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深入,很自然地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真理究竟有没有阶级性?因为,要坚持真理内容和真理标准的客观性,并把这个观点贯彻到底,必然要否定真理的阶级性;相反,如果承认真理的阶级性,就得在真理的客观内容之外又加个阶级的内容,在真理的实践标准之外另立个阶级的标准,这势必同真理问题上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相抵触。关于真理有无阶级性的问题,文化大革命前学术界曾在《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层开过讨论。有的说无;有的说有,或部分的(在社会领域)有。那时的讨论,认识虽未统一,但把问题、论点、论据提了出来,有助于进一步的探究。但是后来这个问题竟然成了人们讳莫如深的禁区,完全是由林彪、陈伯达、“四人帮”设置的。这伙政治骗子和理论骗子,或通过他们控制的报刊发社论,或通过他们授意炮制的《哲学小辞典》、《马恩列斯论辩证唯物  相似文献   

2.
关于真理有没有阶级性以及与此相连系的真理面前是否人人平等的问题,本来是一个应当自由开展讨论的学术问题。特别是关于真理有没有阶级性的问题,理论工作者的认识很不一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曾展开过多次讨论。但在林彪、“四人帮”控制舆论工具的一段时间内,这个问题却成了一个理论禁区。他们武断的说:一切真理都有阶级性,“始终是阶级的真理”;真理没有阶级性的看法是“谬论”、“反动观点”、“为复辟资本主义大造反革命舆论”。他们甚至把主张真理没有阶级性的同志看做是“马克思主义的敌人”。至于有谁主张在真理面前应当人人平等,更是犯了弥天大罪,马上帽子、棍子一齐飞来,什么“这是一个  相似文献   

3.
一九七九年第一期《教学与研究》发表了李秀林、郑杭生二同志合写的《真理不能有阶级性》的文章(下简称文章),深入批判了林彪,“四人帮”鼓吹的“阶级的真理”论,无疑是正确的。但同时又否认了社会科学真理的阶级性,并说谁主张真理有阶级性,谁就很难与上述谬论划清界限。其中道理,没有想通,略谈浅见,以供讨论。文章指出,在“四人帮”那里,“真理的阶级性等于阶级的真理”,它“只能意味着各阶级有各阶级的真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能再有别的解释。”应该说,这与真理有阶级性的观点是根本不同的,但文章似乎把两者完全混同起来,理由有二。第一,文章说真理本身有无阶级性与真  相似文献   

4.
真理有没有阶级性的问题,在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呜”方针的指引下,文化大革命前,我国学术界曾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探讨,其中有两种主要的不同观点。这本来是正常的学术民主。但是,林彪、“四人帮”为了篡党夺权,复辟资本主义的需要,专横地下了一个所谓“只有阶级的真理,绝没有抽象的超阶级的真理”的结论。从此,这个问题成了不可逾越的禁区。今天,继续贯彻“双百”方针,肃清林彪“四人帮”的流毒  相似文献   

5.
粉碎“四人帮”以后,随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深入讨论,学术界在最近一段时间里又一次展开了真理有没有阶级性问题的热烈讨论。从讨论的情况来看,对于自然科学的真理没有阶级性,看法比较一致;而对于社会科学的真理,特别是反映具有阶级性的社会现象的社会科学真理,有没有阶级性的问题,意见分歧很大。我们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正> 一、真理的阶级性真理是否存在阶级性的问题,在我国哲学界争论了几十年,曾出现好几种观点。主要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存在。反映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的真理也是客观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因而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另一种相反的观点认为真理是有阶级性的。因为在阶级社会中,人是有阶级性的,人反映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时,必然从阶级地位和阶级利益出发,使反映出的真理为本阶级服务,因而真理是有阶级性的。从上述两种对立观点出发,又派生出与上述两方观点有联系而又有所不同的几种观点。诸多观点各持己见,无法统  相似文献   

7.
关于真理有没有阶级性的问题,是我国学术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而争论的焦点又在于社会科学的真理有没有阶级性。我认为在阶级存在的社会中,社会科学是有阶级性的,而社会科学所揭示的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人们对社会科学真理的认识和运用是有阶级性的,但这并不等于社会科学真理具有阶级性。  相似文献   

8.
一人类社会只有全民的、民族的语言,没有阶级的语言,换句话说,语言是没有阶级性的。这是马克克思主义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可是这条基本原理,在近十多年来又被“四人帮”的左倾机会主义的谬论搞乱了。他们硬说任何时候都要“以阶级斗争为纲”,任何事物都是“有阶级性”的,因而“语言有阶级性”的论调又出现了。早在1934年,张春桥就鼓吹资产阶级的“学者、教授之流”有“自己底白话”①,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又污蔑陈毅同志的诗词是讲“孔老二仁义道德的话”②,把  相似文献   

9.
爱和道德同属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的社会关系的反映,归根到底是现实的经济关系的反映。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恩格斯指出,一切以往的道德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经济状态的产物。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观念。毛泽东说:“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至于所谓‘人类之爱’,自从人类分化为阶级之后,就没有过这种统一的爱”。又说:“在阶级社会里只有阶级的爱”。爱和道德是个深远  相似文献   

10.
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我们党一贯提倡的优良学风。探讨社会科学的真理有无阶级性的问题,必须坚持这个原则,遵循这种学风。文革期间,“四人帮”强调“任何真理都有阶级性”是脱离实际的,错误的。因为自然科学的真理没有阶级性,有的社会科学的真理,如语言学,也无所谓有阶级性。对“四人  相似文献   

