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旭 《声屏世界》2022,(3):126-128
美国迪士尼公司制作的真人版电影《花木兰》在国内市场遇冷,遭遇口碑危机,究其原因主要是该影片具有一定的东方主义倾向.该影片改编自中国传统故事"木兰替父从军",通过对文化元素、人物形象和民族个性的西方建构来实现美国对中国的他者化想象,进而达到推广美国文化和价值观的目的.面对这一情况,我国更应该树立文化自信,挖掘中国优秀传统...  相似文献   

2.
迪士尼真人版《花木兰》于2020年9月11日正式上映,从动画版本初始时隔20年,终于迎来真人版电影.然而这部众多大牌华人明星参演的真人版《花木兰》却并未形成业内期盼的高热之势,口碑与票房皆不尽人意.以中国经典故事为素材的《花木兰》是一部融合了中西方文化的影视作品,却充满了西方人封闭而刻板的"东方印象".文章从中华文化符号的表层构造、核心思想的更替、"印象东方"的人物形象设定等角度深入剖析了西方对中华文化的想象,阐述了目前我国影视作品跨文化传播面临的困境,并从降低"文化折扣"、文化共性解码、融合中西文化精华以及明星选择多元化等方面对症下药,提出了解决路径,以期对影视作品跨文化传播带来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王惠  张万泰 《视听》2022,(2):101-103
迪士尼真人电影《Mulan》表现的是西方人视角下的木兰故事,其中的故事内涵、故事背景、人物身份以及文化符号等皆与《木兰辞》所表达的大不相同.这折射出西方世界习惯以二元对立的方法看待中西文化,以西方人的臆想改编木兰故事,并对木兰这一人物形象进行扭曲,从而陷入了文化误读的泥淖.这种误读影响了中西方文化的互鉴互存,不利于跨文...  相似文献   

4.
古代女子花木兰替父从军,驰骋沙场数十年的故事自南北朝便代代相传.1997年迪士尼公司以此素材拍摄电影,美国版花木兰从此走向国际.2009年香港导演携手著名演员赵薇还原一部更符合史实的花木兰,同样口碑甚好.本文将从二者的对比分析中得出美国电影借助他国故事传播自己文化的结论,采用对比研究方法,进一步指出中国电影该如何有效传播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5.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美国迪士尼公司制作的电影《花木兰》于2020年9月在中国内地上映,而上映即遭遇大规模差评。为何电影《花木兰》会在中国市场遇冷?本文从批判视角出发,结合中国当今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通过深入文化与意识形态差异层面,分析找出了《花木兰》遇冷的原因,发现中外传统审美与意识形态差异、花木兰电影的制作意图等因素共同促成了这一现象。这对于将来我国影视业乃至整个文化产业"走出去"的跨文化传播具有借鉴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电影《花木兰》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影<花木兰>以中国传统故事中的花木兰为原型,讲述了一个传奇女子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英勇善战保卫国家的故事.这部电影以花木兰这个女性形象为整部电影的重心,将其作为独立的社会主体,并对其心理情感和社会生活状况做了深层次、多样化的呈现.  相似文献   

7.
纵观中国艺术史,戏曲和电影在一开始就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国的第一部电影即是1905年由谭鑫培主演的京剧电影《定军山》.戏曲艺术一直与时俱进,彰显着时代内容和时代特征,自中国电影史的开始直至今日,戏曲也一直在尝试以电影为载体进行艺术表达.1956年的京剧电影《荒山泪》是新中国初期戏改的成果,用电影将中国故事进行国际表达,该...  相似文献   

8.
刘波维 《出版广角》2016,(23):72-73
迪士尼动画片《疯狂动物城》在中国和北美市场收获高票房,这与其传播竞争策略分不开.影片改走大而全的全年龄段受众定位;角色设置观照社会现实,制造出成人式幽默的同时实现议程的设置;在内容上改变脸谱化解读,创新动画故事,从自身的维度加强实力,增强媒介竞争实力;模仿标杆,创新受众体验,从而做到超越同类动画和真人版电影.  相似文献   

9.
2020年9月,迪士尼真人影片《花木兰》在中国上映.虽然制片方进行了巨额投资和大肆宣传,但《花木兰》在中国口碑暴跌,票房扑街,原因在于影片有"文化挪用"之嫌,制片方改变主人公背景且有违中国文化的剧情改写让中国观众无法与影片内容产生共鸣.文章着重分析影片《花木兰》中女主角"女巫"身份的塑造及影片传达的西方女性主义思想,以...  相似文献   

