的民间艺人。这话不假。在成名前,赵本山是靠表演二人转为生的。那时候的二人转,是难登大雅之堂的。赵本山的“本山传媒”最开始经营的项目就是表演二人转。为扭转公司亏损的局面,赵本山想了很多办法。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各类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在国内外的电视市场中大行其道,充分了发挥了电视的娱乐功能。然而.发挥娱乐功能的同时,电视综艺娱乐的节日文化意义是电视节目研究者们一直研究和讨论的话题,研究者通过研究在不断地提示策划者们,电视始终肩负着社会责任和正确舆论的gl导职能。  相似文献   

19.
戏曲艺术以其优美的唱腔,丰富的表演形式经久不衰的流传于广大人民群众中间,其中东北的二人转近年来发展形势愈发繁荣,本文将以二人转唱法为例,分析其润腔技巧,演唱的情感处理等方面,以及唱法中的不同之处,为广大声乐爱好者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20.
东北二人转在艺术特征上介于"戏"与"曲"之间,是一种相对稳定而独特的艺术形态。东北二人转没有发展为成熟的戏曲形态的原因,首先,东北地区的生态民俗环境是独特的,物质生产民俗限制了二人转的演出时间、演出场所,二人转艺人的演出未能职业化;其次,从艺人的角度来看,二人转艺人职业化的进程由于受制于经济条件和民俗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得非常缓慢。此外,影响二人转形态的还有两个非直接原因,那就是东北地区戏曲文化传统的缺失和与此相应的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文化具有的深厚的叙事传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