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红梅 《文教资料》2008,(3):143-144
举国上下反对体罚教育的今天,许多教师"闻罚丧色",不敢对学生施以惩罚教育了,造成了教育力度的不足.分清惩罚与体罚的界限,适当运用惩罚手段于教育,对于教育效果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教师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知识欠缺,是教育惩罚不能正确实施的重要原因之一.许多教师或者把法律禁止的体罚当作正当的教育惩罚手段使用,或者把正当的教育惩罚与体罚混为一谈,谈"罚"色变.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当前在不少教师中存在的法冶意识和法律知识欠缺的状况,加强对教师的法冶教育,以促进教育惩罚的正确实施.  相似文献   

3.
体罚学生早已为学校明令禁止。在人们的口诛笔伐中,这种以"罚"代教的"棍棒"式教育逐渐得到遏制。但是,另一种更为隐蔽的变相惩罚方式--"心罚"--仍大量存在。一些教师在教育工作中,以胁迫、谩骂、讽刺、挖苦、冷落甚至羞辱等违背教育规律的极不文明的错误言行对待学生。这种教育方式在心理上、精神上给学生造成极大伤害。   与体罚相比,心罚之危害更大。从"罚"的外部特征来看,体罚是显性的,而心罚是隐性的。教师对学生"心罚"主要体现为一种言语行为态度,较之体罚,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随意性。当前对于校园的"心罚"风,一来缺乏必要…  相似文献   

4.
正相对于"惩罚教育",我更喜欢"教育惩罚"。因为后者强调了惩罚的"教育性",也突出了惩罚的重要性。当前,教师谈罚色变,学生遇到惩罚,只要稍不如意,一顶"体罚或变相体罚"的帽子就扣过来,让你吃不了兜着走。于是,挑战行为底线的学生日益增多。我们的教育正面临从未有过的尴尬。  相似文献   

5.
当赏识教育大行其道时,我们的教师似乎已经遗忘了教育还应该包含着适当的惩戒,我们的学生似乎也越来越脆弱得受不了任何的批评.目前,社会、家庭、学校中不少人谈罚色变,甚至有些人把"惩罚"与体罚、变相体罚混为一谈,影响了教育者对惩罚这一必要的教育手段的使用,阻碍了对学生的教育程度,影响了教育效果.因此本文从三方面阐述了惩罚的必要性、惩罚与体罚的区别、惩罚的艺术.  相似文献   

6.
体罚是以损害人体、侮辱人格为惩罚手段的错误教育方法。在幼儿园和中小学中,体罚现象久禁不绝。体罚行为的实施主体是教育机构中的管理人员和教师,被罚者往往是违纪学生。体罚行为的表现形式包括直接责打学生,让其它学生代行体罚或让违纪学生自罚,以及罚学生劳动、做...  相似文献   

7.
自倡导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人格、严禁体罚以来,人们谈"罚"色变。惩罚教育不等于体罚,其在教育中有自己的作用。惩罚教育的实质是为唤起学生的羞愧感以防止纪律丧失权威,重塑规范的神圣性,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羞愧感在惩罚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理解羞愧感与惩罚教育的关系,如何运用羞愧感以实施惩罚教育是本文论述的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8.
惩罚作为一种手段和方法,从古至今久用不衰.随着教育应当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这一思想的出现,惩罚是否可用之于教育成为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面对一幕幕因教师体罚而致学生伤残、死亡甚至自杀的惨剧;面对一件件因教师“心罚”而致学生抑郁、堕落乃至杀人的悲剧,全社会有识之士都会痛心疾首地大呼:尊重学生人格,保护学生身心,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惨痛的教训引起人们的一再反思,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文规定: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有识之士的疾呼和教育部的明令在起到相应作用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禁罚”矫枉过正的后果:在媒体对体罚和“心罚”引发恶性事件的一再披露中,在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三令五申中,在社会各界对体罚和“心罚”的口诛笔伐中,在某些家长的大做文章和学生的无理取闹中,一线教师们变得手足无措,“谈罚变色”,使得惩罚似乎也应顺应时势退出教育舞台。但是,教育中真的不需要惩罚了吗?几度思考,几经争锋后,又一强烈呼声响起:没有惩罚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惩罚,将何去何从?思想不清则方向不明。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首先应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相似文献   

9.
苏凌 《师道》2004,(7):19-20
曾听过一句话: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只有惩罚的教育不是教育。窃以为是很有道理的,教育需要激励与鼓舞,也需要适当的惩罚。而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也认为,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就没有权利不惩罚。但当教师对学生实施的不只是必须的罚,而是体罚、心罚……罚出格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教师的法冶意识和法律知识欠缺.是教育惩罚不能正确实施的重要原因之。许多教师或者把法律禁止的体罚当作正当的教育惩罚手段使用,或者把正当的教育惩罚与体罚混为一谈,谈“罚”色变。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当前在不少教师中存在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知识欠缺的状况。加强对教师的法治教育,以促进教育惩罚的正确实施。  相似文献   

