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诩为“乡下人”的沈从文与具有士大夫气质的汪曾祺在为人处世和文学研究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他们的作品。让人感到一股被压抑的悲剧意识,其中都无不体现他们对普罗大众生存状态的关注与关爱。  相似文献   

2.
儿童的文学阅读是一个完整的感情体验和文学再创的过程,指导儿童的文学阅读,起着为其点亮通向文学之路明灯的作用。作品的内容不同,阅读指导的着眼点也各不相同,因而遵循一定的要求对小学生进行文学阅读的具体指导,帮助他们把握各类儿童文学作品的特点,使他在快乐的阅读中获得激励、感染和美的启示,是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感悟、把握、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3.
文学阅读是对于作品的一种再创造.它依赖于作品的规定情境。文学阅读的再创造又是在历史视点框架的支配下进行,它还要在历史视点的规定情境中才可以进行有效的再创造,表现出作者、读者、作品同历史视点之间相互促进的辨证关系。  相似文献   

4.
印度古典梵语诗学具有对西方文学进行现代阐释的价值。如果以梵语诗学中的味论和合适论为工具,对吉卜林、福斯特等英国作家的文学文本进行分析,就会发现吉卜林、福斯特等英国作家的作品具有阅读的张力,与他们作品中情味丰富有关。他们的作品成功与否还与他们在创作中是否遵循味合适原理有关。  相似文献   

5.
在英语专业的英国文学教学中,荐在着两种主张。一种主张是教学应以对文本的分析和欣赏为主,提倡侧重具体的作品选读;另一种看法是,学生应当首先了解文学史的发展历程,零散的作品阅读不能使他们从宏观上把握文学的脉络,也不利于他们更为透彻地理解和欣赏每一部具体的作品。这两种主张都有失偏颇。单讲文学史或者单讲文学作品,都是片面的。文学教学应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既把握了大的背景知识,又能切实体会到作品的内在韵味和语言魅力。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作为大众文化的主要接受群体,他们对大众文化的接受既体现出知识阶层固有的文化选择性,同时又暴露出年青群体对文化接受的盲目跟风和集体无意识。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文学阅读取向也就体现出大众文化的显著特征,体现出一种夸示性阅读的特性。文学指导老师必须根据这一新的取向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指导。  相似文献   

7.
杨亚兰 《宁夏教育》2006,(12):72-72
1.文章思路教学与作品文学教育的关系。思路教学,应该说是阅读教学的一种形式。它对于学生理清思路、把握结构、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如果说思路教学是一种形式,那么文学教育就是一种内容。思路教学应该为作品的文学教育服务。文学教育,就是通过阅读和鉴赏,欣赏和评价作品的艺术形象、文学性语言,从而加深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在进行思路教学的同时,重视作品的文学教育,用艺术的形象来认识社会,用文学的语言来感染读者。  相似文献   

8.
美国华裔文学作家中存在着一个五邑籍华裔作家群落。他们在作品中记载了先辈们关于五邑侨乡的历史故事、民俗习惯、趣闻轶事、移民经历、在他乡的生存境遇等,体现出诸多五邑元素,可以说五邑历史文化与他们的作品彼此呈现出一种见证与互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任何一部艺术作品,绝非是一个独立自足的完整体系。相反它是与读者和读者的阅读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换言之,文学本文是一个多质面的未完成的图式结构,只有通过阅读,以读者的感觉和知觉经验将本文的空白处填补出来,才能达到文学作品的实现。读者的人生体验也融于作品之中,因此,一部作品或一个人物形象的艺术生命力及其潜在内涵的无限丰富性,只是在无数读者的渐次阅读中才被显现和开创的。本文便是从文章作者个人阅读中,对已被评论界谈得很多的,且有深刻认识的莎士比亚笔下的福斯塔夫与鲁迅笔下的阿 Q,作为流浪汉的生存价值、生存方式进行新的文学观照。  相似文献   

10.
<正>那些文学著名作品都是一些在语言用词角度有着鲜明亮点的重要阅读作品,它们在成为著作之前都经过了读者的一次次严格的筛选。阅读著名作品对于学生思想修为和审美观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帮助,阅读这些优秀作品可以使他们逐渐养成好的个性与人格,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然而现实中,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课外阅读的意识也不强烈,而且学生家长对于课外名著的阅读也没有加以重视,除此之外,学生身边所能够接触的一些报纸和杂志等阅读材料也比较少。如何通过阅读课外著名书  相似文献   

