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瑶 《早期教育》2005,(9):11-11
活动目标:1、通过欣赏名画《蒙娜丽莎》,感受作品明暗画法带来的神秘色彩,体验人物内心丰富的感情世界。2、初步了解并学画肖像画。  相似文献   

2.
飞呀飞     
教材分析:本教学单元为人民音乐出版社小学二年级《音乐》第九单元《飞呀飞》,包括学唱歌曲《小蜜蜂》、《小乌鸦找妈妈》,欣赏器乐作品《蜜蜂》、《蝴蝶》等教学内容。编者试图引导学生通过聆听和表演,感受音乐所表现的“飞”的形象。本课为本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为欣赏器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时间》中第三节的内容。本课通过一些可操作的活动、可感受的体验,引领学生充分展开对时间的感受和认识,并对计时器进行探索,让学生在“创造”(制作)计时工具的实践过程中,了解人类计时器的发展史,逐步建  相似文献   

4.
<正>本课例是结合学生实际,对普通高中教科书人美版《雕塑》和人教版《雕塑》中的课程进行选择性的改编,旨在推动国家课程校本化。一、教学目标1.通过图像赏析,学生能够概括人物特征,了解雕塑类型、材质、艺术风格。2.学生学会使用泥材料,探索不同的表现技法,掌握泥塑制作要领。3.利用加减法等技法进行泥塑头像写生和泥塑肖像创作。4.学生感受雕塑艺术的独特美,人物肖像的形象美、  相似文献   

5.
<正>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能引导他们认识世界和渴望获得知识技能的心理倾向,从而活跃课堂气氛,让每一堂美术课都散发出灿烂的光芒。本课主要的学习内容是人物脸部的比例、表情特点,人物头部的基本结构以及头像的基本写生方法等知识,让学生明白人的形象最为生动,又富于动态、表情和个性特点的变化。因此,要画好人物形象就需要较强的观察力、理解力和较高的素描技巧。人物头像的写生练习是获得这些能力和技巧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  相似文献   

6.
<正>在教学《水墨西游之美猴王》的过程中,通过欣赏、感受、尝试,让学生接触水墨这种中国传统艺术,通过水墨表现自己喜欢的美猴王形象,能激发学生用水墨创作的兴趣。接着尝试用水墨画的语言对美猴王进行造型练习,让学生感受国画的造型手法。课始,先进行欣赏与感知,通过欣赏《西游记》动画来感受人物形象。在欣赏《西游记》动画时,引导学生观察,了解孙悟空的服饰外貌特征和生动有趣的动作神态。再通过表演《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动作和神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欣赏国画名家的《西游记》作品,让学生感知水墨的情趣,由此导入课题。  相似文献   

7.
一美术的根本任务是反映大自然的美和人的社会生活的美,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而人是大自然中发展得最高级、最完善、最值得赞美的造型,同时人又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所以泰戈尔说:“人是上帝最美的创造”。肖像绘画不仅要求对形象的完美刻画,更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精神体现,所以在绘画形式中,肖像绘画是一个难度很高的课题。本节课是人像的第一节课。由于只有很少的课时,所以重点放在提高学生对人像作品欣赏的兴趣和欣赏的能力上。教材中的五幅肖像画名作,都表现出了人物的个性特征,成为感人的艺术形象。画家运用肖像画这一形式,再现了社会生活、民族特点和人们的精神气质。画中对每个人物所处的不同时代、不同经历和不同个性真实而生动的描绘,是对“有性格的脸”这一课题具体、形象的说明。教材中指出肖像画不仅要求形似,同时也要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神态。这就是传统的“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审美要求对人的外在形象与内在精神的成功刻画,使肖像画的审美价值得到真正体现。由于初二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美术知识掌握程度有局限性,在接触肖像画作品时,容易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凭直观的感觉,以“像不像、美不美、好看不好看”来评价一幅作品,缺少对艺术形象的审美感受。所以我们应从学...  相似文献   

8.
一美术的根本任务是反映大自然的美和人的社会生活的美,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而人是大自然中发展得最高级、最完善、最值得赞美的造型,同时人又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所以泰戈尔说:“人是上帝最美的创造”。肖像绘画不仅要求对形象的完美刻画,更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精神体现,所以在绘画形式中,肖像绘画是一个难度很高的课题。本节课是人像的第一节课。由于只有很少的课时,所以重点放在提高学生对人像作品欣赏的兴趣和欣赏的能力上。教材中的五幅肖像画名作,都表现出了人物的个性特征,成为感人的艺术形象。画家运用肖像画这一形式,再现了社会生活、民族特点和人们的精神气质。画中对每个人物所处的不同时代、不同经历和不同个性真实而生动的描绘,是对“有性格的脸”这一课题具体、形象的说明。教材中指出肖像画不仅要求形似,同时也要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神态。这就是传统的“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审美要求对人的外在形象与内在精神的成功刻画,使肖像画的审美价值得到真正体现。由于初二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美术知识掌握程度有局限性,在接触肖像画作品时,容易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凭直观的感觉,以“像不像、美不美、好看不好看”来评价一幅作品,缺少对艺术形象的审美感受。所以我们应从学...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阅读能力是在阅读欣赏评价过程中提升的,是指对课文美的感知、体验和欣赏评价能力,包括从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人物评价到表现形式、语言文字,乃至风格特点的评价与欣赏。  相似文献   

