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李怡于2009年提出关于新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叙述范式“民国机制”在民国文学研究里取得了方法论上的突破。由于形成时间短暂,它还需要经历诸多现实的考验。在命名方面,“民国机制”实际指的是民国文学机制,它所作用的对象依旧是中国现代文学,实质未能跳出“现代”意义的内涵。同时,研讨还包括“民国机制”划分边界的依据和时空影响。李怡把酝酿“民国机制”的时间定在1912年清王朝覆灭后,依旧未能跳出以“国体和政体”作为文学史划分依据的桎梏。虽然中华民国曾作为一个政权符号存在,但“民国机制”并未能在当时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由于李怡并没有对文学史观和价值评判标准作出一个完整的解析,所以学界对民国机制“能包容错综复杂的文学现象”这个命题仍需质疑并继续探索。  相似文献   

2.
自20世纪5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建立起到20世纪80年代前期,"政治性"一直是估衡现代文学的主题词。进入80年代中期后,学界逐渐体察到政治理念对于诸多文学现象及文学本质的压抑与遮蔽,于是纷纷倡导回到文学自身,并主张用"现代性"重新考量文学。而随着20世纪90年代学界对文学"现代性"的全面反思,以及"没有晚晴,何来‘五四’""民国元年起点说"等命题的提出,"五四"作为现代文学的起点地位,不断遭到一些学者的质疑。与此相应,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呈现出不断向前推移之势。但"五四"以其特殊性和重要意义,有其不可替代的理由。因此在不能拔高"五四"地位的同时,必须要明晰"五四"在整个现代文学发展流脉中的界碑性和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3.
台湾女作家蒋晓云被誉为"又一张爱玲",她以冷酷的笔调书写了台湾社会转型期都市男女爱情中的无情与彷徨,继承了张爱玲对人性自私与冷漠的披露。蒋晓云秉持着一种冷静客观的态度,将爱情当作揭示社会病态的一面镜子,冷眼看待人生种种。当其将视野扩大后,"民国书写"和"怀乡书写"成为其创作的另一主题。在她的创作中,女性通常是主角,通过独特的女性视角表达了自己关于历史和当下现实的思索。  相似文献   

4.
"民国性"是民国文学研究价值意义彰显的一个重要表征,也是打开民国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视域,是传统现代文学三十年研究的另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也是回到历史场域、重新发现学术生长点的新际遇。"民国性"是民国文学研究的应有内涵。只有将这一内涵的研究置于重要地位,才能激活民国文学研究的生命力,才能在现实和理论两个维度上凸显民国文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20世纪20年代特殊的文化权力秩序制造了特殊的文学生态环境。“语丝体”散文作为这一年代最具代表性成就的散文创作,正是如此文化权利秩序下现代文学坚韧表达的结果。对于“语丝体”散文语境的着意考察,可进一步认识现代散文这一文学文体的复杂性品格,也可以使我们对于20年代中国文学的创作主体及审美风貌的形成根源更为理解。  相似文献   

6.
俞平伯是现代学者散文的代表作家之一,在大张旗鼓地宣扬"五四"精神之际,在其散文创作中又对古典文风予以批判性地保留。本文主要从俞平伯现代散文创作与他的古典文学研究活动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了他的散文在具有现代气息的同时又吸收了古典文学尤其是晚明小品文风格。  相似文献   

7.
李怡提出的“民国机制”在民国文学研究里取得了方法论上的突破。在“进入”历史的实际操作中,有三点值得省思并与李怡等学者商榷。第一,商定使该历史阶段的文学资源有效整合在同一个层面的文学史观和价值尺度。李怡目前关注的是有“现代”性质的文学样式,这并没有实现大的突破。同时,“民国机制”更多还是在做文本以外的研究。第二,社会各界依旧未能重视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对“如何开展研究工作”的具体问题未作进一步探讨。第三,探索有效“书写”历史的途经。这一方面需要端正“写史”的态度。另一方面需要在“叙述历史和建构历史”的方式上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8.
萧红以其《生死场》、《呼兰河传》等文学作品著称于现代文学,她以女性又有别于女性的观点描述她生活的民国时代,寒冷、悲凉又带着憧憬,这些是她描绘民国社会的基本方向。本文从萧红的日常生活角度,分析其创作方向的三大源头,萧红独特的个人经验,女性主义观点及写作观,以此认识萧红作品中的痛苦、希望和她当时生活、创作的真实意图。  相似文献   