11.
体罚,对教师来说耳熟能详,因为社会、教育部门、学校都给予高度关注,教师自律意识也不断得以强化,但对"心罚"却缺乏必要的了解."心罚"实质上是一种变相体罚,是教师对学生内在心理和精神世界的惩罚和摧残.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惩戒顾名思义,惩戒就是惩罚、警戒,是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犯错误的责任追究,是让孩子去认识错误、承担错误所引起的后果,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成长。但是现在一提到教育惩戒,人们头脑中首先想到的就是"体罚"。体罚,即"体"罚和"心"罚,它是以惩罚为手段,以侮辱和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为结果的一种具有严重病理性的教育方法,它在大多数国家都是被明令禁止的。我国《教师法》规定,对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教师要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3.
导致教育失败的原因很多,但最直接的一条是教师对学生的体罚。这里所说的体罚包括身体惩罚(殴打、饿饭、留校、罚劳动、罚站等)、变相体罚(罚写作业、背书等)和心灵惩罚(讽刺、挖苦、斥责、辱骂、不准参加娱乐活动和集体活动等)。不管哪种体罚,都会影响教育效果,甚至导致教育失败。一、体罚造成教育零效果1.主观排斥。教师对学生的体罚会导致学生对教师有厌恶和敌意情绪,因而学生会将教师的任何要求和教育,拒之于情感大门之外。这种对教育的“主观排斥”,必然造成教育的零效果。2.失去信任。由于体罚造成的敌意,使学生失去…  相似文献   

14.
<正>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体罚"一直都是人们所极力杜绝的,然而还有一种相对于体罚,更为消极的惩罚方式——"心罚"却极少有人关注。在我国当前的教育工作中,体罚这种惩罚方式基本上已经被制止,但是心罚的现象却依然存在,这种惩罚方式通过对学生的心灵施暴、施虐,会让学生的身心发展受到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当前,各个学校在开展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仍普遍地存在着对学生进行心罚的现象,由于其表现形式没有体罚那么直观,所造成的影响也可能不会就近地体现出来,所以大  相似文献   

15.
当今教育大力倡导"尊重学生,善待学生",似乎惩罚了学生就极大可能违背教育规范,甚至就是违反教育法,这让教育者在实践工作中陷入一种困境:学生犯了错,到底"罚"还是"不罚"?作为教育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当今教育需要惩罚.那么,如果要罚,应该怎样罚?要实现教育向和谐教育的过渡,"只能惩罚,不能体罚"的观点,究竟应该如何准确把握?  相似文献   

16.
<正>在教育法规日臻完善、社会文明越来越高的今天,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虽有禁止,不再普遍,但代之而起的是个别教师从精神上体罚学生,即"心罚"。心罚作为一种相对隐蔽的惩罚方式,仍然存在于现代化教育过程中,并且逐渐呈现出越来越严重的趋势。这种做法的始作俑者虽无可探究,但考究其"方法"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形式:一、教师对学生的随意讽刺挖苦在现代化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个别教师对部分后进生说"你真笨"、"你永远都成不了大器"、"你简  相似文献   

17.
惩罚的艺术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过:"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奖励惩罚,什么都应有.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 要说明的是,惩罚和体罚是两个不同概念.体罚是法律和道德所不容许的,而惩罚则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是指"施罚使犯过者身心感到痛苦,但不以损害受罚者身心健康为原则"的一种教育方法,它的目的、手段、方式和产生的后果都与体罚有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8.
针对近年来学校教育中出现的不当惩罚,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严禁教师有任何危害学生身心健康的行为,这无疑是英明之举。可是,有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却在认识上出现了偏差,为了保住政绩,一概不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与“罚”沾边。谁要是“罚”了学生,“体罚”、“变相体罚”、“心罚”等罪名和“一票否决、责任自负、高职低聘”等处分则随之而来。[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惩罚是指施罚使犯过者自己感觉痛苦,但不以损害受罚者身心健康为原则的一种惩戒方式。它在目的、手段、方式和产生的后果上都与体罚有着本质的区别,体罚严重损害了受罚者的身心健康。巧妙而艺术地运用惩罚,与有效的赏识教育一样,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可以说,惩罚也是一种爱的表达方式。当然,惩罚仅仅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教育学生,使学生向好的方面发展才是最终目的。任何惩罚都应以是否有利于教育学生为根本,使学生在"受罚"中体会到教师的爱,从而促使学生自我教育,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在长期的教育和教学实践中,部分老师对学生的。心罚"有愈演愈烈之势。表面看"心罚"只是老师对学生"过错"的一种没有危害学生身体的惩罚,但细细想来它与"体罚"相比,同样具有危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