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位基层通讯员曾对我抱怨说,自己的活动天地小,无东西可写。其实,留心生活,处处有新闻。 多一个心眼。新闻源于生活,平时走路、乘车、办事,都必须处处多一个心眼,细心观察,才能发  相似文献   

2.
在农村基层,有许多新闻就在眼前,有的人抓到了,有的人却往往会视而不见,这是为什么呢?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看你是否用心去观察社会,能否透过现象洞察其内在本质和规律。那么,对于基层新闻从业人员来说,就是要不断增强自己的新闻敏感性,有了灵感,自然就会处处留心皆新闻了。一、土里能刨出金疙瘩笔者长期生活在农村,作为基层新闻工作者,接触最多的是农业、农民和农村,怎样才能从平平淡淡的现实生  相似文献   

3.
做有心人     
专业记者活动场地大、接触广,了解到的人和事物也就多,不愁没有新闻题材。而基层通讯员,因条件所限,往往因找不到报道题材而发愁。其实,并非是这样。我刚学写新闻稿那阵子也有同感.后来通过工作中摸索,终于明白了“生活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所要写的新闻,也就在生活之中,有待我们处处留心。  相似文献   

4.
第三节处处留心皆学问我们在以“书到用时方恨少”为题的一节中,着重说的是从书本中学习,勤读书,多读书。在以“处处留心皆学问”的本节中,我们着重说的是从现实生活中学习,勤观察,多思考,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评论文章的重要特征,也是它的基本属性,就是针砭现实,干预生活。或歌颂真善美,或鞭挞假恶丑,或提倡什么,或反对什么,都必须依附现实生活,针对现实生活,而不能闭门造车,想当然。这就必须关注现实,研究现实。借用大家熟知的一句古话来说,就是“处处留心皆学问”。大家知道,猎人都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和灵敏的嗅觉。他之所以能看到和发现一般人眼睛看不到、常人鼻子闻不到的猎物,这并不是由于他们天生有异于一般人的眼睛和鼻子,而是职业习惯养成的,或者说是训练出来的。评论工作者也要养成自己异于一般人的眼光和嗅觉,时刻用“我要写评论文章”的心态去观察生活,发现题材。在新闻界同行中有“新闻鼻”的说法,从事评论写作的人就得  相似文献   

5.
宋代著名学家朱熹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有不到者乎?这是朱熹讲的读书方法.朱熹讲的读书方法,对我们通讯员采访新闻也有借鉴之处.笔者作为一名业余通讯员认为,读书“三到之中,心到最急”,我们通讯员在采访新闻报道中,也是如此.我的体会是,心到,就是我们通讯员在采访中要作“有心人”,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处处留心观察生活中的新鲜事,一旦发现有报道价值的新闻线索,就要穷追不舍,决不放过.如1995年春,我因公下到几个村、组时,听到不少村、组干部群众反映,有的包村蹲点的国家干部文到名到人不到,还有的蹲点驻村干部工作漂浮、纪律松驰、嘴馋手长等.针对基层干部群众的反映,我认为带有普遍性,值得报道.于是,就写了篇带言论性的稿件,先后被《湖北日报》、《湖北农民报》、湖北电台、《襄阳报》等采用后,读者反映很好.“处处留心皆学问”,这话有道理.当通讯员只要处处留心,事事在意,就有写不完的好新闻.1995年度,我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留心采写各类新闻稿件50多篇,被各级报刊采用30多篇.  相似文献   

6.
那么,怎么才能摆脱感觉适应性的束缚,永远保持新鲜感、惊奇感呢? 上篇提到过的那几个抱怨本厂无新闻的工人通讯员,接受我的建议,成立了一个业余采访小组,互相交换一下,到对方单位去采访。后来有人写信告诉我,到一个新环境采访,好象眼睛嘴巴不够用了,处处感到新闻,挖出不少新闻。后来再回到自己厂子里,好像感觉也变了——仿佛出了趟远门,回到家觉得啥都新鲜、亲切,可写的东西也多了。他们问我,这是怎么回事? 这是感觉的另一个规律——对比规律——在暗中做了手脚,在你不知不觉中悄悄发挥了作用。  相似文献   

