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8 毫秒
1.
中世纪西欧历史充满了神秘色彩,政教关系相当复杂。至中世纪中期,政教关系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5-9世纪教权依附俗权的阶段,9-11世纪教权超越俗权的阶段,11世纪末到13世纪是天主教势力逐渐强大的时期,13世纪达到极盛,罗马教是成为西欧封建制度的国际中心,处于“万流归宗”①的地位。中世纪中期教极为什么迅速膨胀。形成唯我独尊的局面?本文试图对此问题作一初浅探讨。’‘中世纪是从粗野的原始状态发展而来的。它把古代文明、古代哲学、政治和法律一扫而光,以便一切都从头做起。它从没落了的古代世界承受F来的唯一事物就是基…  相似文献   

2.
《甘肃高师学报》2022,(4):25-28
公元1至2世纪是世界古代史上四大帝国(东汉王朝、贵霜帝国、安息帝国、罗马帝国)的强盛时期,著名的中西贸易之路——丝绸之路因贯穿于这四个帝国之间而畅通无阻,交易物品之多和四大帝国的繁荣昌盛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公元1至2世纪是世界古代史上四大帝国(东汉王朝、贵霜帝国、安息帝国、罗马帝国)的强盛时期,著名的中西贸易之路——丝绸之路因贯穿于这四个帝国之间而畅通无阻,交易物品之多和四大帝国的繁荣昌盛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拜占庭9世纪后期至10世纪是一个编纂法律的时代,先后颁布了《法律手册》《序言》《帝国法典》和《市政官法》等重要法律文献。《法律手册》与《序言》是适合帝国内部法律实务界使用的重要法律典籍。《帝国法典》是对查士丁尼法典的改造和更新,实现了瓦西里一世将查士丁尼法典进行希腊化修订的愿望。《市政官法》则是一部非常重要而实用的城市管理法规,包含很多关于市政管理和商业行情的记载。  相似文献   

5.
中世纪西欧基督教与城市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中世纪基督教的主要活动都是在城市中进行的,是基督教促成了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复兴。城市中行会组织的起源也有一部分的基督教教因素,而9—14世纪的教俗之争给城市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但中世纪的反基督教、反教廷教会的异端运动也主要以城市为中心,并最终酝酿成为席卷整个西欧的宗教改革,促进了西欧向近代资本主义的转型。  相似文献   

6.
公元8世纪中期,阿拉伯人经过一系列民族大征服,建立起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至9世纪前期,阿拉伯帝国达于极盛,经济繁荣,政治强盛,文化发达。但9世纪中叶后,这一庞大帝国却急剧走向衰落,最终被外族所灭。盛极一时的阿拉伯帝国为何会走向衰亡?这一颇有意义的重要问题国内目前尚未见专门的研究成果,仅在一些通史教材中略有提及,并未加以分析。国外对这一问题的专门研究也不多见,最早涉及这一问题的权威是阿拉伯著名史学大师伊本·赫尔顿(1332—1406年),他在通过研究哈里发统治的衰亡以阐述自己的政治理论时,认为阿拉伯帝国之所以衰亡,是因为统治者哈里发政治上的专制和生活上的奢侈,导致人民与统治者  相似文献   

7.
在公元4至6世纪,随着拜占廷帝国基督教化的发展,如何处理与古典文化之间的关系成为基督教不可规避的一个问题。面对"根深蒂固"的古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采取了一种"接纳"和"为我所用"的态度。  相似文献   

8.
公元9世纪初拜占庭帝国在希腊地区进行了密集的移民活动。当时的编年史作家塞奥法尼斯认为,皇帝尼基弗鲁斯一世在经济上的贪婪是促成其频繁移民的原因。考虑到塞奥法尼斯敌视尼基弗鲁斯一世的立场,本文认为9世纪初拜占庭帝国在希腊地区的移民政策有比经济原因更重要的政治原因和宗教文化原因。尼基弗鲁斯一世的希腊移民政策是在两个帝国的现实博弈下出台的稳固拜占庭西部边疆的战略举措。尼基弗鲁斯通过强力手段向希腊地区输入登记在册的拜占庭基督徒,增强了拜占庭帝国在希腊地区的政治影响力和宗教文化影响力,实现了拜占庭帝国对希腊地区的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9.
东罗马帝国是欧洲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专制君主国家,其文化不仅贯通古今,而且融汇东西,既具有鲜明的传统特征,又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同时,也是宗教性和世俗性的结合,在帝国社会内部教俗文化并存共荣。  相似文献   

10.
郑玮 《历史教学》2004,(6):28-33
本文对7-9世纪拜占廷帝国乡村和小农勃兴的原因进行探讨.拜占廷农业经济在7-9世纪期间发生了重要变化,对拜占廷国家而言,乡村和小农已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经济和社会因素.这与中期拜占廷帝国发展变化的形势紧密相关,首先,城市的衰落突出了拜占廷农村和农民的地位;其次,以斯拉夫人为主的外族迁入一方面破坏了原来的城乡社会经济,另一方面也补充了农业人口;第三,军区制的推行使小农与农兵并肩兴起.  相似文献   

