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笑源 《阅读》2014,(39):16-17
<正>我好久没回乡了,最近老是梦到姥姥,梦到她慈祥的面容和温和的话语。然而姥姥去年就去世了,再也不可能听到她的话,看到她的样子了。但我还是决定回乡一趟,去她坟前烧点纸,和她说点心里话。再说我的母亲也近六十了,应该常回去看看她。回乡不难,一个下午就到家了。回家见到了母亲,可我和母亲交谈时,话题最多的则是姥姥,母亲也时刻想着她的母亲。说到深夜,我们把姥姥生前诸多的好处都说遍了,最后说到了她的本事。母亲说我们是一代不如一  相似文献   

2.
散步     
莫怀戚 《阅读》2008,(4):12-13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相似文献   

3.
春天的孩天     
四月,春光融融,杨柳依依。春天似母亲,温暖,轻柔。她的孩子们充满了笑声,充满了生机,幸福地成长。一年四季,我最爱的是春。她温暖轻柔,似母亲。花草树木,虫鱼鸟兽,还有我们,都是她宠爱的孩子。那柔柔的风,细细的雨,是母亲的呢喃软语,是在轻轻地呼唤孩子。  相似文献   

4.
窗前的母亲     
肖复兴 《阅读》2009,(7):19-20
在家里,母亲最爱呆的地方就是窗前。 自从搬进楼房.母亲就很少下楼,我们都嘱咐她,她自己也格外注意:楼层高、楼梯陡,自己老了,如果磕着碰着就会给孩子添麻烦。每天.我们在家的时候,她和我们一起忙乎着做家务,手脚不拾闲儿;我们一上班,孩子一上学,家里只剩下她一个人时,大部分时间,她就呆在窗前。  相似文献   

5.
回忆母亲     
刘克锡 《阅读》2014,(9):12-13
有一个我此刻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相似文献   

6.
作为当代女作家之一的池莉,她在作品中总将自己置身于市民的立场来描绘平凡人的琐事,极力展示普通老百姓的真实生活和人生价值观,小说在刻画母亲形象时一贯站在世俗的角度,客观真实地还原出母亲形象的世俗性,清晰地呈现出世俗母亲的日常生存真相和精神状态,倾力书写了一个个形象鲜活的“世俗化”母亲形象。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小说创作的高峰期较为短暂,而且出道即是高峰,年仅23岁即已形成相当成熟的人生态度。本文从她进入小说创作前的经验世界里,看她人生悲剧意识的形成。文章的上篇着重分析张爱玲早年的身世对她人格心理发展的影响。认为失去正常的家庭生活造成她童年心理的创伤,逃离父亲,又被母亲所拒绝,形成她“家庭失落者”,产生基本焦虑,进而影响到她对外部世界的感受与体验,这是形成她人生悲剧意识的基本因素。文章详尽地分析了张爱玲与父亲、母亲的情感关系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8.
张炜月 《阅读》2023,(34):4-5
<正>母亲病了,住在医院里,我们兄弟姐妹轮流去守护母亲。轮到我守护母亲那天,护士进来换床单,叫母亲起来。母亲病得不轻,下床很吃力。我赶紧说:“妈,你别动,我来抱你。”我左手揽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揽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朝后摔倒。  相似文献   

