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5 毫秒
1.
比较3种不同培养星形胶质细胞的方法,以获得高纯度星形胶质细胞,为体外研究其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取新生SD大鼠的皮层区,应用原代培养法、差速贴壁培养法和震荡法,通过形态学观察、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荧光染色法和台盼蓝染色法,对比分析3种不同培养方法所获得星形胶质细胞的纯度和活性.差速贴壁组星形胶质细胞纯度(98.4%)明显高于原代培养组和震荡组.经台盼蓝染色发现,各组细胞活细胞率均大于95%,表明3种培养方法对于细胞活性没有显著影响.差速贴壁培养法培养星形胶质细胞的方法具有简便可行,纯度高的优点,可作为星形胶质细胞体外培养的良好模型.  相似文献   

2.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结构和功能联系,谷氨酸是神经元与胶质细胞相互作用的重要信息物质。星形胶质细胞可以通过P2X7型嘌呤能受体,连接蛋白“半通道”和Ca2 依赖性胞吐等三种方式释放谷氨酸。P2X7型受体是离子型受体,被ATP激活,是生理条件下调节谷氨酸释放的一种重要方式;连接蛋白“半通道”是在病理情况下,尤其是细胞外二价阳离子降低时开放,调节谷氨酸释放;Ca2 依赖性胞吐与神经末梢释放递质的方式相似,胞内Ca2 升高时,囊泡和星形胶质细胞膜融合释放谷氨酸,是生理状态下释放谷氨酸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3.
参考国内外有关星形胶质细胞对脑损伤时神经元影响作用的主要途径的研究进展,从星形胶质细胞对谷氨酸的摄取与释放、星形胶质细胞对氧自由基的清除及细胞外K 、H 的缓冲及星形胶质细胞的代偿增值作用等几个方面,综述急性脑损伤时星形胶质细胞对神经元存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纯化和鉴定体外培养的大鼠大脑皮层星形胶质细胞.方法:取1~3天新生大鼠大脑皮层细胞进行体外培养,通过差速贴壁和传代去除成纤维细胞和神经元等,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星形胶质细胞特异性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鉴定星形胶质细胞.结果:培养的细胞具有典型的星形胶质细胞形态且生长旺盛,第3代95%以上为星形胶质细胞,特异性抗原GFAP表达阳性.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可靠,是一种有效的新生大鼠大脑皮层星形胶质细胞体外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5.
小胶质细胞是参与调节神经性疼痛(NPP)和吗啡耐受性的重要细胞。在确定它们的生理结构后,已经阐明了有关其可塑性和极性的信息,但关于这种类型的细胞在NPP和吗啡耐受性中的作用,仍有许多知识要学习。小胶质细胞通过控制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和对疾病的内源性免疫反应,介导健康和疾病的多种功能。小胶质细胞活化可导致阿片样物质系统活性改变,而NPP的特征在于对吗啡的抗性。在这里,我们研究小胶质细胞的调节机制,并综述了小胶质细胞抑制剂抑制NPP和吗啡耐受性的潜力。靶向的神经胶质活化是治疗NPP和预防吗啡耐受的临床有前途的方法。最后,我们为小胶质细胞抑制剂的未来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神经干细胞是指具有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的能力,能进行自我更新并分化形成新的脑组织细胞的细胞.作为干细胞中最特殊的一种,神经干细胞的研究工作已成为近年来脑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也必将成为21世纪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研究P2X受体在大鼠神经胶质瘤和嗜铬细胞瘤及原代培养皮层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上的表达差异。方法:取新生1-2 d SD大鼠大脑皮层,分离纯化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比较P2X受体在大鼠胶质瘤C6细胞、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皮层神经元上的表达差异。结果:C6细胞P2X2、P2X3和P2X5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星形胶质细胞,P2X4、P2X6和P2X7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星形胶质细胞,PC-12细胞P2X1、P2X2、P2X3和P2X6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皮层神经元,P2X5和P2X7表达水平则显著低于皮层神经元。此外,还发现P2X2、P2X5和P2X6在C6和PC-12细胞上的表达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大鼠胶质瘤和嗜铬细胞瘤细胞表达多种P2X受体,且与原代培养细胞存在表达差异,提示核苷酸介导的信号传递系统可能作为潜在的肿瘤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8.
《生物学教学》2009,34(1):72-72
据东方网2008年7月2日援引新华网华盛顿2008年7月1日电,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瞻姆斯·舒默尔斯和中国留美学者俞洪波等近日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宣布发现视皮层中一种称为星形胶质细胞的神经细胞具有方位选择。方位选择性是指该种细胞只能在特定方位(比如90度)视觉刺激出现时才会作出反应,以前科学家认为只有神经元才具备这种功能。中美科学家的研究还揭示,这种胶质细胞的方向选择性功能高于相邻的神经元。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帕瑞昔布对过氧化氢诱导的大鼠原代星形胶质细胞氧化应激状态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创新点:首次在大鼠原代星形胶质细胞中证实帕瑞昔布对过氧化氢诱导的氧化应激具有保护作用,且此作用可能与Bax、Bcl-2和BDNF的失调有关。方法:设立如下四组对照:(1)阴性对照组;(2)100μmol/L H_2O_2处理组(处理时间为24 h);(3)80μmol/L帕瑞昔布处理组;(4)160μmol/L帕瑞昔布处理组(第三和第四组先用帕瑞昔布处理24 h,再用100μmol/L H_2O_2处理24 h)。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星形胶质细胞的形态,用MTT法检测星形胶质细胞的存活率,用荧光探针二氯荧光黄双乙酸盐(DCDHF-DA)检测星形胶质细胞内氧自由基的含量,并用碘化丙啶(PI)染色检测细胞的凋亡状态。最后用反转录酶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检测Bax、Bcl-2和BDNF三种蛋白在4组中的表达水平。结论:H_2O_2处理可以导致星形胶质细胞的形态发生改变(图1)和存活率降低(图2),提高星形胶质细胞内的氧自由基水平(图3),同时诱导细胞凋亡(图4)。然而,所有这些变化都可以被帕瑞昔布逆转。此外,我们发现,Bax、Bcl-2和BDNF的表达水平在H_2O_2处理时失调,而在帕瑞昔布预处理时恢复正常。综上所述,帕瑞昔布对H_2O_2诱导的氧化应激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据2011年12月15日《科技日报》援引新华社上海12月14日电,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的干细胞专家张素春教授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经长达5年多的合作研究,近期在一项干细胞研究中,首次成功地利用人类多能干细胞,分化生成了星形胶质细胞。  相似文献   

