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灰岩山区生态环境脆弱,威胁着当地居民的生存与发展,保持水土、摆脱贫困构成了石灰岩山区生态环境治理的两大核心问题。治理石灰岩山区生态环境面临着立地条件差、人口压力大、地域经济落后、投入不足等难点。生态经济治理模式涵盖了生态保护、生态经济建设和产业替代等多种治理方式,体现了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良性结合,体现了现代社会“以人为本”的崭新观念。  相似文献   

2.
刘炼良 《考试周刊》2011,(25):38-39
处理好"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与物质再生产"这两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导生态文明实践的理论基础。人类社会发展离不开人口再生产和物质再生产这个基础,但是人  相似文献   

3.
在相同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自然条件对农业布局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农业经济再生产过程总是同自然再生产过程密切联系在一起。自然条件一方面是农业生产的环境,任何农业活动都要在特定的土地、阳光、水分下才能进行;另一方面自然条件又是农业生产的“工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物质循环、能量转换都在这个天然工厂中进行。在自然环境中,地貌、土壤、气候、水文等因素都以自己特定的性状影响农业生产布局。本文试以三明市为例,分  相似文献   

4.
论生态生产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生产包括生态人口的生产与再生产、生态物质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以及相对独立意义的、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生态生产,可持续发展立足于使人类的生产活动向着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向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生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人类要不断努力,最终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河南农业生态调节功能及其分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作为具有自然再生产特征的产业部门,农业具有显著的土壤保持、水源涵养、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维护等生态调节功能。拓展农业的生态功能,形成融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于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大农业系统,应成为河南农业所承载的重要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6.
从人类生态史看生态文明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整个一部人类历史实质上也是一部人类生态史,人与自然的和谐决定着人类文明的演进。原始文明没有处理好人地矛盾,最终被农业文明所替代。农业文明虽然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但最终也是由于人地矛盾所累,被工业文明所替代。工业文明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财富,但是也造成诸多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本文通过缕析人类生态史的进程,依据人类社会生存方式的规律,提出生态文明的选择是当今人类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7.
生态危机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问题,生态女性主义从自然与女性相互结合的角度告诉我们:环境问题与女性问题不是孤立的,我们应该把两者以及诸多社会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缓解环境问题对社会所造成的压力.生态女性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它通过探讨女性与自然之间的特殊关系,揭示了西方文化在贬低自然和和贬低女性之间存在着某种历史的、象征的和政治的关联,反对在父权制世界观的统治下对女性与自然的压迫,它要求人们推翻统治自然和女性的逻辑框架,它还要求推翻一切与此相联系的压迫性概念框架,寻求女性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及全人类的共同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8.
(一)人口再生产的类型和转变 人口的数量是不断变化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一代出生,老的一代死亡,世代更新过程,使人口总体不断地延续下去这就是人口再生产.教材一开始讲述了概念,教学中一定要介绍清楚.人口再生产是人口学的基础,研究人口再生产可以了解人口变动趋势,揭示人口变动规律,认识人口变动与社会经济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人口再生产的类型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决定的,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和社会生产力的不同,人口再生产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其特点如下表:  相似文献   

9.
儒家自然观中物我一体、和谐共生的理念以及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用之有节的生态观,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供了传统文化意义上的理论指导。尽管基于农业文明的儒家自然观不可能建立起现代意义的生态理论,但其朴素的生态伦理理念对于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的历史唯物主义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文明是物质文化进步的最高形态,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构成一个逻辑体系.它的建构首先需要调整生产技术,在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方式方面实现飞跃,争取在自然界中实现自由.但是,要在自然界中争取自由,又必须以社会中的自由为手段,以意识中的自由为前提,所以该建构必须得到高层次文明的响应.这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建构有一致性,但要比前两者深刻得多.中国生态文明的建构,要把工作重点置于物质生产领域,实现辩证的复归,这种复归需要适当强化高层次文明、尤其是精神文明的反作用,探索一种催化型的建构方式.  相似文献   

11.
人来源于自然界又依存于自然界,人永远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人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都是以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条件的,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本身,大自然始终是人的存在和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正是如此,我们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建设生态文明,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党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在现实中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农业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庞大、最基本的产业,它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禽业、渔业以及微生物等各种各样的养殖业。和工业生产不同,农业生产的共同特点是经济再生产过程和自然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其生产对象都是处于一定生态领域的有生命的个体。它们在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过程中,“必须服从一定的有机界规律”,受社会经济、自然、农业技术等多种相互连结的因素所制约。所以,在农业生产中特别要  相似文献   

13.
彝族生态文化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彝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有直朴的认识,把树木分类管理,在生产活动中巧妙地利用自然条件从事农业生产,形成自身的农耕明和生态化。但它毕竟与现代生态化的要求存在差距,只有吸收科学的生态明观,彝族的生态化才能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千百年来人们不断探讨的问题。《资本论》作为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的伟大著作,不仅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用哲学的观点向我们充分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提出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雏形。本文通过探讨《资本论》所阐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剖析其内含的生态哲学思想,深入探究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下,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调和。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新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物质与精神的基础,影响着社会物质、精神与政治文明.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既是当今科学发展的要求,也体现了高校德育的时代需要.  相似文献   

16.
现实的社会生活塑造着社会生活中人们的价值取向、行为选择及其实践方式。现代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物化的人格观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现代社会展现的自然人、生产人和福利人的样态呈现实质是工业文明对人的价值观形塑。生态文明新时代诉求着人生观生态化转向,“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变革着对人在自然中位置的认知,蕴涵着尊重自然的人生观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超越人类本位的价值评价,体现着共同体良知人生价值觉醒;“过有节制的生活”诉求着内在精神生活富足,体现着对“成为人”的意义体悟。生态文明新形态澄明的人生价值观必然要求美德伦理维度上培养人们内在的生态德性品质,以生态人生观指引现实社会生活中人们的实践选择。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生态批评的理论和方法,从自然的角度、站在自然和生态的立场重新解读约翰·济慈的作品.济慈作品中隐含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智慧得以呈现.济慈的生态观可以概括为回归绿色自然且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共生共存.  相似文献   

18.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文明既是对农业文明的超越,也是对工业文明的扬弃,并且是在更高层次上向自然的回归。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人们在改造世界过程中必须周密注意自然界地质圈有机系统可能产生的正负效应,权衡利弊,最终确保社会生态危机和自然生态共存共荣、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使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沿着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前进。  相似文献   

19.
崇尚自然、亲近自然,视自然万物为人类的兄弟姐妹历来是德昂族传统生态文化的美好情操。德昂族茶俗文化作为传统生态意识的古老园地,蕴藏着丰富而珍贵的生态资源。为与自然相互调适、和谐相处,德昂族在生产、生活及意识形态方面进行了较为成功的文化适应与创造。  相似文献   

20.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政策.而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又是整个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重要部分.众所周知,中国是农业国,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特别是中国农业属于资源制约型农业,农业生态状况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业的发展,因此也制约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