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人说,写稿是为了发表;发表了,名利双收;我说:写稿并不仅仅是为了发表,更重要的是为报社、刊物“当参谋”,为民“排忧解难”。我是从1960年开始“爬格子”的,至今已有整整30个年头了。在这30年中,我发表的“作品”恰好是300篇,但更多的是对报社、刊物有“参考价值”,为民解决了“问题”。如我曾与一位同事合写了一封向上海《文汇报》提意见的信,认为该报原来有些文章不仅长,而且“官腔”十足,要求语言更接近人  相似文献   

2.
尚未成功     
什么是成功之路呢?我很喜欢“启事”中的一句话:“成功之路无定式。”其实,不仅如此,就连“成功”的定义也很难解释。苦苦写作多年,终于在报刊上发表了第一篇处女作,可以视为成功。已经在报刊上发表作品多篇,选择自己满意的作品结集成书,出版第一本著作,也是写作生涯的成功。至于发表了作品以后,立即获奖,顿时在文艺界走红了起来,书摊上摆满了印有作者大名的书,大概更可以被  相似文献   

3.
今年的夏天,酷热难熬.都立秋了,热浪仍未见退.这时候继兴同志的《黄叶集》付梓,我有幸先读了它的清样,深深地为它的魅力所吸引.说真话,继兴同志过去发表在报刊上的一些短篇,我读过的不算太少.这次结集,有些作品对于我已经是“似曾相识燕归来”了.但是读起来,仍然感到兴味悠长,以致忘记了炎热,似乎“两腋习习”,面前吹过丝丝缕缕的“快哉风”来.  相似文献   

4.
看过《小团圆》,我第一件事就是去重看“张爱玲年表”。1948直至1954,一片空白,她没有发表任何一篇作品;下一个空白,是1955到1958;然后三年两载,偶尔一篇半篇……我一直以为这是“我将自此萎谢了”——为失爱而放弃写作。直到《小团圆》的问世,我明白了:战后,没人肯发表她的作品了。  相似文献   

5.
去年3月间,我看到1988年全国十佳新闻摄影记者的作品后,写了两篇评论,短的一篇题为《反映时代风貌与展览脓疮——全国新闻摄影十佳作品之我见》,发表于山东齐鲁晚报;长的一篇题为《商榷与反思——漫评1988年全国十佳新闻摄影记者(作品)评选》,有幸在《中国记者》第7期刊载。《中国记者》同时发表了齐鲁晚报曾刊登的秋田草写的《与以往不同的新闻观——向孙吴先生进言》,即反驳我那篇短文,并加编者按语,希望开展讨论,“以促进新闻摄影改革的深化”。讨论正在进行,现在我想借此机会,先对秋君的“进言”作一答复。“进言”首先否定我对“十佳”“多数作品不佳,基  相似文献   

6.
我从1984年开始从事新闻工作,先后发表新闻作品2800多件,其中摄影稿件近千件,有数十件作品获奖,曾多次被大众日报、中国人口报、菏泽日报及山东人民广播电台等10多家新闻单位评为模范通讯员,从一个农民“记者”,成为乡镇在编人员,吃上了国家“俸禄”,并当选成武县第八届政协委员.之所以能够成功走上新闻路,写出好的稿件,我觉得就是巧妙运用八字方针.  相似文献   

7.
仅用三年多时间,只读过初中的我就在军内外报刊发表了400多篇新闻作品,还当上了多家报社的特约记者。很多战友让我透透“谜底”,我对他们说:“是连长将俺‘骗’上了成功路。”  相似文献   

8.
我搞新闻写作是从1985年下半年开始的,到眼下已有两年半的时光了。在这不长的时间里,我先后在中央、省、市、县新闻单位发表了一些作品。1985年我采写的《两亲家》荣获省好新闻二等奖,《晚娘心》获1987年扬州日报社“美在家庭”征文三等奖。《人民日报》海外版最近又发表了我采写的一篇特写。有位朋友半真半假地对我说:“你能发表那么多的  相似文献   

9.
我的第一篇新闻作品是发表在《杭钢报》上的。记得那时还是“文革”前,写一位我们班组里老工人的先进事迹,编辑部帮我改了又改,润色又润色,发表后在职工中反响很大。“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人能上报纸,真不简单。”1981年《杭钢报》复刊后,又使我们工作在基层的通讯员有了用武之处,我们的各类新闻作品有了发表的阵地,我们写稿水平有了提高。编辑部的同志,对我的每篇来稿都认真阅读,精心修改,悉心辅导,记得复刊的第一篇通讯,请老报人精心来厂辅导我们,认为题材是好的,但写得还有不足之处,要我再度采访重新修改,  相似文献   

10.
父子两地书     
三年前,在武警陕两总队渭南地区支队却流传着“父与子两地书互帮互勉亲情更深”的佳话。“大军,你写的稿件为父看过后很高兴。今寄小稿一篇,也许能给你一点启发。”大军,就是我,当时在武警渭南地区支队澄城县中队服役。每当我手捧父亲发表的作品时,握笔勤耕的欲望就更加强烈。我的父亲罗书廷是一名中学教师。2○多年的教学生涯使他打下丁坚实的文学基础,工作之余,常在报刊上发表作品。在父亲的熏陶下,入伍一年多的我也爱上了新闻写作。起步仅一年多时间,就在《人民武警报》、《陕西日报》等报刊上稿3○篇。每见报一篇稿,我就要剪贴下来寄给父亲。父亲也把自己发表了的作品寄给我借  相似文献   

