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点摘编     
大学教育是一种具有伦理精神和价值取向的道德共同体。这种道德共同体一方面是以伦理关系为基础的,以一定伦理价值为取向的共同实体;另一方面,这种道德共同体是以社会价值导向和道德主流为合理性依据的行为共同体。它的对外关系是大学与社会、学校与家庭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契约性;其对内关系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伦理关系。没有伦理精神就没有学校教育,缺乏伦理精神的学校就会与世俗性的社会混为一体,学校就有沦为“学店”的危险。因此,高校德育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的伦理精神前提:第一,道德的真诚———对教育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2.
关怀是教育活动的重要范畴和价值。在关怀实践的过程中,教师面临着三重道德困境,具体表现为关怀情境的脆弱性、关怀关系的多重性与关怀行为的复杂性。究其缘由,在于教师专业伦理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缺失、教师专业伦理规范的不完善以及学校组织文化的功利性取向。助力教师灵活应对道德困境需丰富教师专业伦理知识,增强教师道德敏感性;完善教师专业伦理规范,引领教师的道德关怀;营造伦理本位的校园文化,提升教师的道德勇气。  相似文献   

3.
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高职教育面临诸多机遇与挑战,其中教师的职责发挥成为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现代工具理性的主导下,高职教师职业伦理面临价值取向的功利化、主体价值的至上性和道德责任的狭隘性等困境。为此,必须突破现代性的理论局限,合理定位高职教师的职业价值观,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创建师生彼此关怀的伦理关系,并在强调道德反思与自明的基础上,实现教师道德责任的内化。  相似文献   

4.
所谓伦理关怀是指对大学校园中那些需要关怀的人在心理与生理、物质与精神上的道德关照和热情扶助。注重伦理关怀以便使党的阳光通过一系列的善举普照到大学校园的每个成员的心底 ,并演化为人们对党的认同和信服 ,对大学生活的聚合和归属 ,最终为改善整个校园的人文环境 ,形成温馨和谐、团结拼搏、积极奋发的校园伦理精神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达到培养有科学素养和道德素养的合格人才的目的。伦理关怀在本质上和功能上与大学德育是一致的 ,探讨两者的关系和属性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高校德育中注重伦理关怀是社会主义大学教育的…  相似文献   

5.
伦理就是社会角色配置之道,人们把对社会角色配置之道的认识与体悟现实化就成为"道德"。道德的本质就是伦理的现实化,现实化有三种形态:一是现实化为社会道德规范,二是现实化为个人道德品质,三是现实化为具体道德实践。伦理总是对一定时空范围的社会共同体而言的伦理,我们把特定伦理适用的时空范围称为伦理时空。伦理关系的本质就是自我主体(self-su-jects)与他者主体(other-subjects)之间的价值关系。哲学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应当是"伦理理想与道德现实的关系"。正义是具体条件下最能够实现共同体价值最大化的价值。道德正义有四种含义:一是指道德规范的正义性;二是指作为美德的正义感;三是指道德实践领域的正义,即道德行为主体的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之间的均衡;四是可以作为一切道德规范的总原则的规范。我们将对金规则的解释合起来就是:"以人为人、助人成人;人道人宜、非人非宜。所宜所欲,不宜不欲。"  相似文献   

6.
构建和谐社会的伦理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应是崇尚道德、追求道德的社会。创造一个良性的高尚的伦理环境是理想社会——和谐社会所必须的。创建和谐社会的伦理环境,必须从这三方面入手:道德养成的制度伦理关怀、伦理载体的精神价值培养、社会生存共同体的伦理关照。  相似文献   

7.
大学课程是大学教育的核心内容,大学课程价值反映的是课程与其服务对象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体现的是课程对个体(教师或学生)和社会的意义,是对个体与社会一定需要的满足,一旦某种价值被确认,它就形成了课程价值的取向。因此课程的价值取向本质上是选择一种课程价值的倾向性,那么大学课程的价值基础是什么,该如何选择,都是需要探索的问题。一、大学课程价值取向研究概述大学课程的价值取向与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密切相关。关于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一般认为有三种,即知识本位,社会本位和人本位价值取向。这三种价值取向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几乎可…  相似文献   

8.
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作为一种教育公共政策,其制定和实施洇渗着鲜明的伦理性,进而对资助行为具有导向性。传统的资助政策是在一种不对称关系格局中形成的主要指向和依赖个体道德的单向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容易引起伦理价值的消退和迷失。构建以底线伦理为基础、以边际伦理为补充、以理智伦理为杠杆、以美德伦理为导向的资助政策伦理体系,不仅反映了人文关怀和社会公正的伦理要求和公共目的,而且体现了资助政策伦理的价值跃迁。  相似文献   

9.
大学教师关系伦理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教师的关系伦理存在于教育与社会、教学与科研、师生交往以及专业化发展过程中。而当前社会责任感缺失、教学与科研关系失衡、师生关系异化及学术道德失范等大学教师关系伦理错位问题的存在,必然要求我们重建和谐的大学教师关系伦理。这就需要大学教师形成独立的人格,教学与科研并重,建立和谐的师生伦理关系,同时要完善伦理规范,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  相似文献   