10.
论文选取《摘金奇缘》《别告诉她》《花木兰》等一系列亚裔电影为例,在分析影片情节为前提的基础上,展现东西方间的文化价值差异.着重探究"亚洲崛起"的背景下,西式思维创作出的亚裔影片所存在的现有问题、对应的方法策略和亚裔电影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不断深入,多元文化作用下的跨文化影视作品也成为文化输送的重要手段之一.除去文化融合及文化传播的优势之外,跨文化电影背后也暴露出了时下跨文化电影背后的两大现象——即"西方配方"下所呈现的二度编码下的文化折扣与文化霸权.本文将以迪士尼影片公司出品的真人版电影《花木兰》在中国上映后遭遇爆冷为例,分析跨文化电影如何通过建构叙事实现文化霸权,并从电影制作、有效利用多元文化优势、人才培养等三个方面提出措施.  相似文献   

12.
谢稚  孙茜 《青年记者》2012,(35):56-57
美国迪斯尼公司以中国古代巾帼英雄花木兰为原型,以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为叙事母体,创作了动画电影《MULAN》,让花木兰这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女性形象得到了新的诠释和演绎。本文通过比较分析从《木兰诗》到迪斯尼动画电影《MULAN》的叙事变化,阐释了这种叙事变化的叙事意义及其传播效果。从《木兰诗》到动画电影转化中的叙事变化  相似文献   

13.
何明星  苏慧文 《传媒》2018,(14):76-78
本文分析了4家国外媒体的报道和脸书(Facebook)上国外受众针对《花木兰》选角结果的评论,结合烂番茄网站上受众对于《花木兰》的态度,以及国外受众对于刘亦菲当选迪士尼真人电影《花木兰》女主角的态度,发现由"中国人演绎中国故事"已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更好的方式.  相似文献   

14.
当下人与科技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科技与人的辩证关系也是人们思考的终极问题。赛博朋克电影以“高科技,低生活”的赛博朋克文化被观众所熟知,而其表现手段之一便是使用大量蕴含着社会意义的视觉符号来与观众沟通并引发思考。真人版赛博朋克电影《攻壳机动队》是其中代表作之一。  相似文献   

15.
赵锐 《出版广角》2018,(4):67-69
电影《战狼2》讲究如何讲述, 更重视讲述什么, 国家叙事法则的运用使影片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成功实践,点燃观众的中国梦激情.电影《战狼2》超越了西方叙事中的个人英雄主义,展现了中国军人的家国情怀与赤胆忠诚.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在于,不仅影片获得观众的强烈认可,而且对新时代国家形象的构建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余红菊 《今传媒》2020,28(1):119-120
2019年暑期电影档,有一匹黑马惊艳大众。截止2019年8月7号,其票房已破29亿成为首部进入内地票房总榜前十的动画电影,远超2015年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它就是由饺子(杨宇)导演的《哪吒之魔童降世》。该片重构经典,重塑人物,以新的方式展现中国神话故事,实现口碑与票房齐飞的大好景象。而形成这种景象的原因在于作品本身质量过强和片方善于利用互联网与各类社交媒体进行口碑营销。本文拟从互联网思维的角度考察《哪吒之魔童降世》是如何成为现象级电影的,并进一步总结出未来中国的动画电影应当如何合理运用互联网,实现双赢局面。  相似文献   

17.
程皓楠 《视听》2016,(11):37-38
电影作为一种视觉商品,热播的电影不仅能带来丰厚的经济利润,背后还可能被赋予某些文化符号,某种政治意图。好莱坞电影风靡全球,其涵盖的西方文化通过光影人物,情节叙述等在东方市场上得到了充分的传播。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文本分析法、跨学科分析法多角度研究好莱坞动画电影,以极具代表性的《花木兰》《功夫熊猫》为例,正确分析这种"东方主义,西方传播"的现象,并为中国动画电影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促进全球化浪潮下中国电影文化的传播与融合。  相似文献   

18.
宁大鹏  付志晴 《传媒》2020,(1):38-41
国产动画电影经过多年摸索,不再单纯追求创作数量,而是把更多精力用在人物设计和故事内核,特效制作水平向好莱坞看齐,对观众的审美趣味有了更精准的把握,实现了口碑和票房的显著提升。一方面,政策优势、技术革新以及动漫受众的激增,为中国动画电影市场提供了高速发展的肥沃土壤;另一方面,以《大圣归来》《风语咒》《大鱼海棠》为代表的精品国产动画,代表着动画电影制作整体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随着爆款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出现,国产动画电影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9.
2006年的电影《天狗》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震撼和冲击,也为更好地创作现实主义电影带来深刻的启示,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本文主要从主旨揭示、故事叙述、细节刻画、情感表达等方面发掘电影《天狗》的闪光之处。  相似文献   

20.
颜欢 《东南传播》2014,(3):63-65
从二十世纪初开始,全球逐渐掀起了一股动画与动画电影的热潮。动画电影在近百年的滥觞和发展中,无论是题材、内容、叙事、人物、场景还是视听语言等,始终处于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状态中。本文在比较艺术学的框架下,选取备受关注的中国动画电影《宝莲灯》和美国动画电影《卑鄙的我》作为研究对象,从故事来源、主题表达、角色塑造、剧作结构等角度深入剖析了中美动画电影的异同,揭示了其中蕴含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