9.
"现代文学",还是"民国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保护与开发民国时期的历史文化资源,不可避免地要遭遇到"民国文学"这一看似陌生的概念,而"民国文学"这一概念,也十分有必要郑重地在中国文学史的研究范畴中予以提出,并加以讨论。"民国文学"相较于"现代文学",因其研究对象更为多元,时间范畴尤为明确,其所具有的强大的包容性和明确的边际性,不仅可以与"民国历史文化"的研究、保护与开发呼应起来,对于中国文学史的研究更是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这一概念在学界内外的浮出水面,以及逐渐被关注,乃至被接受,应是一种可预期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民国文学"论争是学界对现代文学研究的一次集体性反思。此次反思提出了三个值得再反思的问题:其一是政治对文学史的遮蔽问题,其二是概念的意义和替代问题,其三是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问题。这三个问题,关乎"民国文学"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新疆文学创作的不断发展,现代新疆文学研究也走过了发生、发展、繁荣的历程,并在新疆少数民族文学史研究、作家创作综论、作品赏析、新疆文学整体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然有广阔的掘进空间,如对新疆文学的地域特色可作进一步探究,对新疆文学的民族特色可做多角度分析,也可拓展更开阔的性别研究视阚。  相似文献   

12.
分析陈应松从不自觉到自觉地寻找文学故乡的成长变化,从。还乡”的视角切入其“神龙架系列小说”,以回归原始、现代、现代现实主义为重点,力求从整体上把握陈应松小说的思想和艺术特色,探讨有关新乡土文学的创作经验与美学发现,并试图回答困扰当今文坛的诸多普遍性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现代民俗学自起步阶段起便结缘.源于共通的审美品性,中国现代文学作家自觉表现民俗事象,创作中的民俗叙事开创了现代乡土小说独特的地域性、民俗性的审美品格.文章从现代文学与现代民俗学的结缘及密切关系;民俗对创作主体、客体的影响;现代民俗学的“文学化”倾向等几方面对现代乡土文学的民俗文化视角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胡适对中国新文学的贡献是全方位的。在文学理论方面,他1918年发表于《新青年》上的《论短篇小说》,作为现代小说理论的启蒙读本,对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的44作产生了渗透、影响的作用。鲁迅1919年亦发表于《新青年》上的短篇小说《孔乙己》可谓最符合胡适短篇小说理论的典范文本,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中匠心独运的具有永恒魅力的艺术精品。  相似文献   

15.
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潮流,是研究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史的重要一环。在五四运动从高潮到落潮的这段时间,以冰心、庐隐、叶绍钧、王统照等为代表的"问题小说"作家通过其小说创作,表达了对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深切思考。以五四"问题小说"中的家长形象为切入点,将小说中的家长形象进行了类型划分。在细致的文本分析中梳理和分析家长形象在五四"问题小说"中的独特作用及其背后的文化意蕴。透过这一新的视角能够更好地理解五四时期"问题小说"的内涵和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长篇小说创作凋零和缺失状况下,刘玉栋《年日如草》的出版,对于刘玉栋本人和整个70后作家群来说,都是一个很重要的突破。从"二十世中国文学史"的角度来看农民与城市的关系,农民如何融入城市、进入城市是一个现代化、城市化的中心问题。刘玉栋的《年日如草》塑造了一个适应现代城市生活的二代农民形象,一个带有某种狡黠而不失善良本性的、以法律取代人情意识的农民形象。这是以往文学史所没有的,具有突破性意义。  相似文献   

17.
政治与文艺的纠结,这一反映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进程中现代化与民族化矛盾冲突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当时文学的发展方向及概貌。作为典型个案,丁玲在延安时期的文学创作受此影响,亦纠结于政治与文艺之间。这一方面源于作家骨子深处的五四文艺传统意识,是其追求文学现代化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士大夫精神和中国共产党文艺政策的制定、作家主动归于延安文艺体制、追求文学民族化的努力不无关系。而在这一文艺体制影响下的后期延安文学更是对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历史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作为"五四"新文学的开拓者之一,徽州女作家苏雪林应该在现代新文学史上有一席之地。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棘心》中的伤感情绪及其产生的原因,最后通过对《棘心》中"不安全感"进行分析,发现苏雪林的写作已触及到了人类的共性,但也遗憾地发现她缺乏揭示人类生存本质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从百年中国儿童文学史发展的角度考察叶圣陶《稻草人》的经典化历程发现:一方面,《稻草人》以其作品内容以及艺术特色的原创性、文学性及现代性等内在资质决定了其成为“文学史经典”等一系列经典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其经典化地位的确立也得益于语文教育、现代出版业和大学教育等的积极推动。《稻草人》经典化历程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圉文学史以及儿童文学研究的不足,提示我们必须加强儿童文学专业建设和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20.
特殊的地理位置、相对独立的行政建制形成了具有胶东自身地域特色的文学风貌。这既形塑了胶东文学,也使它背负着传统的重负。今日胶东文学的萧条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中胶东文学创作自身显示出的种种缺陷不容忽视。一则,胶东文化历史沉淀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难辞其咎。再则,传统情结很重的胶东文学还不习惯于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自觉地进行自我宣传、展示,不注重自我包装,不注重广告效应。在新的文化语境中,胶东文学机遇与挑战并存。今日的胶东作家应当自觉转变创作心态和艺术表现的视角,在文化高度商品化的今天,积极谋求文艺创作与现代文化产业的对接,关注文艺产品产销的市场行情,把握市场和时尚的脉搏,谋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