10.
现代社会中道德伦理问题层出不穷,其深层原因是道德根基的动摇和终极性价值取向的缺失。道德的重建引发了对宗教伦理的诉求,这与宗教伦理自身的特点、现代价值有着深刻而密切的关系。因此,需要正确解读宗教伦理,找到宗教伦理与现实的契合点,挖掘出宗教伦理在补充社会道德资源、解答伦理道德新问题、回应世俗化发展等方面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1.
性别与道德教育是关怀伦理学的重要议题,关怀伦理学通过揭示性别与道德教育的关系,一方面表明一种隐含非正义性的性别德性观教育已经成为道德教育长久以来的重要特质,另一方面则努力证明性别差异对发展道德教育具有建构性意义。通过对性别与道德关系的考辨、把握和建构,关怀伦理学从对道德标准与道德发展路线的重构主张对道德教育进行变革,并试图建立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学会关怀”的道德教育范式。在性别视角的审视下,这种“学会关怀”的道德教育不仅没有触及到我们作为性别的存在,对一种关怀关系的强调也没有充分体现出对我们在道德上的现实的性别关系的价值观照。同时,这种“学会关怀”的道德教育更没有深入到对基于性别的两种隐含非正义性的道德规范的批判与重构。在这一意义上,关怀伦理学所做出的发展道德教育的努力应当被视为一次未完成的启蒙,需要结合承认伦理、连结伦理和共同体伦理的价值理念进一步发展“学会关怀”的道德教育,使其成为一种能够安置性别及其要求的“特殊的普遍主义”。  相似文献   

12.
大学组织除了具有科层性与学术性等属性之外,还具有伦理性.伦理性是大学组织的独特属性,科层性与学术性最终统一于伦理性.大学是一个伦理共同体,道德承诺是其内部的动机规则,道德权威是大学领导的核心权威.大学领导应当以理念为本,引领大学成为一个有文化凝聚力的实体,大学领导实现分权,促进教师的自我领导.  相似文献   

13.
教育政策伦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政策伦理是指国家政府部门为实现特定教育目标,在调节与分配有限教育利益资源的过程中所遵循的伦理价值原则.教育政策作为政府部门解决教育问题的重要手段,必须具备相应的伦理精神和道德关怀,这不仅是政府行为合道德性的需要,更是教育活动自身的内在伦理要求.一般来说,教育政策应该坚持公平,人本化与效率等基本伦理原则.  相似文献   

14.
教师教育制度伦理力求通过制度之善来积极影响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对制度伦理的不同取向,即制度自由、制度民主、制度平等和制度正义进行分析和综合,得出制度正义为制度伦理的主要价值取向。再从制度和正义的内涵入手,演绎出制度正义的根本是制度中"生命、自由、平等"三个维度。通过对教师作为"人"的生命关怀、"专业人"的自主尊重和"利益主体"的应享分配三方面分析,使制度伦理的正义取向蕴含于教师教育制度之中,从制度上关怀教师。  相似文献   

15.
以Nvivo软件对来自中小学教师、中小学生以及师范生的89个访谈文本进行质性分析,发现:教师伦理反映了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同行、教师与职业、教师与其自身、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校及社会等六个维度之间最本质、最重要的道德关系;教师伦理对学生发展的影响表现在道德影响、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习惯与方法、心理情感关怀、树立信心、心智启发等方面。基于当前师德建设的需要,完善教师伦理规范体系十分迫切。  相似文献   

16.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性格形成与人格发展的奠基期,学前教育质量会直接影响人的一生。教育督导是学前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手段。学前教育督导彰显了办学行为评价的公正性,关乎教育资源的公正分配,涉及学前教育关联主体的利益保障。以质量提升为目标的教育督导应以伦理和道德精神为底蕴,指向社会共同体的公平、正义范畴。通过对学前教育督导面临的功利性、正当性和公平性的道德考量,可以看出其在人们的伦理期待中应具有公平、正义、效率、平等的特征。学前教育质量督导的伦理建设应该包括:浸润伦理关怀,拓展伦理交往空间,增强伦理自觉,实现教育正义。  相似文献   

17.
利益驱动使个体呈现出道德冷漠。道德冷漠将道德参与者割裂为独立的个体,忽略了人际交往的交互性与集结性。关怀伦理既突出对人的感性层面的关怀,更强调对人的内在关系性关怀,因此,关怀伦理能有效消解社会道德冷漠现象。以关怀伦理为视角探讨道德冷漠的消解,需要对道德动机移置,伦理关系共建,真实心理满足和关怀行为强化,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教育伦理是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中的道德关系为研究内容的伦理学科,教师德性是教师对职业意义、精神归属、教育伦理等体认后所形成的精神品质与道德境界。教育伦理是客观的,是外在的道德规范;教师德性是主观的,是内在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在师德建设中,应将教育伦理转化为教师德性,以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与敬业精神。从教育伦理与教师德性的内涵出发,分析教育伦理向教师德性的生成机制,探究教育伦理转化为教师德性的方法路径,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追寻人文理想的校园伦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校园不仅仅具有空间的物理意义,它应该是一个教育共同体,一个以促进学生精神成长和德性生成的教育共同体。校园中存在着三对主要关系:师生关系、同侪关系和同僚关系,它们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作为隐性教育资源的校园伦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陶冶和熏陶的功能。校园伦理研究要从制度上对校园进行伦理的审视,研究学校这个组织性团体应当担负的伦理责任和应尽的道德义务。虽然学校是社会中的一部分,但是学校不能流于世俗,它应是理想和超越的化身,不断地追寻人文理想应是校园伦理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20.
环境伦理是以区域共同体而非自然共同体作为其科学基础的,因为,从进化的角度讲,人与自然的结合形式经历了从自然共同体到社会共同体,再到区域共同体的演进过程。而每一种不同的结合形式都反映了人与自然在相应的共同体中不同的存在状态。人在自然共同体中是作为一般意义上的物种而存在的,遵循的是自然法则;在社会共同体中,伦理关系只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人遵循的是社会法则;在区域共同体中,人是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道德物种而存在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对自然有伦理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