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现在许多的父母训斥孩子的口头禅是:“就知道玩,还不赶快去学习!”“这孩子玩心太重,不会有出息。”在教师的嘴里可以听到“哪都有你,就学习找不到你。”“别再玩了,跟××学学,看他多听话”……这些教师和父母都认为孩子只有从小忙着认字、学习琴棋书画才是又聪明又爱学习的好孩子,在他们眼中,这样的孩子才是班里的典范,父母的骄傲。其实他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教育的误区。一、玩就是学习孩子成长的过程有一个基本的需要是学习的需要。但是,儿童最初的学习方式几乎可以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玩。在无拘无束的玩耍中,孩子不仅丰富了自己…  相似文献   

2.
一、如何理解学习中的儿童 瑞吉欧的教育者认为,对于儿童的正确理解是一切教育得以成功的最关键因素。因此,他们努力去认识、去研究儿童,并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形成了自己对儿童、对学习、对教育的认识。他们坚信——儿童是一个拥有充分的生存和发展权利的个体。他们同成人一样需要他人的尊重和理解,同时,他们又是发展中的人,有权利从成人那里得到帮助。这种帮助(即教育)不仅是要将他们“领入”成人世界,使之成熟起来,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让他们体验到人们之间的友爱、关心、合作、对话、沟通、理解和互相帮助。教育在这个意义上是一种人道主义的事业。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是自己成长的主人。他们对学习有着天然的兴趣,有着内在的成长、求知和理解自己身边事物的欲望。从生命的初期,他们就在与社会和物质世界进行“交往”,并通过这种“交往”积极地建构自己的学习和理解。学习本身是一种令人满意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说:“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必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为此,他明确提出了“六大解放”的教育主张,倡导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之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之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之能看;解放儿童的嘴,使之能谈;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之能接触大自然和大社会;解放儿童的时间,不逼迫他们赶考。“六大解放”是陶行知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针对当时中国教育的诸多弊病而提出的富有创建性的教育主张,至今依然具有现实意义。解放儿童的头脑。陶行知曾强调指出,要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先…  相似文献   

4.
基于现代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我们提出 :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中进行个性化学习。这里所提出的个性化学习 ,包括 :个性化体验 ;个性化探索 ;个性化作业 ;个性化评价。一、个性化体验体验的目的 ,在于唤醒 ,使学生个体在情感上产生学习新知识的愿望 ,产生一种需要认知和学习的心理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法国艺术家巴尔巴拉多德谈到少儿艺术教育时说 :“儿童与生俱来就热爱艺术 ,这种活动以他们对世界还只有淡淡认识的时候 ,就开始涂鸦和歌舞。对他们的教育与引导 ,最好的方法不在于急着传授…  相似文献   

5.
教育文摘     
“超常”儿童还需要帮助一般认为,只有弱者和学习不利的儿童,才需要我们给予帮助。事实并非如此。“超常”儿童也是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应根据他们的特殊需要、潜力、水平和特点实施真正的因材施教。然而,由于分层教育的缺乏,大多数“超常”儿童在幼儿园和中小学阶段并没有得到什么特别的帮助,因而他们没有比众多智力中等的儿童发展得更好。这些“超常”儿童被平庸的教育消耗和埋没,他们的成就动机变得日益低下。由于在认知上这些孩子处于“吃不饱”的状态,加之其独特的个性特点,他们时不时地成为班里的小丑,表现出各种各样的“怪异”行为。低…  相似文献   

6.
我眼中的孤独症儿童和孤独症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我眼中的孤独症儿童 这里说的不是孤独症的定义,而是我们对孤独症儿童的直观认识,孤独症儿童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他们需要什么?我们需要怎么做呢?经过长期的研究,我们认为,孤独症儿童和普通儿童一样是渴望自由和爱的人,其程度更甚于普通儿童,但他们不会主动明确地提出要求,因为他们内心充满了恐惧、焦虑与不安全感,不知道谁能帮助他们,也不相信有人能帮助他们,因此这种恐惧不安造成了他们频频出现情绪和行为问题。如见到生人就躲和跑;总喜欢持有同样的东西,只有这样才安全;在情绪不好时若家人再提要求就尖叫、自伤、扔东西,  相似文献   

7.
全纳教育的基本精神是“人人受教育”。强调“每一个儿童都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每一个儿童都有独一无二的个人特点、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要求“教育体系的设计和教育方案的实施应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与需要的广泛差异”。“有特殊教育需要必须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学习,这些学校应该将他们吸收在能满足其需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活动中”。(引自1994年《萨拉曼卡宣言》)  相似文献   

8.
与教育有关的谚语和俗语是反映乡村社会关于儿童教育的"理".家长和教师对这些"理"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信仰.这些"理"倾向于支持亲师的权威和惩罚学生,致使学生的学习生活笼罩着恐惧气氛.免于恐惧的教育是儿童幸福生活的起点,而合道德性与合法的教育是儿童免于恐惧的保证.  相似文献   

9.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软件”教育,渗透在校园活动的方方面面。它力图创设一种宽松、民主且具有一定儿童文化底蕴的校园氛围,来弘扬儿童文化,张扬儿童个性,开发儿童潜能。在我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联系教育改革新形势,结合学生实际,提出了新的设想和要求。1.要关注审美育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应当“将美育融入教育的全过程”。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渗透美育,我们认为,须克服无视学生成长需要和身心健康的教育实践弊端,将以儿童的成长需要为本的美育观念,融入校园文化活动的全过…  相似文献   

