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蔡晖 《军事记者》2013,(3):66-67
1936年10月.红一方面军和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大会师.宣告了长征的结束。“长征”一词是中央红军结束长征几个月后.毛泽东首先开始使用的。他在著名的报告《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指出:“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  相似文献   

2.
小米 《湖北档案》2009,(3):45-45
1935年10月7日.中央红军越过六盘山主峰,在青石嘴与国民党何炷国骑兵军第七师十九团遭遇。毛泽东果断地对林彪和左权说:“吃掉它!”林彪、左权遂指挥红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下山去.不到一个时辰即告大捷,毙敌200余人,俘敌近百人,缴获战马150多匹。由此装备了一个侦察连.红军开始有了自己的骑兵。  相似文献   

3.
熊瑶 《出版参考》2010,(7):24-24
1935年10月7日,中央红军越过六盘山主峰,在青石嘴与国民党何炷国骑兵军第七师十九团展开了一场激战。毛泽东果断地对林彪和左权说:“吃掉它!”林彪、左权遂指挥一纵兵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下山去,不到一个时辰战斗即告大捷。毙敌200余人,俘敌近百人,缴获战马150多匹。由此装备了一个侦察连,红军开始有了自己的骑兵部队。  相似文献   

4.
世界上第一个公开如实报道红军长征,并将西安事变的真相公布于世的,是我国现代著名记者范长江。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离开江西,开始艰苦卓绝的长征。国民党当局欺骗愚弄群众,对红军的消息实行严密新闻封锁,使得红军的真实情况很少为外界所知。当时还不是共产党人的  相似文献   

5.
马儒 《湖北档案》2012,(1):35-37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长征初期,"左"倾的中央没有明确的行动目标和计划,军队忙于战斗,寻找去向,红军中的文艺宣传鼓动工作也都停止了。突破第一道封锁线后,文艺宣传工作逐渐恢复。特别是遵义会议后,产生了以毛泽东为首的新的中央领导机构,有了正确路线、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红军中的文艺宣传工作活跃起来,成为长征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鼓动力量。  相似文献   

6.
曾三傅     
8.征服雪山1935年1月上旬,红军胜利地攻占了黔北重镇——遵义,它是贵州省第二大城市。中共中央在这里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著名的“遵义会议”。会议揭发和批判了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以来李德、博古在军事领导上的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成立了毛泽东、周恩来、王稼样“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拨正了中国革命的航向,从此,中央红军在毛泽东亲自领导下开始了新的征途。  相似文献   

7.
瑞金市云石山乡丰垅村是苏区时期中央政治局所在地,中央红军在这里迈出了长征第一步,被誉为长征第一村。全村有农户618户,总人口2472。2006年,该村开始建设农家书屋,同年10月,书屋正式投入使用。  相似文献   

8.
正剿变—重建闽东特委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征,中央苏区在敌人的进攻下逐步沦陷。蒋介石除了对中央红军追堵,同时对各地红色根据地展开全面的"围剿"。在闽东方面调集了八个正规师,加上地方部队、各乡民团有十万之众。而闽东如何应付即将来临的狂风暴雨,叶飞又一次显示出了与其年龄不相符的老成。因为临时特委书记苏达去上海不返,1935年元月叶飞又以特派员的身份主持召开了特委紧急会议,讨论如何应付国民党的重兵"围剿",特别是第一  相似文献   

9.
<正>1月22日,参加中央红军长征的女红军谢飞的亲属向省档案馆捐赠了谢飞的红色革命档案资料,以此庆祝这位可敬老人的百岁寿辰到来。谢飞1913年出生于海南省文昌市,原名谢琼香,她在延安时曾是刘少奇的夫人,与刘少奇结婚后,改名谢飞。谢飞是海南早期妇女武装的领导者,是中央红军长征30位女性的健在者,新四军的一名女指挥员,是新中国第  相似文献   

10.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随后红二十五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和红六军团(后改称红二方面军)相继撤出根据地进行长征。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那么红军长征中是如何进行物资筹措的呢?  相似文献   