9.
森林畅想曲     
樊特 《阅读》2008,(7):43-44
大自然,就像一位无私的母亲,把一切都奉献给了她的孩子。  相似文献   

10.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黑人女作家,她以自己独特而深刻的笔触把美国一个重要的方面推到了世界读者的面前。同时,她也是美国公认的一位最称得上民族作家的黑人女性。在她的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在困苦中挣扎的黑人女性群体,展示了她作品的深刻民族内涵,本文通过分析她作品中的黑人母亲群体形象解读她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11.
《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代表作品,讲述了曹七巧用黄金的枷锁劈杀了她自己和子女的命运的悲剧。本文主要以虐恋文化背景下分析七巧与子女的关系,揭示了母亲与子女的施虐和受虐的关系。以及在父权社会中,女性在父权缺席下对权力和欲望的僭越。七巧和子女的关系是变态和扭曲的,这种关系与张爱玲和她母亲的关系也构成了一种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12.
章忠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16):171+176-171
《好儿女花》中的六六形象是虹影的自塑形象,私生女情结使她成为家庭的边缘人,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而叛逆出逃的她换来的却是无家可归的漂泊感,这是一位始终与命运抗争的红狐般的女子。她一直在寻找心灵的栖息地和对真我的找寻,在母亲去世后,她终于完成了对自我的救赎。  相似文献   

13.
乌苏娜是《百年孤独》中一个寄寓着作者理想的母亲形象.在她的身上,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和母爱的温情.她用爱去温暖身边的每一个人.她是这个孤独家族中唯一一个懂得爱的人.生活在一个没有爱的家族里,她的爱得不到回应,这种生活使她成为一个充实独立的人,一位伟大的孤独者.  相似文献   

14.
万进 《阅读》2008,(6):19-19
在《孔子游春》一文中,有这样的一段优美的文字: 阳光普照着大地,泗水河边桃红柳绿,草色青青,习习的春风像优美的琴声,在给翩翩到来的春天伴奏。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  相似文献   

15.
悦读记     
顾鹰 《阅读》2023,(34):20-21
<正>小时候,在大人眼中,我是个安静的好孩子——大部分时间都很听话,不调皮捣蛋,学习成绩亦不错。之所以说是“大部分时间”,是因为在一件事情上,我总是固执地把母亲的话当作耳旁风。我的母亲是个没受过什么学校教育的农村妇女,这一直是我长大后觉得她顶了不起的一件事,因为她虽然没进过一天学校,但是后来在小店里做事时却能把账目管理得清清楚楚。  相似文献   

16.
有着"天堂上的地狱"和"东方巴黎"之称的上海,是作家们所津津乐道的对象,本就是"上海味"的"老上海后裔"程乃珊是上海书写中的一个小分子,她紧紧围绕着上海写出了一系列作品,而她对同一个上海的书写,却呈现出对"蓝屋"生活的批判和对"绿屋"生活的向往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相似文献   

17.
吴应海 《阅读》2013,(11):18-20
我进中学那年就开始盼望独立,甚至跟母亲提出要在大房间中隔出一方天地,安个门,并在门上贴一张"闲人免进"的纸条。不用说,母亲坚决不同意,她最有力的话就是:我们是一家人。当时,我在学校的交际圈不小,有位姓毛的圈内女生是个孤女,借居在婶婶家,但不在那儿搭伙,每月拿一笔救济金自己安排。我看她的那种单身生活很洒脱,常在小吃店买吃的,最主要是有一种自己做主的豪气,这正是  相似文献   

18.
最后的心愿     
易名 《阅读》2009,(4):9-10
26岁的母亲凝视着她那患血友病而垂死的儿子,内心充满了悲伤。她握着儿子的手问道:“巴柏西,你曾想过长大后要做什么吗?你对自己的一生,有过什么梦想吗?”  相似文献   

19.
1965年,炎炎夏季的一天,母亲突然被一种原因不明的疾病夺去了生命,去世时年仅36岁。那天的情景我永生难忘。当天下午,一名警官来到家里,希望我父亲能同意医院使用母亲眼睛上取下的动脉瓣膜和角膜。我完全惊呆了。医生竟然要解剖我的母亲,并把她交给别人。我这样想着,流着泪跑进了房间。  相似文献   

20.
向雯 《职大学报》2006,(3):34-37
冰心是中国第一代新文学女性作家的领衔人物,她的创作体现了她对于性别问题独到的思考。本文考察了从冰心初登文坛到现今学术界对她创作中性别意识的认识和评论,在此基础上,从冰心以立代破的叙事策略、母亲本位的女性性别定位、不断深入的性别思考三方面论述了冰心性别思想,指出其价值和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