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末民初,于道衰文敝之时,林纾大力推尊韩愈,欲以韩愈复古之道匡正社会秩序。他对韩愈的承续,主要表现在道统思想、卫道济世、文道观念、古文与小说创作等方面。对韩愈其人其文,林纾有沿袭,又颇具选择,既有时代之因,又由其迥异的个人际遇。探讨林纾与韩愈的这种关系,亦可廓清不同时代下思想与文学的因袭与沿革。  相似文献   

2.
《柳子厚墓志铭》(以下简称《墓志铭》)的作者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于中小地主家庭,生活在中唐。自幼勤奋好学,精通六经百家之言。《旧唐书·韩愈传》说他“锐意钻研,欲自振于一代”。他与柳宗元,彼此呼应,倡导古文革新运动。在运动中他立下了“摧陷廓清之功”,(李汉《韩昌黎集序》)总结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创立了一套以“文道统一”为核心的古文理论,并身体  相似文献   

3.
李光地为有清重臣,著作等身。通过考察李光地晚年以朱学为归,对朱学消化融受之后,有所调节,探究其对朱学得失有何补益。其理学继承清初儒学转向实学的风潮,将“人欲”视作非恶,进而首出“性”义,改朱子“致知”为“知本”,一反朱学“天理”、“人欲”的对立紧张,道德实践而可平实,不流于高深玄虚,可谓有补于道学。然抵受不住清代箝制思想的政治力量以及四书五经陷泥科考,士人无意理学,反转向考据,他的成就并未引起历史迥响。  相似文献   

4.
蒙文通治学博涉儒释道,自称诸学中唯理学所得最深。在其所阐述的理学范畴中,心、理、性为本体论范畴,但他更强调本心的作用,持心本论。在人性论方面,他主张性本善却需养,提出“人欲即天理”的观点,其理学思想体现了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5.
论韩愈诗文创作中“宗经”与“自嬉”的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韩愈诗文创作中“宗经”与“自嬉”的矛盾杨晓蔼元和年间,韩愈答诗张彻,描绘自己当时的创作,慨叹“搜奇日有富,嗜善心无宁”①。把“奇”与“善”对举,感到自己搜奇的清趣与嗜善的愿望不能和谐一致,内心困扰不安。结合韩愈的道统说、性情论考察,他是以儒家道统为...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道统”的名词始于朱熹,而道统的思想源于韩愈。韩愈《原道》论先王之道说:“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盂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韩愈宣扬先王之道,意在与当时佛教所谓“法统”相对抗。他反对当时三教并尊,企图恢复儒学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治世、治朝的繁荣局面,这与道统对政统的节制不无关系,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利用古人传统的敬天之性抬出“天”、“理”,鼓吹“天人感应”,“存天理,灭人欲”:用“礼治”观念将君主引入“圣道”;以士人的勇于直谏来限制政统;以循吏的德政及教化功能来德化州县。  相似文献   

8.
我们看理学与李清照的关系。宋代是理学产生与初步形成的时期。理学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把封建纲常伦理绝对化和永恒化,“以理杀人”,扼杀人性。本来建立在专制制度之上的儒学,以轻视人、压抑人为其根本特征的,而理学把对人性的否定推向了极致。“理”与“欲”绝对对立,以虚伪的“天理”来灭真实的“人欲”。理学家及其支持者——统治阶级,对别人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横加虐杀,自己却为所欲为。人性之学使人们由于被剥夺令了自我而感到困惑、苦闷  相似文献   

9.
唐宋之际,儒道佛三教渐趋融合,最终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兼容佛道思想的理学。在这一漫长的融合过程中,作为北宋中期儒学复兴运动的主将之一,欧阳修在继承韩愈古文运动成就的同时,也继承和发展了韩愈排佛的思想。他不仅在现实生活中反对佛教,也在最能代表其政治、史学思想的《新五代史》中,再次表明了其捍卫儒家道统的排佛立场。  相似文献   

10.
对于韩愈“以文为诗”的诗歌风格,学术界历来习惯于从文体的角度来探讨其文学价值,对其产生的动因很少讨论,其实,韩愈“以文为诗”的诗歌风格与他倡导的古文运动有紧密关系。韩愈试图通过唐代盛行的诗歌形式来推动古文运动及创作,以此来宣传儒家的道统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