10.
一、教材分析本课的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洋管弦乐队中的四件铜管乐器(圆号、小号、长号、大号),要求学生能辨别乐器的形状、音色,了解其演奏姿势,并通过欣赏芭蕾舞剧(《天鹅湖》中的《那不勒斯舞曲》,着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把抽象的音乐具体化,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1.
李杰 《文教资料》2010,(7):80-82
中国传统肖像画的写生法与西方肖像写生法有着很大的区别。西方主要是对人物精心描绘,尽量地惟妙惟肖。但中国传统肖像画却是主张默记心识.通过暗中观察的方法,了解对象的外形、精神、学识、修养和社会阅历等,从而提炼出对象的精神本质。中国传统肖像画的写生方法是以相学为基础的,通过心识默记,归纳特征,并快速捕捉对象的情状,以达到“传神”的目的。这种写生方法对我们今天的写生仍然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飞呀飞     
教材分析: 本教学单元为人民音乐出版社小学二年级《音乐》第九单元《飞呀飞》,包括学唱歌曲《小蜜蜂》、《小乌鸦找妈妈》,欣赏器乐作品《蜜蜂》、《蝴蝶》等教学内容。编者试图引导学生通过聆听和表演,感受音乐所表现的“飞”的形象。本课为本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为欣赏器乐作品《蜜蜂》、《蝴蝶》。为实现编者的意图,教者拓展了教学内容,将排箫音乐《鹰》引入课堂。此课属于“感受与鉴赏”教学领域。  相似文献   

13.
《影视音乐》教学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曼 《黑河教育》2010,(3):43-43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电视剧《西游记》片尾曲《敢问路在何方》,让学生对剧中人物作出分析,并能够体会这首歌曲的音乐情绪及主要作用。通过教学活动熟悉本课所选的中外影视音乐作品,让学生能够结合所熟知的广告歌及电影和电视剧,了解影视音乐的类别。  相似文献   

14.
课题:《中国舞剧音乐欣赏》——选自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片段:《女战士和炊事班长的舞蹈》、《乡亲们慰问红军》 年级:初中二年级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的:通过欣赏中国舞剧音乐,使学生了解并感受舞剧音乐是如何揭示题材内容和塑造人物形像的。  相似文献   

15.
正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5课《水墨画———动物》。教材分析:本课是通过各种不同墨色和笔墨干湿的综合使用来对动物进行造型。通过欣赏、感受、尝试水墨,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触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对于培养学生笔墨表现能力,激发学生水墨创作兴趣有着积极的意义。通过尝试用水墨对动物进行造型的练习,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国画的造型手法,并用简单、概括、富有变化的笔触来表现动物,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他们保  相似文献   

16.
李剑平  何蓉 《河北教育》2007,(12):32-33
[教学说明与过程] 《夸夸我的同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湖北教育科学出版社)《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一起长大》中的第二个学习内容,目的是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发现同学的优点,汲取他人的长处,感受与同学的友爱之情,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学会欣赏他人、真诚待人、尊重他人的良好情感。  相似文献   

17.
《绿色家园》是初中音乐八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的课题。本单元内容由歌曲《给未来一片绿色》及欣赏《九寨沟音画》和《大峡谷组曲》两部作品的选曲组成。本课的第二课时则确定为欣赏课,就是欣赏该作品的选曲部分《瀑布与溪流》、《日出》,教学目标是通过欣赏《九寨沟音画》的《瀑布与溪流》和《大峡谷组曲》的《日出》部分,感受体会乐曲的音乐艺术美感。并在聆听中想象音乐表达的情景,能够正确辨别选择有对比性的描写景物的音乐。懂得音乐能够表现自然界的美景,用歌声和行动来表达期盼优美环境的愿望。让学生知道“音画”“组曲”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一、设计理念本教学设计通过品言行,识人物,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不仅感悟人物个性特点,而且感受古典小说中语言的精妙,学会欣赏古典文学名著,引领学生走进《水浒传》。  相似文献   

19.
关文庆 《教书育人》2012,(24):104-105
一关于实践教学中肖像问题的思考肖像画是对特定个体形象的记录,中国肖像画传统名称为"传神""写真",近百年来人们对肖像画经过哲学、社会和人类自身变化,逐渐认识到肖像中艺术个性的理解和表现的重要性。学生只有具有较强的造型能力,才能在肖像创作中游刃有余。最早的肖像画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600年古埃及,西方文艺复兴的肖像画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追求现实中生活形象的表现,神的地位下降,人的地位上升。油画肖像写生中形象的神态是首要解决的问题,领悟不到这一道理的学生在创作中容易顾此失彼。例如达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是通过描绘一个普通妇女的神态  相似文献   

20.
<正>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义务教育教科书《音乐》(湖南文艺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梨园百花(一)内容,本节计划用2课时,这是第1课时。本单元立足于小学基础,一方面继续为学生提供欣赏和演唱的实践感受活动,增强学生对戏曲音乐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将感性经验的片段进行归纳梳理,形成对戏曲相关知识的进一步感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