11.
《辩证唯物主义常识》在第十课中谈到,真理是客观的,是不依赖于任何个人、任何阶级的主观意志的,真理只有一个,它是没有阶级性的。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原则。作为“常识”,课文对这个观点没有展开,没有进行具体的论证。有些同志,对于这个“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观点,至今仍抱着怀疑的态度。他们的怀疑不在于自然科学方面,而在于社会科学方面,总感到,说自然科学的真理没有阶级性是符合事实的,而说社会科学的真理也没有阶级性,则难以想通,似乎与事实不符合。本文想就这个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供同志们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在真理有没有阶级性的讨论中,争论最大的是社会科学的真理究竟有没有阶级性?争论的焦点又集中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上,一般地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它究竟有没有阶级性? 认为有阶级性的同志说: 马克思主义是真理,马克思主义是有阶级性的,所以这些真理是有阶级性的。认为没有阶级性的同志反驳说: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与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的两重属性;这两重属性是并列的,没有  相似文献   

13.
关于墨子的阶级出身问题,文化大革命前,学术界曾经有过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墨子出身于没落奴隶主贵族,有的认为出身于小手工业者。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帮”搞影射史学,认为墨子是中小奴隶主阶级的代言人,是经验主义代表,比儒家还反动,借以攻击周恩来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粉碎“四人帮”后,在批判“四人帮”影射史学的过程中,学者们为了与“四人帮”划清界限,一般都认为墨子是出身于手工业者阶层,是代表劳动人民利益的思想家,连持墨子出身于没落奴隶主贵族说最力的郭  相似文献   

14.
《三字经》中第一句话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就是说,人一生下来本性就是善的。这纯粹是胡说。毛主席教导我们说:“在阶级社会里就是只有带着阶级性的人性,而没有什么超阶级的人性。”在阶级社会里爱和恨、善和恶都具有强烈的阶级性,那种超阶级的“性善”是根本没有的。在万恶的旧社会,地主、资本家哪有一个不欺压劳动人民的?我爸  相似文献   

15.
文学艺术的共鸣现象,是一个比较复杂而又有争议的问题。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前,学术界曾对这个问题进行过有益的讨论。这种讨论对于我们如何理解文学艺术的阶级性,如何评价古典文艺作品的艺术生命力,如何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是很有意义的。但是,在这个问题上,“四人帮”一伙制造了一系列混乱,公然否认文艺的共鸣现象。他们认为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文艺作品,不可能使当代无产阶级及广大读者产生共鸣,蛮横地给共鸣说戴上资产阶级“人性论”的帽子,胡说这是“对人民群众的腐蚀和欺骗”,是“资产阶级向无产阶级进攻的反革命武器”。谁要是提出古典文艺作品的共  相似文献   

16.
“四人帮”毁我教育的极为毒辣的一手,就是在宣扬“读书无用论”的同时,横批“师道尊严”。他们首先弄得教师威信扫地,无法工作。尊严,原是有阶级性的,各阶级都有各阶级的尊严,正如各阶级都要维护自己的权威一样。“四人帮”极其恶毒地把师道批臭了,再把教师乃至广大知识分子,戴上“臭老九”的帽子,闹得学校不象学校,搞得教师欲罢不甘,欲干不能。粉碎“四人帮”后,这种情况是改变了。今天的教育战线可以说是气象一新。但要彻底  相似文献   

17.
毛主席说:“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王张江姚“四人帮”是一个以推翻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为目的反革命黑帮,他们的一个重要舆论工具,就是阴谋文艺。 “四人帮”结帮篡党由来已久,早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初期,他们就勾结林彪反党集团,疯狂地反党、反社会主义,破坏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他们炮制“文艺黑线专政论”,  相似文献   

18.
爱和道德同属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的社会关系的反映,归根到底是现实的经济关系的反映。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恩格斯指出,一切以往的道德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经济状态的产物。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观念。毛泽东说:“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至于所谓‘人类之爱’,自  相似文献   

19.
典型问题是文艺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对于文艺创作,也是一个很有实践意义的课题.本文拟就典型的共性、个性、典型性和普遍性等方面,对文艺典型问题,进行理论上的初步探讨.一什么是文艺典型?什么是文艺典型的共性?这个问题,在文化大革命前特别是六十年代初,我国文艺界曾经有过热烈的讨论,其中有代表性的看法是:典型共名说、性格类型说、共性社会说、共性阶级(共性等于阶级性)说、个性与共性统一说,等等.这些论点,都各有其可取之处,但又都未能准确地说明文艺典型的本质.“典型共名”说,把文艺典型人物所起的“共名”的社会作用误认为典型人物的共性特征;“性格类型”说和“典型社会”说,只分别看到了典型“性格核心或基本之点”和典型的社会本质.这三种说法的共同缺陷就是忽视了典型的阶级本质.说“典型的共性等于阶级性”,虽然看到了典型的阶级本质,但说“等于”,就容易造成理论上的混乱,导致典型创造上的公式化、概念化.过去比较流行的“典型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的说法,比以上诸说进了一步.这个定义说明了典型既是个别.又是一般,是以个别表现一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艺典型形象的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同志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极为重要的基础工程。”做为高等院校应如何强化这种“本”意识,搞好社会主义大厦的。基础工程”建设呢?本文拟从加强和改进大学德育工作方面谈几点学习体会。挑战与失误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在有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社会里具有强烈的阶级性。这种阶级性集中地表现在为哪个阶级服务、为哪个阶级培养接班人上。所以,一般来说教育的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