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圣陶曾明确指出:“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写作是‘发表’的事情,从写作咱们可以显示自己的经验,吐露自己的心情。”这段话将读与写的实质揭示得很清楚,说明读与写是相通的,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叶圣陶曾经明确指出:“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倩;写作是‘发表’的事情,从写作咱们可以显示自己的经验,吐露自己的心情。”这段话揭示了读与写的实质,说明了读与写是相通的。吸收有助于促进表达,在表达过程中,又可以加深理解。读与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怎样才能帮助学生从读书中学会写作呢?我认为有四点要处理好。 一、找准读写结合点。以教学大纲对某学年(学期)的教学要求,以各组课文的读写训练重点和本班学生写作的现状为依据确定结合点。教学中注意读写结合,不仅使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阅读的方法,理解积累精美的词句,还要指导学生进行遣词造句、开头结尾、布局谋篇的写作技法的训练。在每一篇课文的教学中,渗透写作教学。对儿童来说模仿就是学习,写作并非创作。模仿是一种学习的手段,也是学生独立作文前的准备。在阅读。模仿、写作中,要注意读写的对应关系:(1)从读学解题——作文练审题和拟题;(2)从读学分段、概括段意  相似文献   

3.
我国语文教学自古有读写并重的传统。唐代大诗人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宋末元初程端礼提出"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中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写作是发表的事情,从写作可以显示自己的经验,吐露自己的心情。"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的关系,读是吸收,写是表达。  相似文献   

4.
阅读是一种从文学作品中提取、加工和运用信息的心智技能,同时,"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可见,阅读活动能使人迅速及时地接受信息、获取知识,更可以陶冶情操,体味人生。然而,现在阅读教学却出现了问题。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我们大声疾呼:阅读教学,何不"死"去"活"来?一、阅读教学的尴尬——"灰色"  相似文献   

5.
叶圣陶在《略谈学习国文》一书中谈道: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可见,阅读是一种心理过程,一种从书面语言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有赖于读者对文章的理解。诚如吴刚平教授所言:是否理解了文章,要看学生是读出了文本的言上之意,还是读懂了言下之意。能读懂言下之意者,就能把原文的思想变成读者的思想——或受启发,或为之发笑,或为之动容,即所谓的共鸣。  相似文献   

6.
叶圣陶在《略谈学习国文》一书中谈道: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可见,阅读是一种心理过程,一种从书面语言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有赖于读者对文章的理解。诚如吴刚平教授所言:是否理解了文章,要看学生是读出了文本的言上之意,还是读懂了言下之意。能读懂言下之意者,就能把原文的思想变成读者的思想——或受启发,或为之发笑,或为之动容,即所谓的共鸣。  相似文献   

7.
阅读三问     
<正>一问:什么是阅读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叶圣陶阅读,就是通过视线的扫描,筛选关键性语言信息,结合头脑中储存的思想材料,引起连锁性思考的过程。——章熊结论: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构建意义的实质是读者激活原有的知识,得言、得意、得法。二问:小学阅读教学应该怎么做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充分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  相似文献   

8.
记者:管老师好!在您的《我的作文教学主张》一书里,您提出‘写作’重于‘阅读’,这与当前提倡的‘阅读’重于‘写作’恰好相反,您的依据是什么?管建刚:中国的科举制度存延上千年,一篇文章定终生,写作重于阅读由来已久,什么时候变成阅读重于写作?新文化运动后。  相似文献   

9.
作文是一项综合性、创造性的书面语言表达训练。小学是学习作文的基础阶段,笔者发现能快快乐乐落笔作文的学生只占少数,造成大多数学生畏惧作文的根源是什么呢?根源在于这部分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没有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没有倾吐心声的习惯。针对上述弊端,笔者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改进教学。一、以阅读助积累——待挥毫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中咱们  相似文献   

10.
春之灵     
今天学《笋芽儿》。读了课文后,我谈了自己阅读后的感受,为孩子作个示范:“我特别喜欢‘钻’字。从这个字我可以想象到笋芽儿破土而出的样子,还能体会到笋芽儿急切想看看美丽世界的心情。你们能不能像课文一样,给生机勃勃的大自然赋予动作、表情?”  相似文献   

11.
何环永 《甘肃教育》2003,(12):25-25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册选有袁宏道《满井游记》一文,“阅读提示”中对该文的诠释是:“这是一篇清新的写景小品,生动表达了一个‘城居者’整个冬天‘局促一室之内’,而今返回自然‘若脱笼之鹄’的欢快心情。”笔者熟读全文后,思忖再三,觉得其中“表达欢快心情”之说似有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2.
蒙秀溪 《广西教育》2014,(48):20-21
正"你看这是我们的‘乐雅家园’。"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第三小学(以下简称环江三小)五(1)班学生陆贝贝指着教室的后墙告诉记者。只见墙壁上贴满了学生写的阅读感悟:"我喜欢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抓虫子的事情特别有趣。还有美女蛇,看了虽然令人害怕,但还是忍不住要看,因为特别好奇。""《窃读记》多好玩呀,‘踮’‘钻’‘挤’这些动词,把‘我’窃读的事情写得生动活泼,就像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一样。"……该校每个班都有自己的"乐雅家园",五(1)班  相似文献   