11.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与接受美学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接受美学“是当代西方文学研究中的一种新兴的方法论.20世纪60年代德国康茨坦斯学派的五位美学家提出“接受理论“的美学基本原理,代表人物是尧斯和伊寒尔,其核心理论:文学作品是为读者阅读而创作的.作品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不能由作品自身实现.他们视“作者--作品“为创作过程;视“作品--读者“为接受过程,这两个过程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文学过程.没有读者这个接受主体,创作就失去了目的,也就不会有文学,它把读者当作文学价值实现的一个重要环节,文学作品在接受过程中随着读者的不同不断地变化与生成,从而构成了动态的文学效果史.读者和作品的关系是辩证的;读者阅读作品是驾驭者,阅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过程,同时读者实现作品过程,又受作品潜在功能影响,是读者变革自身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1987年以来出现的“新写实流派小说”现象是我国当代文学在历经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现代派文学、开拓(改革)文学及至寻根文学之后,转入对个人主观认定的一种生存状态迫不及待的关注,体现出一种现世的温存。从对当代文学现实主义道路的探索作一个纵向的短期考察中,将其定性为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生活中大量生命个体生存状态顾影自“怜”,并对其总结出两大本质特点。  相似文献   

13.
张恨水的创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独具意义,他的作品不只由文字构成,还有其刊行方式、读者期待以及资本运作,这些因素勾连在一起,构成了张恨水的作品。张恨水的作品代表的是一种新的文学活动方式、一种独特的文学表达、一种新的文学生产方式、一种新的文学阅读方式,乃至一种新的娱乐方式、一种新的生活形式。  相似文献   

14.
作为文学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形态,作家在文学作品中创造的艺术形象,在作品中至关重要。近年来在文学作品阅读试题中对主要形象的考查备受命题者青睐。见下表:  相似文献   

15.
莫里斯·布朗肖在《文学空间》中重审了"将文本还原为现实"的阅读模式,并对既有的阅读理论进行了更新。他将阅读视为一种无法被定义的体验和敞开、一种从可释读的文本层指向作品深处的"不在场之在场"的运动。之于读者,阅读是"开始"而非"重复";之于作品,阅读是与创作同样强大的建构力量。通过阅读理论的再阐释,布朗肖解构了传统阅读模式中"读者"对"作品"的控制与超越,对主体与他者的关系进行了现代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16.
“抛锚”式教学法是高校教师在英美文学课堂教学里经常使用的讲授手段,它是建构主义里提出诸多教学模式中的一种。英美文学专业教师通过抛锚式教学法可以使英语专业学生更好的阅读与理解文学作品内容,同时还有利于他们对该作品的主旨、主题及创作手段、写作特点等有更深地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7.
在外国文学的教学中,经典阅读是一种精神行动与思想操作的实践。它体现在文本细读与文本阐释结合、文学理论资源的运用、借用文学批评固定的范畴和术语转换成文本分析的技巧等方面,并以此发现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文学”教学的目的亦在于此。  相似文献   

18.
明清江南闺秀文学与当代网络女性创作具有明显的群体性特质。这不仅体现在女性从事写作的数量上,更表现为对于专属女性的创作、阅读,与交流空间的构建上。两个创作群体在作品的内容与风格上体现出对情与美的偏好。从创作主体的角度看,这反映了明清江南闺秀与当代都市知识女性共同的创作心境:以写作来超越日常生活的限制达到诗意的生存。  相似文献   

19.
王其华 《湖南教育》2006,(12):12-14
所谓“期待视野”是读者在阅读一部作品前由阅读经验、生活经历、认识水平、阅读兴趣等所形成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这些因素化合成一种机制,一种期待,一种希冀,一种欲望,一种对文本内涵的探究方向与判断尺度,也是一种语感的图示。它直接关系到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和“期待视野”相对应,文本里蕴含着很多等待开掘的“召唤结构”。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文本往往以“意义的不确定性”和“空白”构成了多层面、  相似文献   

20.
幼儿早期阅读是指学前儿童以图画读物为主,以看、听、说有机结合来理解读物的一种活动过程,它可以帮助幼儿从简单的口语转换为标准化的书面语言。通过开展早期阅读活动,借助其中多元艺术的表达,能够实现文学与艺术的兼容,从而内化和提升幼儿的阅读经验和体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明确指出:"幼儿对阅读作品具有初步的审美体验,他们能够将作品中描写和抒情类的语言等与丰富的画面、美妙的情景联系在一起,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