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章研究环境科学文献分类的三个问题:环境科学文献的分类标准,环境科学文献的分类体系,环境科学文献的分类方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通过对<污染防治技术>近五年(1996-2000年)间所发表论文的引用文献(包括引文的数量,学科,类型,语种,年代和被引期刊分布)的调查分析,得出我国环境科学文献引文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 对不同学术社交网络中不同学科用户的文献阅读差异进行分析,以了解在不同学术社交网络中的学科分布情况,掌握在不同学术社交网络中的学科研究热点。[方法/过程] 通过Altmetric. com获取24个学科的4 800篇热点文献,利用爬虫采集这些文献在Mendeley和ResearchGate的被阅读次数,再对文献进行内容分析,得到关键词,最后对比分析不同学术社交网络中文献阅读差异以及学科关注热点的一致性。[结果/结论] 不同学科的读者身份、读者所属领域具有显著差异,ResearchGate中的文献阅读次数普遍高于Mendeley,且社会科学等软学科的文献阅读相对优势更为明显,而物理学等硬学科的文献阅读相对优势较低。Mendeley和ResearchGate在地球与地理科学、化学和环境科学等学科中的关注热点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而物理学等部分学科中的关注热点表现出较低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文章介绍了中科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在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推动下,以网络环境为起点.以中心战略定位为指导,不断优化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开拓信息服务新局面的建设实践与探索。  相似文献   

5.
利用SCIE数据库,统计分析了1995-2009年间的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研究文献,可以看出:大量论文集中在少数期刊中,而少数论文则分布于大量期刊上。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力量的分布虽然分散,但美国在生物多样性研究领域具有领先优势,高校和科研单位是名副其实的生物多样性研究领域的主力军;生物多样性研究文献涉及的学科类别以生态学、环境科学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本研究中达到"经典文献"标准的文献很多,从一个侧面说明该学科非常活跃;10种期刊2008年的影响因子与h指数的排序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6.
当今时代,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学科林立,涌现了许多新兴学科,新兴学科的文献著作越来越多。《中图法》第三版虽对不少新兴学科已设有专类,但仍有一些新兴学科还没有明确的位置。笔者就《中图法》第三版中一些新兴学科文献的分类问题作了如下分析:1综合性学科。综合性学科是以特定的客体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的学科。六十年代后,有环境科学、能源科学、生态科学、海洋科学、空间科学等影响较大的新兴的综合性学科。由于《中图法》第三版未设“综合性学科”的类目,只好将各门综合性学科,按其学科属性范围…  相似文献   

7.
评价科技期刊和论文应正确利用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张玉华 《编辑学报》1998,10(4):214-215
分析了美国科学情报所(ISI)编辑出版所收录的8个学科的文献源期于刊的影响因子的学科评价值及其6年的变化。结果看出:当前世界科学研究的热点已转向生命科学包括生物学、医学和环境科学等,化学也呈明显上升之势。认为期刊影响因子的高低与学科特点有关存在着学科间的系统差别对科技期刊或科技论文的质量评估不能孤立地看待影响因子的高低应在同一类期刊中进行比较结合其他指标综合评定。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筹)是支撑科技自主创新、服务国家创新体系、促进科学文化传播的国家级科技文献情报机构,集科技情报服务、文献情报研究与图书馆学情报学学位教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由原4个院级文献情报机构(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成都文献情报中心、武汉文献情报中心)整合而成。建设有嵌入了中国科学院科研环境之中的网络化“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CSDL),具有图书馆学情报学两个学科硕士、博士两个层次的学位授予权。全馆为研究生配备了现代化教学设备,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欢迎有志于在图书馆学情…  相似文献   

9.
"华南环境科学文献信息开放式数据平台"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晓虹 《图书馆论坛》2004,24(5):101-103
通过对“华南环境科学文献信息开放式数据平台”建设目的意义的论述及可行性分析,提出了构建华南环境科学文献信息开放式数据平台的初步设想,并就其系统平台构架、文献数据库内容、主要研发路线以及实现的目标作了详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多学科用户对灰色文献的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在不断发生变化。学科用户灰色需求有其丰富的内涵和特点,如何正确看待学科用户需求与灰色文献"藏"与"用"之辩证关系,针对学科用户需求变化进行深入研究,旨在解决灰色文献需求服务障碍。  相似文献   