7.
初当记者,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新闻信息源枯竭,苦于没有新闻写,以吃现成饭为主,领导安排写什么就写什么,依葫芦画瓢,工作缺乏主动性,而身边有丰富经验的记者却有写不完的新闻,一篇接一篇见诸报端,感到又急又躁。 从我近几年来的新闻工作实践中得出,“没有新闻”写,主要是对生活的留心不够。处处留心皆新闻——观察生活,悉心生活,遇事多加思索,多问几个为什么,比旁人多个心眼,善于捕捉社会大众感兴趣的事,常能抓到别人抓不到的材料,发现别人容易忽略的新鲜事,哪怕是聊天闲谈,逛商场,看集市,都有新闻“蹦出”。有心人是“得来全不费功夫”,而无心人则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新闻从身边悄悄“溜走”。 近年来,我在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留心生活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罗丹有句名言: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乏发现。是的,平时结识的通讯员中,有的经常埋怨无米下锅,无新闻可写。其实,这是一种偏见。常言道:处处留心皆学问。用我在平时写稿中的体会来说:处处留心皆新闻。1986年初,我去湖南省张家界旅游,在风景区被一家土家族风情酒店给吸引了。初到一地,一切皆新这是很自然的,然而作为一名通讯员,好奇心和新鲜敏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留心这家酒店,并当了一天义务招待,同店主和中外游客交谈。了解到这家酒店不仅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而且店老板是  相似文献   

9.
有的同志把这类报道称之为“无中生有的新闻”。其实所谓“无” ,是由于视线狭窄 ,视而不见 ;而所谓“有” ,则是胸怀全局 ,应运而生。这件事也告诉我们 ,新闻现场发生的事情、现象 ,往往都带有微观的印迹 ,如果记者不站在宏观的高度去观察、处理和权衡 ,就很难发现它的普遍意义。这就像“一滴水” ,放在密闭的容器里 ,只能就是“一滴水” ;只有把它放在阳光的照射下 ,才能反射出不同的光泽。对新闻工作者来说 ,在参加社会活动中 ,对那些正视的程式要关注 ,但头脑中那张捕捉信息的“网” ,应时时刻刻多向周围环境、向群众张开着 ,做到一触即…  相似文献   

10.
新闻写作的基础是采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新闻采访写作好比蜜蜂酿蜜 我们知道,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事实是构成一条新闻所必须具备的客观的现实性内容.但是,客观存在的、现实生活中随时随地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事实,是不是都是新闻?又如何才能成为新闻?这就要求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鉴别.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中有一副对联这样写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我作为从事业余新闻写作的一名新兵,通过近几年来的新闻写作实践的得失甘苦,深刻地感受到,存新闻写作的过狂中,也应该给自己写上一副对联,那就是:事事留心皆新闻,处处着眼出佳篇。哲人罗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新闻写作也是这样,如果我们缺少应有的新闻嗅觉,再能产生轰动效应的新闻也会从我们的  相似文献   

12.
有报道员埋怨,时下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太少,即使有重大新闻也被“老记”们抢去,剩下的都是残羹冷汤,上不了席。而永城市人武部政委王发志却说,生活处处皆新闻。他就是从平常的生活中去捕捉“活鱼”,采写出大量的有分量的稿件见诸报端。──捡来的新闻。永城市芒山镇基干民兵吕法亭自办家庭敬老院,义务赡养孤寡老人,使10多位孤寡老人老有所养,安度晚年。为此,吕法亭吃尽了苦头,不但要悉心照顾老人,还要挣钱为敬老院开财源。对此,该市妇联、团市委、市民政局和宣传部门也多次来调查采访。但他们都是按照普通的好人好事来宣传。尽…  相似文献   