13.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和写作是一体两面,互相促进、彼此影响。然而,传统的授课模式影响了教师对阅读和写作的理解,导致教学过程单调死板,缺乏创新性。因此,拟对高中语文群文阅读与微写作的对接策略展开论述,主要从“采取‘群篇’教学,强化写作思维”“采取‘群段’教学,重组课内文章”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促进读写融合。  相似文献   

14.
美的感受能力 人们的认识总是从感知开始,通过感知形成表象,我们读人家的作品,能理解它的内容,并不一定能体会它所具备的内涵美。对作品的理解主要表现在思想认识上,而对作品的美感则更多地表现在情感和想象上。这就是说,美感是理解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我们在钻研教材时,要使自己从作品所表现的‘境’中看到‘形’,从‘形’中感到‘美’。比如阅读朱自清的《春》,就要把自己置身于作品之中。这篇作品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美好的景物,我们就要从这些美好的景物中看到那一幅幅春光明媚的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这就是‘形’,从‘形’中使自己感受到自然美,艺术美;再从‘美’中产生出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事物,热爱生活的‘情’。任何  相似文献   

15.
同学们,你们尝试过用耳朵来阅读吗?没有吧,告诉你,耳朵阅读是另一种读书方式。莫言先生是当代有名的作家,他曾经这样说过:“‘我’虽然没有文化,但通过聆听,这种用耳朵的阅读,为日后的写作做好了准备。‘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这样的作家,用这样的方式进行写作,写出这样的作品,是与‘我’的二十多年用耳朵的阅读密切相关的。‘我’之所以能持续不断地写作,并且始终充满自信,也是倚赖着用耳朵阅读得来的丰富资源……”读了莫言先生的话,你们明白了吗?原来,阅读不仅包括视觉的,还可以是听觉的。一直以来,我们都忽视了这样的形式。那么,究竟怎样…  相似文献   

16.
有篇评论叫做《娃娃作家比着酷》,举了很多少年作家的张狂言词,也有我的女儿蒋方舟的,特别是她对于成人话题一针见血的观察:“一男一女在一起,如果尽说些过去的事情,那就是刚结婚;如果尽说些将来的事情,那就是准备结婚;如果尽说些别人的事情,那就是结婚多年了。”关于韩寒现象,她也有自己的看法:“韩寒现在沦为‘现象’了,人家就只关心他的生活作风,关心他的风纪扣扣紧了没有,鼻孔挖了没有,头发过肩没有,不关心他的文笔了。所以我要极力避免自己进化成‘蒋方舟现象’。”记得有一次在北京开研讨会,有个人严厉批评少年作家…  相似文献   

17.
"写作本位’比‘阅读本位’更能达成教学结构和功能的和谐统一."虽然我并不认为阅读教学应该实现"指向写作"的完全转身,但是潘新和教授的主张的确给徘徊于浅层阅读分析之中的语文教学带来很多有益的启示. 一"指向写作",促进阅读教学内容的深度把握> 《轮椅上的霍金》是一个励志故事.课后有一个问题:"默读课文,说一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霍金是一个‘非凡’的科学家."围绕这个问题展开教学,我发现学生在内容的理解上并没有难度,教学却无法深入推进.  相似文献   

18.
黄昌龙 《学语文》2022,(6):28-32
<正>教学目标:能够结合文本及创作背景解释本文作为新闻特写所运用的核心写作规则。任务分析:1.教学目标的确定就某种文体而言,我们期盼学生习得的语文核心素养尤其是关键能力至少包括该文体的核心写作规则(即文体特征)。这种文体核心写作规则的习得,最有利于阅读与写作的融合,比如可以将在阅读某种文体的课文中习得的核心写作规则,运用于某种情境中该文体的写作。课文《别了,不列颠尼亚》现见于统编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属于新闻特写。新闻特写的核心写作规则主要是“有‘镜头感’‘透视感’与‘现场感’”。这篇课文较为典范地运用了新闻特写这一核心写作规则,故本教学设计侧重指导学生从“怎么写”的角度研究课文是如何具体运用这一核心写作规则的。  相似文献   

19.
编者按     
<正>名著阅读是当下语文课程改革关注的一大热点。语文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建议:"为了推进‘名著导读’的落实,必须要和课堂教学有所关联,特别是某些综合性学习,完全可以利用‘名著导读’资源,彼此结合进行。"从这个思路出发,名著阅读与教材单元写作教学相结合,也是一条不错的路径。故特拟如下赛题,旨在将《新闻两则》的学习与名著阅读相结合。  相似文献   

20.
群文阅读是近几年兴起的教学风潮,目前群文阅读教学在写作方面还没有深入开展。部编初中语文教材执行主编王本华教授在“立足教材的‘1+X’教学设计”的专题发言中指出,阅读还不只是阅读的事情,还要和他的生活建立联系,读是吸入、吸收,同时要转化为输出,所以阅读与写作之间还有很多课题有待我们研究。笔者深受启发,运用群文阅读教学方式,开展“读写结合”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