11.
《经传释词》十卷,清王引之撰,此书代表着传统训诂学研究虚词的最高水平。该书成书后,在当时就备受推崇,论者以为,是书在有清经学中乃独绝千古之作①。笔者通过对《经传释词》"以"字条的梳理,试图从中窥见王氏治学的门径,并检讨其不足。此外本文的另一个重点在于说明虚词及其义项的来源,在此基础上对其意义进行系统整理。  相似文献   

12.
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H2S)是继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和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CO)之后的第三种气体信号分子,其在体内由特殊的酶倦化产生,有其特殊的代谢过程.其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生理状态下参与海马长时程增强、神经胶质细胞作用的发挥,通过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而影响神经内分泌过程,参与神经元氧化应激反应和脑血管功能的调节;H2S还参与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热性惊厥、唐氏综合症、脑缺血、脑缺血再灌注等的病理生理过程.该文就H2S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研究概况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TG)和菲尔默的格语法(CG)是当代语言学界有重大影响的语言学流派.本文试图从语言的性质,语言学家的任务,研究方法和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这四个方面对这两大流派进行对比研究,加深人们对两大理论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红豆》与《人到中年》两部作品中主人公不同的去留,同是对革命时期知识分子内心的一种考量,体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内核。无论他们做出哪一种选择,都是其内心深处最真实的表达,我们要为他们的敢于选择去鼓掌。两部作品同将留下的人们作为作品的主要主人公来描写,说明留下人的选择代表作者的态度。她们在作出艰难选择时的那种坚定也是我们所赞赏的,是充满正能量的。  相似文献   

15.
目前高校教师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令人担忧,造成这种状况的直接原因在于高校教师承受着各种过大的压力。国内外有关压力与压力管理的研究已取得很多成果,很多知名企业在帮助员工减轻压力方面也有不少措施办法与经验。高校教师的压力类型与表现有其特殊性,目前的高校压力管理措施还存在问题与认识误区;高校实施压力管理,可借鉴企业的有效方法,维持合理适度的良性压力,倡导并帮助教师健康快乐工作。  相似文献   

16.
以单链随机寡核苷酸序列为文库,通过指数富集配体系统进化技术(systematic evolution of ligands by exponential enrichment,SELEX)能够获得与靶标特异性结合的核酸适体,这是一类新型的分子识别探针,其与靶标的亲和力可以同抗原抗体相媲美,甚至优于抗原抗体的结合。核酸适体广泛应用在生化分析、疾病诊断、药物研发等领域。该文将介绍核酸适体的筛选和特点以及核酸适体在生物分子检测、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最后介绍核酸适体在神经系统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探讨氧化锆陶瓷泡沫细胞培养体系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生产方面的潜在用途。创新要点:运用氧化锆陶瓷泡沫构建神经胶质细胞3D培养体系并测定该体系,该体系GDNF的产量明显优于传统的细胞培养体系。研究方法:将原代神经胶质细胞种植于氧化锆陶瓷泡沫3D培养体系中,采用四唑盐(MTT)比色法对其生物相容性进行观察;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该体系神经胶质细胞形态;检测DNA含量以评估细胞增殖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该体系GDNF的产量;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及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对胶质细胞中产生GDNF的信号通路激活情况进行观察。重要结论:氧化锆陶瓷泡沫生物相容性好,由其构建的3D培养体系的GDNF产量明显优于传统2D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8.
In 1846 Rudolf Virchow recognized for the first time that the vertebrate brain had a large population of cells other than the neurons, collectively called the neuroglia. Much later, various types of glial cells were identified and described (see Part 1) While pathologists studied glia extensively in normal and injured or diseased brains, most textbooks mentioned glia only cursorily. In the last decade, however, new techniques of identification of specific glial cells have given an impetus to the study of their role i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 In this series, we aim to update students about these important other cells of the nervous system. The present article highlights some aspects of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astrocytes, the major macroglia in the CNS. Other glial cell types will be discussed in subsequent articles.  相似文献   

19.
基于网络行为趋同性及ON/OFF模型,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数据网络流量模型C-ON/OFF.通过理论分析及仿真实验,研究了C-ON/OFF模型中两个具有物理意义的参数(N和n)与生成流量归一化自协方差之间的关系.相比于其他模型,C-ON/OFF模型具有结构简单、计算复杂度低、物理意义明确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Neuroscientists have believed for a long time that glial cells are supportive elements of the nervous system and have little role in neuronal function. Despite outnumbering neurons tenfold i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 and contributing to more than half the brain volume, not much attention was paid to these cells. Recently, glial cells have been found to be far more active participants in CNS function. A set of glial cells, the oligodendrocytes, has attracted attention as their precursors have been found to be extremely plastic. Though these precursor cells are initially committed to form oligodendrocytes alone, they can also be induced to form astrocytes and neurons. Such examples of transdetermination are opening up new lines of research with immense clinical implications. In this part of the series we review some aspects of oligodendrocyt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