11.
佩特拉古城:为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2世纪时期纳巴泰王国的首都,位于约旦安曼西南250公里处,希腊文意为"岩石"。它建于公元前6世纪,又称玫瑰城,因为所有的建筑都在玫瑰色的山岩上开凿而成。古城先后被罗马、拜占庭、伊斯兰帝国统治,留下了各种历史风貌。  相似文献   

12.
本对7-9世纪拜占廷帝国乡村和小农勃兴的原因进行探讨。拜占廷农业经济在7-9世纪期间发生了重要变化,对拜占廷国家而言,乡村和小农已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经济和社会因素。这与中期拜占廷帝国发展变化的形势紧密相关,首先,城市的衰落突出了拜占廷农村和农民的地位;其次,以斯拉夫人为主的外族迁入一方面破坏了原来的城乡社会经济,另一方面也补充了农业人口;第三,军区制的推行使小农与农兵并肩兴起。  相似文献   

13.
7世纪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诞生,之后开始向西亚、北非、中亚和南欧扩张并建立起横跨欧亚非的伊斯兰帝国,在扩张过程中建立的诸多军事营地在7—12世纪发展成为重要的伊斯兰城市。本文以开罗为例,简述影响伊斯兰城市建立和发展的因素、伊斯兰城市格局的特点以及造成这些同质点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世界上发明炼丹术最早的国家。现存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炼丹术著作,就是东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据有关文献考证,中国的炼丹术始于秦汉之交,在唐代达到全盛时期。在7~9世纪传到阿拉伯。到了12世纪阿拉伯人的炼金术传入欧洲。众所周知,7世纪时产生了新的宗教——伊斯兰教。阿拉伯人以伊斯兰教作为思想武器,开始了征服运动,出现了连结东西方的阿拉伯大帝国。到了8世纪时,由于阿拉伯人的活动,逐渐形成了一种独具风格的  相似文献   

15.
课本第139页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果,其中有这样的叙述:“这次大战大大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俄罗斯帝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垮台。”旧课本对此有类似的说法:“第一次世界大战摧垮了俄、德、奥匈、土耳其四个大帝国。”两者不同的是:新课本给“四个大帝国”加上了社会性质,即“帝国主义”。这种定性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俄罗斯帝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都是帝国主义国家,而奥斯曼帝国不是帝国主义国家。奥斯曼帝国原是军事封建帝国。19世纪70年代的俄土战争以后,它完全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1908年至1909年土耳其资产阶级…  相似文献   

16.
16-17世纪的伊斯兰世界三大帝国鼎足而立.萨法维王朝为了对抗西邻奥斯曼帝国,对东邻印度莫卧儿帝国基本执行友好交往的战略.两国对坎大哈的反复争夺并未影响双方的基本关系.同时由于地理位置的临近、皇室关系的密切、穆斯林的认同和波斯文化影响力的历史惯性,波斯文化对莫卧儿帝国产生了多重影响.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南亚次大陆的宗教结构和文化结构.  相似文献   

17.
公元6世纪40年代,"查士丁尼瘟疫"在拜占廷帝国境内首次爆发,并于541—544年间迅速蔓延至地中海沿岸的亚历山大里亚、君士坦丁堡、安条克、罗马等众多城市及地区,导致疫区居民大量死亡。之后,在地中海周边地区的人口尚未完全恢复之时,瘟疫分别于558、573、590、599年四度在帝国境内各地复发,令拜占廷帝国的人口出现了持续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8.
哈布斯堡帝国是16世纪初出现的一个半旧帝国,在世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经过一系列政治联姻和领土归并,哈布斯堡帝国成为欧洲最大的帝国,重新恢复罗马时代的大一统成为其战略目标。哈布斯堡帝国围绕其三点战略要旨,进行了一系列的对外战争,以维系帝国的利益,但是最终都告失败。本文对其失败的战略教益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其在当代的意义,以对我国构建国家发展大战略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约翰·科洛姆是19世纪英国的海权思想家和帝国防御问题专家,他首次全面阐述了英帝国防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认为帝国防御应包括整个英帝国,强调海权是帝国防御的基础,但海陆军应该在帝国防御问题上相互合作,主张成立一个内阁委员会以协调帝国防御事务.这些思想在英国从"殖民地防御"到"帝国防御"的战略转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张丽 《丹东师专学报》2008,10(4):121-124
谢尔盖·尤里耶维奇·维特是19世纪宋至20世纪初俄罗斯帝国重要的政治家、改革家和外交家。他所推行的远东外交政策对晚清以来的中俄关系史、东北边疆史、乃至于东北亚国际关系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