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中国化的必然结果。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阐述了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勾画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唯物辩证法揭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系统内各要素的辩证关系。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历程。胡锦涛同志从六个方面归纳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对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作出了新诠释。  相似文献   

2.
和谐社会是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包含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而经济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和谐社会微观经济学框架的构建为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提高了和谐社会的可行性、现实性和科学性,为和谐社会政治和文化要素的构建提供了物质平台,从而有效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从法制的视角,阐述了法制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揭示了法制和谐社会的内在关系,指出和谐社会是法治建设的目标,而法治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与保障,重点对如何通过法制建设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以期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和谐社会的要求催生了当代成人教育的发展,成人教育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和谐社会。该文探讨了成人教育与和谐社会的关系,按照和谐社会要求的教育价值观念对成人教育的功能进行了定位,期望成人教育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和谐社会义利观是和谐社会建设所孕育和呼唤的伦理价值观,它是和谐社会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旗帜鲜明地为和谐社会确立了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引领社会道德风尚的光辉旗帜。和谐社会义利观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指向,大力倡导、培养和谐社会义利观,必然会对和谐社会的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和谐社会观照下成人教育功能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的要求催生了当代成人教育的发展,成人教育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和谐社会。本文探讨了成人教育与和谐社会的关系,按照和谐社会要求的教育价值观念对成人教育的功能进行了重新定位,期望成人教育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以经济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为主题,详细论述了经济发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主题地位。论述了经济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经济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经济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阐明了马克思平等观的概念,阐释了平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从四个方面论述了马克思平等观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范围、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道路、为合理不平等的存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对和谐社会中人际和谐的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实现全社会人与人融洽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和谐社会的主体是人,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就无所谓社会的和谐。本文分析了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全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对和谐社会的认识,第二部分分析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的错误理解。  相似文献   

10.
陈模 《考试周刊》2009,(50):56-57
本文介绍了构建和谐社会问题提出的背景,反思了新世纪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定位,最后针对构建和谐社会当前的阶段性目标,立足于社会公正,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对策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生态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对我国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启示:生态文明是和谐社会之基;经济发展是和谐社会之本;政治民主是和谐社会之力;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之魂。  相似文献   

12.
和谐社会首先是民主社会,民主社会是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和谐社会是民主社会的高级阶段。二者的这一关系决定了构建和谐社会也需要分阶段进行,首先要建设一般意义上的民主社会,实现社会的基本和谐;再建设高级阶段的民主社会——和谐社会。正确认识和谐社会与民主社会的关系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能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3.
文章就如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建设和谐教育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强调了只有和谐教育才能培养出和谐的人才,有了和谐的人才才能有和谐的社会;和谐人才不仅是和谐社会的核心和基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力军。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单一、纯粹的状态,多元、差异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稳定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们努力的结果,而不是自生自发的。民主宪政是现代制度文明的标志之一,是宪政主义与民主理论的结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确保宪法至上的权威。司法公正是民主宪政的基本追求,同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保障。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追求目标。强调公平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宪政要求。共同富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5.
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现实条件,提供了建构和谐社会的社会基础和客观要求。中国历史上和谐社会的种种设想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与传统社会相对应的静态和谐。西方思想史上,真正把“和谐社会”作为社会理论概念提出来的是马克思。他强调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提倡社会和谐”。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和部分都存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它们的和谐结构是和谐社会的表征。构建和谐社会,首要的是要实现社会阶层之间的和谐,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关键的是必须进行社会体制和社会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16.
法治是和谐社会的必备要素,和谐社会的形成要有法治所保障的有序秩序;和谐社会依赖法治所保障的人权基础;和谐社会的形成离不开法治所维护的正义;和谐社会形成的目的必须靠法治给予保障。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对和谐社会的建构提供政治保障的同时,也获得了由和谐社会所提供的有利的发展环境。民主政治建设必须要围绕构建和谐社会这一中心任务。今后我们要不断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建设是中国古代传统和谐社会理念在现代的延伸和发展,和谐校园建设则是当代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校报是传播、培育和谐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主要职能是引领和谐校园的人际关系,创设和谐校园文化体系。高校校报以直观的方式反映了高校校园的和谐建设进程,延伸和发展了和谐社会理念,对和谐校园建设实践起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的提出拥有极其深厚的哲学基础,这要求我们从哲学的角度来对和谐社会进行深刻的理解,以便使我们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积极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章在对和谐社会进行剖析的基础上,阐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