10.
英国教师联合会(the NationalUnion ofTeachers,NUT)2005年4月21日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了主题为“为了我们的所有儿童”的第12期官方杂志《英国教师联合会新闻通讯》(NUT News)的主要内容是《2005年大选———对候选人的问题》。英国教师联合会认为,“教师、家长和公众的共同目标是给我们所有的儿童提供尽可能最好的教育”,“我们想要我们的儿童成长并拥有幸福欢乐、发挥潜力和过上富裕的生活,我们的未来与他们息息相关,我们需要他们成为成功者”;“为确保我们的未来,就需要把我们的税金向他们投资,以给儿童和年轻人提供重要的教育基础”…  相似文献   

1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的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是为所有在园幼儿的健康成长服务的,要为每一个儿童,包括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积极的支持和帮助.”实际上,这种“有特殊需要”的幼儿是一个弱势群体,往往被教师所忽视.从“问题儿童”的着手,通过爱的教育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通过探索各种适合他们的教育方法,引导他们不断进步、发展,进而还给他们一个公平的、快乐的童年.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社会》课标中明确指出:这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学习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品德教学提效呢?笔者认为,贴着“童心”进行教学,这是实现品德教学提效的关键所在。贴着“童心”教是指:教师应站在儿童的立场,基于儿童的认知与生活经验,关注儿童的内心需要,体察儿童的行为表现;教学设计应充分考虑儿童的学习特点、心理需要。  相似文献   

13.
黄晶 《福建教育》2014,(1):55-57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同时强调,“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因此.如何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引导幼儿学习交往技能、学会共同生活.是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重点问题之一。福建省儿童保育院开展的“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体验学习研究”就是对这个问题的探索。他们认为.体验式教学是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有效方法.而渗透式教育是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方式。依据这样的理念,他们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实践.取得不错的成果,.现将其中三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分享给读者,让我们共同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游戏和各领域教学中开展体验式社会领域教育。  相似文献   

14.
福建省"留守孩"教育现状的调查   总被引:84,自引:0,他引:84  
“留守孩”是个特殊的儿童群体,他们的父母外出学习、经商、打二,把他们留在原住地交给亲人或老师照着,这部分儿童由于不能得到父母面对面的教育、关爱,身心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在个性品质、行为习惯、学习成绩等方面受到的影响尤为明显。在调查访问中我们看到,大多数代养人的化素质较差,不能很好地教育留守孩,我们希望通过各种途径把科学的教育方法传递给代养人,以期对留守孩的成长给予更好的指导。  相似文献   

15.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这种反差告诉我们,对特殊需要儿童,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变换教育方式感化他们,让每一个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权利。特殊需要儿童是指因在身心发展或学习、生活中与普通儿童有明显差异,表现在智力、感官、情绪、肢体、行为或言语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曾经教过这样两个学生 :倩 ,聪明活泼 ,落落大方 ,是班上公认的“优等生” ,成绩数第一 ,运动场上显身手 ,文艺活动不落人后 ;健 ,沉闷内向 ,不善言辞 ,学业不佳 ,劳动开溜 ,迟到旷课数第一 ,是让老师头疼的一个人物。由于这两个孩子的“能干”与“无能”的表现反差极大 ,所以我们十分关注他们的家庭教育 ,在老师不断地同家长的联系过程中 ,我们感受到了这两个家庭对其子女完全不同的教育观念。健的母亲是办公室的常客 ,我们却很少看到这位母亲的笑容 :“我这个儿子让我们操心够了 ,小到吃饭、穿衣 ,大到上学、分班 ,样样事情都是我们替他打…  相似文献   

17.
陶行知先生是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关于解放儿童创造力的思想对于目前我国的幼教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陶行知指出:“儿童是新时代的创造者”,呼吁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他认为,“小孩子多少都有其创造的能力”,“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必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怎样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呢?陶先生认为首先必须遵循两条原则,即尊重儿童人权及了解儿童的能力和需要。父母和教师“在情感方面和小孩站在一条战线上”,要“客观的根据他们的需要、能力以宣导他们的欲望而启发他们的活动”。这就是说,只有热爱儿童,理解和尊重儿童,才能启发和教育他们,培养他们自觉活  相似文献   

18.
克里斯汀·夏洛等人在《儿童像科学家一样——儿童科学教育的建构主义方法》一书中指出:“儿童是天生的科学家,他们努力建构着他们周围的世界。”艾利森·戈波尼克等人在《摇篮里的科学家》一书中这样写道:“科学家和儿童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着共同的特点。新的研究表明,婴儿和幼儿比我们所认为的要知道和了解得多。他们会思考、得出结论、做出预言、寻找解释,甚至会做实验。”  相似文献   

19.
“自由是创新的前提。”(马克思语 )可以肯定 ,这句话对教育创新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笔者认为 ,这句至理名言给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反思我们的传统教学 ,教师留给学生的“自由”实在是太少了。本文就围绕“自由”这个“前提”,对创新教育的开展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研究学生心理 ,还学生心理自由  罗杰斯认为 :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到“心理安全、自由”的条件下 ,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 ,反之 ,人在恐惧、压抑、紧张的心理状态下是很难有所创新的。学生也只有在宽松、和谐、民主的环境下学习 ,才能思路开阔、思…  相似文献   

20.
“学困生”的教育教学工作一直是困扰学校教育教学的一大难题 ,如何有效地对“学困生”进行教育教学一直是教育教学工作者探求的问题。但我认为在对学困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切勿忽视学困生的情感教育。所谓“学困生” ,一般是指学习困难且有障碍的学生 ,但主要表现于生理和心理障碍引发的学习困难的状况。造成学困生的原因很复杂 ,多是外在客观的 ,很难凭借他们自身的力量去解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我们只注意到学困生的短处而批评指责 ,却不为他们创设必要的条件和成功的机会而创新研究。更有甚者 ,把学困生拒之成功的大门之外 ,轻则辱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