13.
穆青同志曾经说过,少见多怪也是一种新闻敏感的表现,这里的“少见多怪”说白了,就是一种好奇心和新鲜感,它要求新闻工作者遇事多分析,勤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而不能自恃博学多才,见多识广,从而对任何事情都麻木不仁,熟视无睹,这样,再好的新闻线索也会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失之交臂。 具备新闻敏感是对新闻工作者的基本素质要求,而好奇心和新鲜感是激发新闻敏感的动力。福楼拜曾经说过:“任何事物里都有着未被发现的东西,因为人们观察事物时,只习惯于回忆前人对它的看法,而最细微的事物里也会有一星半点未被认识的东西,让我们去发掘它。”  相似文献   

14.
在新闻界,有句行话叫“处处留心皆新闻”。这里所说的“留心”,是指我们的记者(通讯员)善于用心去“找新闻”,即善于用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眼光去发现和捕捉各种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进而深入采访,写出鲜活的好新闻来。  相似文献   

15.
当编辑多年,经常遇有通讯员因抓不住问题、找不到大事、遇不到典型、写不出新闻、上不了头条而大诉其苦。其实,人武战线并不是缺少新闻,而是缺少发现。实际上,人武战线历来就是一条出典型、出经验、出新闻的战线。这是因为。  相似文献   

16.
一、"无新闻"处做新闻. 一切都缘于那十几只青蛙.位于省城东南方向的银通小区东华园有两个池塘,池塘里养着十几只青蛙.夏日的夜晚,十几只青蛙或聚或散的叫声让一位张姓女士烦恼之余给本报新闻热线打了一个电话.这条20几个字的热线记录似乎毫不起眼,似乎无新闻可做,大不了就是个"噪音扰民"的小稿.  相似文献   

17.
和一些基层通讯员交谈,常听他们这样说:“我们那块小地盘,有几个脚印都数得清,有什么可写的。”基层单位真的新闻少吗? 我认为,小单位不一定不出好新闻。能否抓住好新闻,不在单位大小,而在于作者如何去认识、去挖掘丰富多彩的生活。我们总公司所属城建材料供应公司丰台仓库,是个只有一百八十多人的小单位。这个仓库不直接从事一线生产,既无开工、竣工、剪彩的动态消息,也没有发现抓流氓、拦惊马、拾巨款的新闻事件。这样默默无闻的单位能出新闻,尤其是能出有分量的新闻吗?在我没到丰台仓库采访前,对这个问题心里没底。去年四月,材料供  相似文献   

18.
新闻实践中,一些新闻能出画面,而有些新闻却不出画面。记得一位新闻摄影界的前辈经常教导我们:摄影记者要发挥图片形象语言的优势,有的新闻用图片表达更形象,而有的新闻用文字表达更精彩,不能用新闻摄影的短处比文字新闻的长处。因此作为新闻摄影从业人员要发挥手中照相机的优势,用脑子去谋划出精彩的新闻图片,为报纸增色。  相似文献   

19.
新媒体、自媒体层出不穷,虚假信息频频出现。面对网络热点,传统媒体从业人员更应保持冷静,发挥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采访能力优势,正确引导舆论。而采访能力的首要因素,则是发现新闻线索的能力。因为发现线索是新闻采访的第一步。处处留心皆"新闻",只要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新闻线索就在我们身边。  相似文献   

20.
在我们报社记者中流传着一种说法,就是浮在上面写新闻,写得再多,别人也难肯定你采访写作的真本事有多大,只有去到地、州驻站,新闻写得又多又好,别人才会打心眼里佩服你:真行! 我自1989年以来曾在阿克苏地区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驻站,先后历时一年半,都是单兵作战,既有失败的教训,也有成功的喜悦。我切身感受到,记者驻站采访的思维取向和在上面采访(指在编辑部跑会议、跑厅局和找准典型临时扎到基层采访)的思维取向确实有很大差异。驻站记者能否达到满目新闻,有写不完的东西这样一种佳境,有赖于是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