11.
我早就走出了《白鹿原》——陈忠实访谈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晋瑜:陈老师您好,我们先来梳理一下您的写作经历吧. 陈忠实:我的写作经历可以分为两部分,没有发表作品以前和发表作品以后.1957年我初二的时候开始在作文本上写了几篇小说,纯粹是爱好,当然也有客观上的诱导.那时也搞教改,把语文课本分为文学和汉语两部分.汉语讲语法,文学课包括古今中外的名篇选段.我对现当代文学的作品中农村题材的作品很感兴趣,读赵树理的作品尤其感到亲切.现在回想起来那些作品把我有限的农村生活的经历都印证了.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采写的一些新闻作品中,其中发表在“陕西日报”、“陕西农民报”上的几篇稿件,被同行鼓励说是下了一些功夫抓出来的“珍品”,这是对我的一种鞭策。 如何才能写有一定深度的报道呢?我从长期的实践中体会到,首先是从宏观上确定主题。  相似文献   

13.
屈指算来,我搞宣传报道工作也有十个年头了,发表的稿件有厚厚的几大摞。作品不仅多次在《经济日报》、《农民日报》、《河南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而且还30多次获奖。我写稿的体会是:把自己当“读者”。写稿是让读者看的,不是作者去卖弄才华,因而把自己当“读者”,作品的好坏优劣一目了然。如果自己都觉得味同嚼蜡,往报刊投稿自然是“摸着石头过河”。我在写稿时,十分注意喜闻乐见,雅俗共赏,时常将自己放到读者的位置,读者喜欢“吃”什么就“端什么”;在撰稿时,不贪大求全,需要三言两语的,决不穿靴戴帽;有必要“洋洋洒洒”…  相似文献   

14.
《青年记者》2020,(7):62-62
由于盘点主持人能力、精力所限,不能尽览国内媒体的优秀新闻作品,欢迎媒体同仁推荐本媒体或在其他媒体看到的优秀新闻作品,体裁、发表媒体不限。请写明所推荐作品的作者、发表媒体和发表时间,并注明推荐理由,最好有作品原发的数字报刊网址或音视频网址。请发邮件至:qnjzbj@qq.com,并在邮件主题上注明“推荐优秀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15.
《青年记者》2015,(10):33
由于盘点主持人能力、精力所限,不能尽览国内媒体的优秀新闻作品,欢迎媒体同仁推荐本媒体或在其他媒体看到的优秀新闻作品,体裁、发表媒体不限。请写明所推荐作品的作者、发表媒体和发表时间,并注明推荐理由,最好有作品原发的数字报刊网址或音视频网址。请发邮件至:qnjzbj@qq.com,并在邮件主题上注明“推荐优秀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16.
冀勤 《中国编辑》2007,(1):85-86
编辑是什么?常听到的说法,是“摆渡人”,是“人梯”,是“为他人做嫁衣”的,是“催生婆”,是作者走向读者的“桥梁”,这都是美喻。过去我也听到过带点黑色幽默不好听的说法,比如:编辑像讨小钱的乞丐(指到处拉稿子);编辑是爷爷,作者是孙子(指作品发表前);编辑是孙子,作者是爷爷(指作品发表后)。这些说法都带片面性。我以为编辑是燃烧自己照亮他人、富有牺牲精神的群体性无名英雄。  相似文献   

17.
在县里从事新闻工作,如何让自己的作品在全国性的报纸上占有一席之地,这是所有县级同行时常为之殚思竭虑的事情。去年,我经过刻苦努力,先后在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台、经济参考报、中国日报等10多家新闻单位和报纸上发表了作品。新华社的一位同志给我来信称我在新闻业务上大有提高,一时间引起了许多县级同行的羡慕。现在重新翻看一下过去的作品,回顾一下这些作品的构思、采访、写作过程,我的体会是:功夫要下在“选”字上。读者看报纸,不仅要了解“什么事”,也要了解“为什么”。为此,这就需要我们新闻工作者从深层次去思考问题,深入挖掘事物的本质,以满足读者这一需要。新华社主办的《内参选编》1989年第45期刊登了我写的《一个农村蹲点干部的日记》。这篇稿件  相似文献   

18.
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我摸索出一套“对比法”,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所谓“对比法”,即在自学写作时,运用自己与自己对比;底稿与见报稿对比;与他人的优秀作品对比之法.正应了俗语,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经过对比,能较快和深刻地加深印象,找出自己稿件的瘕疵,易于悟“道”,使我的写作水平提高较快:近几年先后在全国五十八家报刊台发表文学和新闻作品数百件,并分别获得全国、省、地级特等奖和二等奖;多次被中国经营报、湖北电台、黄冈日报评为“优秀通讯员”.  相似文献   

19.
作为报社新闻版的编辑,我每天都在等待着那种看一眼就被抓住的新闻照片。如果在摄影部送来的稿件中能找到一幅这样的作品,我便觉得对整个版面的筹划有了一半的信心;如果一天里能有两三幅比较令人满意的作品,我就真有点喜出望外了。 在我的案头上积压的照片有几十幅之多,都是失败之作。“矮子里拔将军”,已发表的一些照片也仍然是见了报的“矮子”。面对这些以反映企业活动、职工生活为主要题材的经济新闻照片,我想到了这  相似文献   

20.
说起我第一篇新闻作品的发表,还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1993年1月,我在新兵连当班长,有一天我查铺哨,已是夜里两点多钟了,可连长屋里的灯还亮着,平时不爱熬夜的连长,今天这么晚了怎还不休息。我敲门进了连长的屋,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