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偏低,政府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其主要原因:一是教育管理体制和分税制财政体制带来的教育经费负担责任的划分不合理;二是有关法律法规对教育投入的规定未能有效落实.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的对策:一是坚持教育公益性质,构建公共教育财政制度;二是明确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建立省级政府统筹的教育经费分担机制;三是建立公平科学的教育经费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   

2.
“九五”以来,我国政府财政性教育投入的大量增加有力地支持了各类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多,经济不发达,财力也不充裕,教育投入规模和教育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公共教育经费支出职责划分不同;二、教育经费来源渠道不同;三、政府教育拨款的分配结构不同;四、公共教育支出规模不同。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河北省1993年教育经费投入情况的分析,指出了教育经费投入支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我国教育经费十分短缺,其主要原因是政府教育经费支出或投入水平太低。因此,党和国家各级领导应该充分认识提高政府教育经费支出水平的重大意义,力争使我国政府支出的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2010年之前达到5%左右,在2010年以后稳定在5.5%甚至更高水平。  相似文献   

5.
取消农业税给农村教育经费供给带来了巨大冲击,教育经费来源部分由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农村教育集资筹集变为更多依靠政府财政拨款,教育经费的支出结构相应发生了改变,教育经费主要用于教师工资的发放,农村教育基本建设投入减少。面对这种冲击,应树立公共财政观念,健全农村义务教育以国家为主体,地方、学校为补充的投入机制。完善“以县为主”的分级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6.
中国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的空间实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本文使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2000年中国各县教育经费支出情况,发现教育经费支出对GDP、地方财政支出和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的弹性较弱,都小于1,因此,瓦格纳法则不适用。在经济高速增长情况下,这种弱弹性限制了“4%”目标的实现。所以,当前除了要关心教育经费短缺问题,更要关心教育经费使用的低效问题。要积极探索提高既定教育投入的产出效率和效益,通过良好而科学的教育产出管理,节约教育投入,提高办学效益,以缓解现有教育投入不足的压力。  相似文献   

7.
丁仁能 《师道》2006,(4):20-20
前几天,一条关于教育经费投入情况的消息让我非常失望:2003年全国教育经费投入6208亿元,比上一年有所增加。但是,全国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我之所以失望,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投入离《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提出的奋斗目标相差甚远。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就明确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本世纪末(指2000年前——引者注)要达到4%。现在,十多年过去了,我们仍然没有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  相似文献   

8.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少数民族教育经费目前还存在投入总量低、教育经费来源渠道狭窄、生均教育事业费低于其他地区平均水平等问题和困难,使民族地区普及义务教育和其他教育的发展都面临着种种困扰。教育经费不足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水平落后、教育经费管理体制不合理和教育财政政策执行不力、教育经费来源单一等。要解决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关键在于必须建立和积极的民族教育经费筹措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   

9.
柬埔寨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教育支出、家庭教育支出、社会团体和宗教人士捐助、政治家的捐赠、学校自筹资金以及国际援助等。目前,柬埔寨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总量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以政府教育投入为主的多渠道集资格局逐步形成,家庭在教育方面的开支逐年增加。但是,柬埔寨教育经费的投入仍然不足,政府需大力发展本国经济才能从根本上保障教育经费的充足。  相似文献   

10.
明代的地方儒学,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区域的涵盖上都远远超过前代,而探究兴办和维持如此众多儒学的经费投入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本文考察了明代地方儒学经费的来源,分析了田赋、徭役、捐助、学田在地方儒学经费筹措中的地位,也论述了经费的各项支出。研究的结果表明,地方儒学的兴办受到了地方政府和社会的普遍关注,形成了以政府投入为主,私人捐助为辅的办学模式,而且教育经费的投入是呈增长趋势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