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尊个性而张精神”──重提鲁迅先生的“立人”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初,鲁迅先生提出的“立人”思想是一个具有终极价值的文化命题。本文通过对“立人”主张的深入认识,进一步探讨了在新的历史时期,提高个体的人的素质对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德育回归生活,是回归孩子的本真。鲁迅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鲁外”)以鲁迅先生的“立人”思想为依据,提出了“适性教育”理念下的“三自”德育原则——自主管理、自我展示、自我评价,让每一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  相似文献   

3.
反对封建教育,主张“立人”以“兴国”;反对迷信权威,主张独立思索;反对闭门读书,主张“留心世事”;反对一味灌输;主张革新教法,是鲁迅先生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就“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之方”的诠释,杨普罗先生以“立如立人、达如达人”的观点指出了杨伯峻先生诠释中存在的问题。杨普罗先生对“仁之方”的解释是独特的,然而他的解释并不符合孔子“为仁由己”的仁学基本精神;杨伯峻先生的解释在表述上虽然易于让人产生误解,但却为理解孔子仁学奠定了基础。实际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指自己要想立、要想达,同时也使别人能够立、能够达。“仁之方”为人的“立”与“达”确定了一个基本原则,即己与人的“共立”“共达”。  相似文献   

5.
立足鲁迅先生提出的“立人”教育思想,提出《变色龙》的教学可通过“教育戏剧”“智慧思辨”“对比看客”等活动,立人于与文本的生动联结之中,立人于语文开启的喜悲现实之中,立人于人格的自由发展之中,展现语文之风骨,激励个体成人之美。  相似文献   

6.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内在动力和永恒主题,因此教育应该以“立人”为中心,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也是立国之本,蔡元培先生、鲁迅先生都提出过这种主张。钱理群先生则从语文教育入手,强调立人教育理念。但是多年来,我国教育的着力点始终停留在追求升学率上,必须予以匡正。  相似文献   

7.
百年中国报刊科学话语的言说主线都是围绕着“立人”与“立国”两个轴心展开的。从1895年甲午战败至五四运动以“立国”必先“立人”为言说基点;五四退潮之后至新中国成立则转以“立人”必先“立国”作为言说基点;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结束,在头7年进入“立人”与“立国”并举的言说状态;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立人”与“立国”并举重新成为报刊科学话语的基本言说主线。这条言说主线,展示了百年中国报刊科学话语诉说、铺陈历史和被历史诉说、铺陈这样一个属于20世纪中国报刊本质属性的特征,在灵魂、精神的内核展示了中国报刊的现代底蕴及与民族历史文化的血脉渊源。  相似文献   

8.
从古至今,“立人”思想源远流长,“立人”一直是教育的主要内容。孔子讲“人者,仁也。”老子说:“人无信不立”,朱熹提出“学者大要立志”;宋代大理学家程颐也讲“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近代伟大的思想家鲁迅指出:“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而在兰炼一校,我们赋予了“立人”新的内涵,“立人”文化亦产生了一种强大的感召力,以一种力量赢得了全校老师的追随,一起追随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立人先立师”,学校要发展,就是要有好老师。  相似文献   

9.
<正>作为以鲁迅先生的名字命名的一所学校,鲁迅小学一直将实践和弘扬鲁迅的教育文化作为学校特色,确立了“立人为本全人发展”的课程发展理念,构建了顺应学生天性、丰富可供选择的“百草园”校本课程体系,用独特的课程滋润学生的生命成长。  相似文献   

10.
德育回归生活,是回归孩子的本真。鲁迅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鲁外”)以鲁迅先生的“立人”思想为依据,提出了“适性教育”理念下的“三自”德育原则--自主管理、自我展示、自我评价,让每一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在“三自”原则下,鲁外逐渐形成了三大品牌德育载体:强调自主管理的班级文化建设活动、提倡自我展示的“鲁外星势力”展示活动和注重自我评价的“每周之星”评比活动。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一生致力于对人性的剖析,特别是对中国人“为人”能力的剖析。在鲁迅的《祝福》中,人的生存状态各异,但都处于非人状态:祥林嫂生不如死,鲁四爷生而非人,“我”生而“无心”,其他众人生而茫然。从这几个形象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这样的“立人”观:中国人“非人”,所以需要“利刃”,只有“立人”,中华民族才有希望。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在他的《文化偏至论》(以下简称《文》)如是总结到:“角逐列国事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这里把立人看成立国、强国的前提了。他又说,要立人“必尊个性而张精神”,而其它几篇文章中也多次申述既要张扬个性.崇尚理性精神,还得鼓吹破坏精神,摧毁那压抑人性.摧残人性的封建堡垒,使人更加独立与高尚。五四时期.鲁迅的立人观在早期的基础上有了新的进展.体现了上下求索之战士的可贵品格。  相似文献   