11.
对学科馆员工作职责和发展定位的思考   总被引:58,自引:2,他引:56  
作者认为,学科馆员的工作职责是随着社会进步而不断扩展的;各个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的工作职责都带有自己的特殊性,受到校情、馆情等多种条件的制约;学科馆员的发展定位应该是学科文献信息专家,而不是学科专家;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和教学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应当把培养学科文献信息专家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祁卓麟 《图书馆论坛》2012,32(2):124-126,174
通过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图书馆近5年文献传递的基本情况、学科分类、用户需求等数据分析发现,不同学科和用户类型对于文献传递的需求差异很大,馆藏资源结构应该结合学科发展和用户需要不断调整;图书馆要多渠道解决文献传递经费,拓宽文献来源,整合已获取文献资源,加强特色馆藏资源建设,满足用户需求。  相似文献   

13.
环境科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很多研究领域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关于环境科学、环境保护的新闻报道也逐渐成为大众媒体关注的热点问题,学界对环境新闻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网络计量学基本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信息计量学"一词存在着多种定义,这些解释随学科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网络信息计量学是信息计量学的分支学科,也是一门交叉性的边缘应用性学科。"网络文献"所具有的三个层次的信息分别是:物理载体层次、元数据层次和信息单元层次。网络文献与传统文献具有相当大的相似性,传统文献计量研究方法可以运用于网络信息计量学的研究中。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新闻传播学科的基本发展历史做了简要阐述,重点论证了这个学科在世界和我国范围内各方面的基础文献建构,包括世界新闻学早期基础文献、中国新闻学早期基础文献、1978年以后中国新闻学基础文献、传播学文献基础、广告与公关文献基础、媒介经济文献基础等六个方面,涉及17世纪末至今代表性论著约百种.作者认为,目前制约学科发展的主要问题是: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的过度扩张掣肘学术质量的提升;“经世致用”的要求造成学科长期处于不断解释眼下问题的困境中.  相似文献   

16.
研究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间知识扩散网络和路径,可以为开展跨学科研究和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发展提供参考。采用群体中心度指标,基于文献的引证关系和共被引网络对不同学科的网络位置进行了测度,探析了以共被引网络群体中心度为测量指标的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知识交叉与知识扩散状况。结果表明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学科作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重点研究领域,在整个科学知识网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研究内容本身具有较强的学科交叉性,且对各学科都有较强的辐射作用。此外,马克思主义学科对经济学、心理学对教育学和体育学、哲学对政治学、环境科学对人文地理学等也有较强的知识扩散能力。  相似文献   

17.
正2006年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在原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和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基础上整合组建起来。作为我国科技文献信息保障体系的重要单元,中国科学院也是科技文献信息服务的国家队,其主要任务是为自然科学、边缘交叉科学和高新技术  相似文献   

18.
环境科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很多研究领域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关于环境科学、环境保护的新闻报道也逐渐成为大众媒体关注的热点问题,学界对环境新闻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白锋哲(2002)分析了媒体环境新闻报道在公众中的作用,归纳为传播绿色观念,  相似文献   

19.
针对东北少数民族研究信息的需求量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东北少数民族文献资源数字化具有了迫切的要求。根据东北少数民族文献特点,确定重点数字化文献的民族范围、地域范围、语种范围、学科范围和载体范围。  相似文献   

20.
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网络信息阅览室于 2 0 0 0年 4月 2 8日正式对外开放。本室目前已开通国际知名的 Elsevier Science出版公司学术期刊原文数据库。此数据库包括了 1998年以来 Elsevier公司出版的 110 0余种高品位学术期刊的全文数据。目前已安装完毕 2 0 0 0年的 70 0多种期刊 ,读者可通过多种检索途径自行检索查询文献原文 ,并可进行打印、存盘等处理。除此之外 ,读者还可进行剑桥科学文摘(CSA)数据库文献题录及文摘的检索、(学科范围包括 :生命科学、水科学与海洋学、环境科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及社会科学 ) EI Compendex We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