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品格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美学的实质,是为了探寻使人们的生活与生存如何成为艺术似的审美创造,体现着中国人对于人的生存意义、存在价值与人生境界的思考和追寻。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性在于特别关注人生,重视生命,强调体验,从而独具风采,它既是人生美学,又是生命美学,又是体验美学。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它对于现代美学的重要理论意义与价值,并且也体现于对于当代审美与文化、社会与人生所具有的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观点 ,它强调虚与实、神与形、隐与秀的辩证统一。现代摄影艺术强调虚实相生 ,重视对纯净感情的追求 ,突出对人生、历史、自然等意境的表现。这些都蕴涵着深厚的中国传统美学及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3.
实践美学将人类的实践活动作为美的根源 ,强调实践对于美的唯一意义 ,这使它面临一个基本的难题 :如何解释人类对天然之美的喜好。这一难题是现实的———当今人类更为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谐和 ,更是历史的———相较于西方传统美学 ,中国传统美学更加强调人作为自然之一部分的方面。其实 ,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属自然的一面 ,并未被马克思所忽略。这一以人的自然性存在为基础的本然美学 ,对于消解美学研究中的西方中心论 ,创建 2 1世纪新的美学体系 ,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用“人生美学”来概括朱光潜的美学思想特征,有机整合了朱光潜将的美感心理研究、诗论研究、谈关与后期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等几个板块,是一个重要突破,也对认识中国美学的民族特色起到了深化作用。但要准确理解朱光潜的“人生美学”,还必须到中国传统的人生境界与人生美学思想中进行探源性研究,才能更加全面与深入。  相似文献   

5.
美学曾一度作为人知识分子的意识形态,承载着为新的人性理想提供范例的历史使命,并因此逐渐演化为一种“独白”的封闭体系而归于沉寂。然而,美学的沉寂却促使它以“对话”的姿态,从相对的、非中心化的身分切入当代审美观念,并通过相互阐释而融合,以成为一种吸引对话的合理智慧。  相似文献   

6.
中国当代美学课题的提出,应以中国美学的历史发展为依据,特别应以密切关系着当代现实人生的20世纪美学的运行为依据。就中国美学的现代发展而论,要真正理解它所呈现的复杂现象,则必须进入动态的历史研究。在方法论上,遵循辩证逻辑的要求,强调历史和逻辑的统一、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原则。在研究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中国现代美学的逻辑起点、两极对立的基本格局、古代审美理想的制动作用、诗化美学传统的历史更新、开辟认知再现的新领域、美学历史凝结为逻辑范畴等问题。在对以上研究课题总体把握,即从历史上升到理论的基础上,还要从相反的思路,亦即从理论照应历史的思路出发,提出当代美学建构的种种设想,诸如“人性结构双重涵义”理论、古代审美意识的两个基本规定、古代审美方式的特性、“人性结构主体化”理论、人性结构主体化进程的分裂、恶扩张与丑增加、美的历史形态转换、现象化再现与抽象化表现、“审美错位”理论,等等。要强调通过概念、范畴的逻辑推演,将中国美学的历史蕴含以理论的方式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7.
“闲”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及艺术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具有身体感官、心灵趣味和精神境界三重向度。从“闲”的身体感官这一向度来看,中国古代环境审美活动要求多种身体感官的相互协调与共同运作。从“闲”的心灵趣味这一向度来看,中国古人强调自然山水与人自身存在着情感相通性,在审美过程中构建起相契互融的“知己”模式。从“闲”的精神境界这一向度来看,中国古代环境审美表现出“与万化冥合”的状态,追求深邃的生命体验与审美感受。因此,应当积极吸收中国古代环境美学观念,努力丰富当代环境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8.
西方语境下的中国美学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西方美学的语境中逐步发展起来的,经过了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鲁迅等人最初的接纳期,再到宗白华、朱光潜等人的融合期,始终是在西方语境下发展的,最终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美学大讨论中其学科体系才真正确立.我们认为,中国美学的发展应该是建构中国特色的当代美学.这种美学应该是,以马克思主义美学为指导,以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为基础,以西方美学为参照而建构起来的美学形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美学既是西方美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具有亲和力的美学形态.中国特色当代美学也应该以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为指导,这就形成了中国的实践美学流派.实践美学的缺点和不足告诉我们,中国特色当代美学的建设离不开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根基和土壤,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扬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美善相乐伦理型、直觉感悟整体性、天人合一和谐性的特色,吸取西方美学的美真统一科学型、理性分析逻辑性、天人相分二元性的优长,克服它们的不足和缺点,建构起中国特色的当代美学.新实践美学就是这种中国特色当代美学中的一种.  相似文献   