13.
洪宗礼先生的语文教育“链”思想既重视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和习惯的训练和培养,也非常重视“情感与价值观”的渗透和培育,充满“教文立人”和“学文立人”智慧的宝藏。对学生而言,就是在“深读”“提炼”“思辨”“痛苦”“迁移”的历练中自然、渐进地培育和提升人文素养。语文教师要正视现实,勇于担当,用好教材,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4.
扼要论析“立人”是鲁迅思想世界的基石;认为“立人”思想的产生有着复杂的话语背景;指出“立人思想”是鲁迅文化世界的独特产物,它同时体现了鲁迅的现代人本哲学意识。  相似文献   

15.
立人教育论     
教育的使命是给人以希望,给国家以希望,给人类以希望。这个“希望”不是使人成为会驱迫他人的人上人,不是驯服工具,不是市场商品,不是利 禄阶梯。一言以蔽之,不能将教育功利化,将人性物化,将人格驯化。于是,就要“立人”,教育之本在于立人! “立人”即将人立直、立正、立强。教育凭借“立人”,彻底从工具形态、商品形态、利禄形态下解脱出来,担负起绵延永恒的神圣使命。概言之,“立 已立人,强已益人,争雄济世”是“教育之本在于立人”的精义。  相似文献   

16.
“立人”是鲁迅在本世纪初提出的关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终极思路。在世纪末的时空视点上 ,回顾思索鲁迅“立人”思路在中国近代诸救亡方案中的超越性、“立人”与“立国”的内在逻辑、“立人”作为中国现代化终极方案的文化人类学价值、“立人”与国民性批判的内在关系等问题 ,对于仍在苦苦谋求现代生存的当代国人 ,应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和意义 !  相似文献   

17.
“立人”与“立国”是鲁迅思想内核的双璧.鲁迅早期在以“立人”思想为核心的时候,强调的是人的个体的精神自由,但并不排斥集体主义的“立国”,是通过“立人”而“立国”;经鲁迅自己不断地质疑,加上血淋淋的事实和如火如荼的群众革命运动的启示,又由于鲁迅对马列主义新思想的摄入,鲁迅就逐渐转到“立国”上来了.此时他突出的是集体精神、阶级斗争和武装革命,但对“革命”和“民众”又始终保持着一份清醒,关注“人”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重在探讨鲁迅前期“立人”思想的形成的因素和“立人”思想的表现形态,以及文学观与医学观在改造国民性过程中的辩证统一;提出了鲁迅前期有“诚”与“爱”的社会构架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与当时一些政治家、实业家为了救国而置个人觉醒于不顾,或是革命者以牺牲个人生命为代价的急功近利不同,作为思想家的鲁迅从一开始就抓住了“神思”这个关键,将个人精神的觉醒作为启蒙的终极目标.“立人”是他早期为中国寻求到的建立现代“人国”的唯一途径;文艺则是其“立人”思想的践行之途.从“立人”至“立心”转化的文艺观,其中有西方思潮的影响在,但总体上是他建立在真切感受本民族生存现状、深刻省思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所得出的思想结晶.  相似文献   

20.
鲁迅是“五四”时期为复兴祖国文学而被时代呼唤出来的第一代作家的卓越代表。鲁迅认为,文学的首要功用是改造国民性。基于这个文艺观,鲁迅先生便以“为人生”的文学主张来关照人生了。而孩子是祖国的希望,“立人”的关键就是在于孩子健康正常的成长。因而,在鲁迅的“为人生”的人生关照中都能或隐或现的看到性格各异、身份各异的孩子的身影,使得读者不难品味出鲁迅先生的一番良苦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