11.
正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后,留在上海的中央局原本同共产国际保持着联系,但1934年6月至1935年7月,接连遭到3次严重破坏,各方中断联系。到1936年4月,才联系上已经到达陕北的中央。尽管如此,上海的党组织,依然利用各种手段,宣传红军、宣传长征的情况。图为上海市档案馆保存的有关红军和长征的部分档案。  相似文献   

12.
潘姣娣 《档案天地》2012,(10):31-33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开始长征的漫漫征途中,国民党军队想方设法组织包围阻击,红军却从未中过一次埋伏。之所以这样,主要是有一支隐秘、干练的无线电侦查队伍——军委二局在"护佑"着他们。由于二局情报人员及时截获破译了敌军大量电文,摸清了蒋介石的部署乃至意图,军委才适时决策,最终摆脱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长征的胜利。  相似文献   

13.
长江笔下的红军长征,第六个引人注目的地方,是两次写了红军长征的全过程。中央红军历时一年,行程二万五千多里的长征,究竟是怎样走过来的呢?这是广大读者关心的问题。要写长征的全过程,不直接采访红军,特别是红军中枢的领导人,几乎是不可能的。长江作为国民党区报纸的记者,1935年还没有采访红  相似文献   

14.
长征精神赞     
梁波 《天津档案》2006,(12):50-50
10月,一个对中国革命有着特殊意义的日子。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于都和福建的长汀、宁化等地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1936年10月.在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和陕北红军,在甘肃会宁大会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相似文献   

15.
陕甘宁边区是全国较早的革命根据地之一,是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抗日战争的“出发点”。从1935年到1948年,一直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直接领导着陕甘宁边区的建设,使之成为全国模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党中央指挥全国革命的大本营。因此,陕甘宁边区在我党历史上有特殊的贡献和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何立波 《兰台世界》2016,(10):17-20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陈云撰写了《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传达提纲》(简称《提纲》)。1935年8月,陈云赴共产国际汇报。陈云以《提纲》为基础,形成《关于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情况的报告》(简称《报告》)向共产国际进行了汇报。《报告》经简化整理后以《英勇的西征》为题,以"施平"的名义,于1936年春在《共产国际》杂志发表。1936年3月,陈云以"廉臣"为名撰写的《随军西行见闻录》(简称《见闻录》)在巴黎《全民月刊》杂志发表,成为最早以亲历亲闻角度向世界介绍红军长征的文献。陈云在莫斯科遗存的三份讲述长征的文献《见闻录》《报告》《提纲》以及整理简化版的《英勇的西征》,成为最早宣传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的文献,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7.
李荣珍 《档案》2017,(9):22-28
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前后,博古是中国共产党实际最高领导人,主持中共中央的工作。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正确领导核心,犯有严重错误的博古被解除中共中央总负责人职务。此后,博古不断反思自己的错误,开始在行动上逐渐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在与张国焘制造分裂进行斗争和选择陕甘根据地作为长征落脚点等重大问题上,博古坚决拥护毛泽东和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革命道路上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2016年10月,为了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云南省档案馆公布了蒋介石、龙云等人围堵红军的多封密电原件,为从另一个侧面解读红军破译密电的历史事实,提供了确凿证据. 破译“来去本”密电 1935年1月17日,遵义会议胜利结束.毛泽东重新指挥红军,为革命带来生机.1月19日,中央红军分三路向贵州土城推进,按照中央政治局决议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1月28日清晨,中央红军在土城与刘湘的川军发生激战,可敌人越打越多.由于当时对敌情判断不准,中央红军原计划歼敌三个旅,可敌人实际有八个旅,因此战局陷入被动.  相似文献   

19.
刘一丁 《新闻实践》2004,(10):62-63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70周年。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被迫开始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以无比坚强的革命意志挫败了蒋介石军队的围追堵截,战胜千难万险,终于胜利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完成战略大转移。  相似文献   

20.
红军长征途中,1935年9月12日,中共中央在俄界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决定红一、三军团改组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由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继续北上。9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班罗镇召开会议,正式决定把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在陕北,以陕北作为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10月19日,毛泽东等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抵达陕北吴起镇。至此,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的长征宣告结束。不久,中央红军便与红十五军团胜利会师。现将馆藏这件珍贵史料予以公布,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五十周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