9.
当代社会刮起一阵美甲热潮,新颖时尚的美甲使身体末端部位——指甲闪亮登场,出现在越来越多人的眼前,使人们关注到身体末端体部位之美。身体末端之美与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理论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有着深刻的联系,可从这二者中寻求到一定的理论支撑。由此,可发掘出“身体末端美学”这一全新概念。以舒斯特曼身体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为桥梁,深入研究“身体末端美学”之意蕴内涵,在寻求共性的同时更挖掘到“身体末端美学”的独特意蕴,它不仅体现出对身体美更加深入细致的追求,闪现着中国传统尚“微”审美意识,而且还反映着女子自我身体意识的深度觉醒。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王国维受到了叔本华、康德等人的美学思想的影响,提出了具有开创性的新的美学范畴.其“游戏”、“古雅”等说注重艺术创造对于“苦痛”人生“真”的反映并弥补了人与自我的灵魂雏度的阙如.然而,因自身内在思维机制的局限,王国雏最终还是以“自沉”的方式宣告了自己的“失败”.  相似文献   

11.
生命美学再认识:美学自律与审美自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命美学校认为是“中国当代美学第五派”。生命美学产生于实践美学并对实践美学有所超越,真正地恢复了美学自律与审美自律,还美、审美于人。  相似文献   

12.
林语堂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立足中国传统美学,提出文学有“声音”“意义”“形式”“文气”和“传神”五种美感,并借由其英语文学作品传递中国美学和中国文化。林语堂的“五美”在文学中相互独立,在内涵、所指以及文学效果上均不同,但又相互联系、互为基础,共同构建出林语堂的中国美学体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着重对当代西方美学与当代中国美学作一简要比较,中心论点为当代西方美学日益走向“非人化”,而当代中国美学则是既见物又见人的美学,其本质是为人的美学,是“人化”的美学。究其原因是由于两者的哲学基础与文化传统、特别是社会制度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14.
本文着重对当代西方美学与当代中国美学作一简要比较,中心论点为当代西方美学日益走向“非人化”,而当代中国美学则是既见物又见人的美学,其本质是为人的美学,是“人化”的美学。究其原因是由于两者的哲学基础与文化传统、特别是社会制度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90年代以来长篇小说创作中“新乡土”美学特征的研究,揭示“新乡土”美学对于长篇小说创作的影响和意义;同时从“新乡土”美学重构的角度,积极构建新的美学秩序,重新认识中国乡村,以期系统反映转型以来真实的中国乡村景象,促进当代社会多元化文化机制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实践美学与生命美学的论争是二十世纪中国美学界自五六十年代美学大讨论、八十年代“美学热”以来出现的又一次重要的理论争鸣。对此次论争的情况和意义的梳理是迫切而必须的。实践美学与生命美学的论争与世界性人本主义美学相呼应,承续中国古典人学美学的传统而成为中国人学美学的两种当代形态,并在对话和互补中实现了历史性的汇流。  相似文献   

17.
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是我们当代美学研究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也是建立新的美学体系,实质性推进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把现在美学界比较流行的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不同说法归纳为“美的科学说”“艺术哲学说”“审美关系说”“审美经验说”“审美活动说”“审美现象说”。在论述各种说法的核心内容,指出各派理论依据和逻辑起点的同时,分析影响美学确立的因素,并指出其学术上的合理之处和缺陷,希望能够给美学研究者们提供一个比较清晰全面的、关于美学研究对象问题的资料,并对美学研究对象的进一步理解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悲剧”这一美学概念最早由西方介绍到中国并被运用于文学研究,是从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开始的.王国维在大量吸收叔本华哲学、美学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并对其进行继承和改造,形成新的悲剧美学思想.主要从人生痛苦本质的描绘——“真”、无用之用的审美观——“善”、彻头彻尾的悲剧——“美”三方面分析《〈红楼梦〉评论》中的王国维悲剧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9.
人生论美学根植于中国古代美学,至少包括四个方面的研究内容:“人的生命活动与艺术的生命精神”、“生活与生活的艺术化”、“生存环境与生态环境美”、“文化理想与艺术—审美境界”。这些方面基本涵盖了审美、艺术、人生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构建具有民族特征的中国现代美学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当代美学和文艺学研究应当重视民族文化传统和美学精神的探源性研究,"易象通于比兴"论的美学研究即是对中华美学精神的探源性研究."易象通于比兴"论美学传统滥觞于先秦两汉,提出于魏晋南北朝、拓展于唐宋元明,而更为系统地理论化于清代,赓续与创新于20世纪中国美学研究之中,成为一个生生不息的中国美学理论传统."易象通于比兴"论贯通了中国古典哲学意象与诗歌审美意象,揭橥了《易》之象与《诗》之比兴之间的内在相通性."易象通于比兴"论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铸就了中国古代美学哲思与诗魂的统一,成为中华美学精神走向理论自觉与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