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演义小说这一文体源自史传。历史叙事的三大要素事、文、义与《三国志演义》的事、文、义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史上首部历史演义《三国志演义》,对《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史“事”进行推演,通过《资治通鉴纲目》远绍《春秋》之“义”,而发之于通俗生动之“文”。事、文、义三者的融合促进了“演义”的正式生成,并规定了“演义”的体式特征;三者的游离和矛盾促进了演义与历史的分化,进一步使充斥于古代小说中的道德劝戒逐渐虚化为空洞的说教。  相似文献   

2.
一罗贯中是目前所知道的中国近世纪白话小说家最早的一位。罗贯中的作品现在流传的有《三国志演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志传》、《平妖传》和《水浒传》等。尽管能否全部确定为他的作品还是个大问题,但至少认为《三国志演义》是他的作品却很少有人怀疑。因此说,罗贯中是中国小说史上最早的长篇章回小说作者。称他为中国白话小说的鼻祖是十分合适的。他在小说史上  相似文献   

3.
历史演义,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富有民族特色的一大种类。它独具的创作特征,经过“说三分”的说话艺人和罗贯中的成功的艺术实践,在《三国志演义》里闪耀出光彩照人的艺术美。明代中叶以后,《三国志演义》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读者。许多文人竞相仿效,编撰了大量的历史演义小说,“其浩瀚几于正史分签并架”。虽然,这些演义小说的思想价值和艺术成就,大多不能与《三国志演义》相比;但是,在它们的陪衬之下,《三国志演义》更显出是小说林中的一棵参天大树。作为历史演义小说的楷模,《三国志演  相似文献   

4.
《杨修之死》节选自《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作于元末明初,是我国第一部优秀的历史长篇章回小说。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的演义小说,总受历史的影响,或直接,或间接,这是肯定的。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就是据史而创作的。最早是明嘉靖元年(1552)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其首页就署“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明人高儒亦说:“《三国志通俗演义》二百四卷。晋平阳侯陈寿史传,明罗本贯中编次。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非俗非虚,易观  相似文献   

6.
说到《三国演义》,许多小朋友都应该知道吧。爸爸说:“《三国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或《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是罗费中,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  相似文献   

7.
《水浒传》和《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古代小说宝库中的两件珍品。这两部小说在我国长篇通俗小说中出现最早。它们的出现,标志着我国长篇通俗小说的创作已经进入成熟阶段。然而,这两部小说到底成书于什么年代,对确定我国长篇通俗小说产生、成熟的时间,对研究通俗小说自身演变发展的历史及小说产生的礼会原因等,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应该说这是小说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问题。造成这个难解之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根据文献记录,中国陈寿的史书《三国志》传入韩国的最早记录是韩国三国时代。小说《三国志平话》版本在高丽时代末期已传入。此外,《三国志演义》传入韩国的时期大略至少于1522年-1560年以前。从当时的传入情况来看,很可能是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也早就传入到了韩国。在朝鲜时代,中文版和韩文版的《三国志演义》曾几次出版过,如《三国志通俗演义》、《新刊古本大字音释三国志传通俗演义》、《贯华堂第一才子书》等,其中《贯华堂第一才子书》本最为广泛流传。朝鲜时代《三国志演义》的翻译本有两种类型,一为翻译的坊刻本,二为翻译笔写本。《三国志演义》的翻译作品大略分为"全文翻译"、"部分翻译"、"翻案(改编)"。  相似文献   

9.
《三国演义》原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中国一本长篇历史小说。小说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约百年间的历史,反映了三国鼎力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以及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周瑜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着力塑造的艺术形象之一,本文通过多角度对这一艺术形象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0.
《三国志通俗演义》取材于三国历史,但它不再像历史典籍那样去真实地记录历史、叙述历史,而是根据作者的创作意图去塑造历史、虚构历史,把作者对历史人物的爱憎、对历史规律的把握和对历史精神的阐释全都融合到一起,将三国历史加以演义、虚构、渲染,或者改头换面。这就是所谓艺术化历史。总的来说,《三国志通俗演义》这部历史小说借鉴历史,立足文学,达到历史和文学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1.
《连城璧》与《十二楼》是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李渔的两本白话短篇小说集.作为明清拟话本小说的重要代表作品,它们对近代汉语词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语料价值.其中出现的许多词汇,尤其是一些方言词和俗语词,与现代汉语词汇在字面上相同或形似,然而其意义却与之或微殊、或迥别.本文选取了这两部小说中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词汇,运用训诂的方法,对它们的义项进行细致的考察,指出了大型辞书在释义上的一些偏误.  相似文献   

12.
明清白话小说词语例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取目前收录词语最多、释义最全的《汉语大词典》没有收录而在明清白话小说中较广泛使用的词语若干条进行解释,或对《汉语大词典》收录而释义不全或释义有误的词语进行补释或订正。同时列举了《汉语大词典》收录而例证晚于明代的词语数条。  相似文献   

13.
明清医者形象及其涉医题材,具有通俗性。有病求医、行医救人是寻常百姓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的。明清小说医者形象与元杂剧医者形象比较,母题共通,叙事构成在母题史流程上前后互补。医者成为元杂剧到明清文言小说描写的共同人物,以模式化、类型化手法引起受众兴趣。比起杂剧,文言小说写医者形象,虽娱乐性程度、风格情调不同,但创作动机、采取叙事干预的意图颇为类似。通俗文学母题的模式化、复制重组性质在医者叙事中表现突出。明清小说总试图在旧有题材中引人入胜,描述更简洁,思想容量更大,叙事干预体现得较为隐蔽。  相似文献   

14.
《智囊》是冯梦龙编纂的专题性文言小说总集之一,它成书于晚明崇智的文化思潮和市场需求的利益驱动,体现着冯梦龙明确的编纂目的和独特的编纂思路,融入了作者独特的文学创造性,为明清拟话本小说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素材和艺术借鉴。正是这些特性,使得《智囊》区别于子、史文章而具有小说特性和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魏晋时期复生小说重在记录复生的事件,以"发明神道之不诬也",南北朝时期开始转向宣扬佛教;唐复生小说将宣佛深化到对佛教的因果报应、灵魂轮转等教义的宣扬上,宋代复生小说在内容上基本上沿袭唐代;明清时期,复生小说超越了宣佛的狭隘目的,"复生"转化成为小说叙事的结构。复生小说使古代小说拓展了叙事时空,形成回环式的结构特点,并使小说表现出珍视生命、追求至善的情怀。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是我国园林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 ,那时的造园手法和所呈现的自然美是以前任何朝代都望尘莫及的。明清园林艺术自然美有其深厚的道家渊源。是道家文化的历史总结和审美呈现  相似文献   

17.
章学诚的小说观源于班固《汉书》以来的史家传统小说观,但又有新的变化:一是对小说的史学价值作了新的阐释;二是提出小说"历三变"论,肯定了唐传奇、明清通俗小说的地位;三是对小说的文学价值有独到的阐发;四是对小说创作中的虚实关系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章学诚的小说观新旧杂陈,说明史家传统的目录学小说观念业已分裂,正在被文学本位的小说观所取代。  相似文献   

18.
“三言二拍”多用《西江月》词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明清话本小说继承古典小说诗文结合的创作模式,乐于采用《西江月》这一词牌。《西江月》在声情上具有较强的愉悦性,形式内容上具有俚俗性特征,在词学创作、批评上形成警世劝诫主题,以及受明代词学选本与小说的互动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它乐于为小说所模拟采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与古代朝鲜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朝鲜时期(1392—1910)与中国明清两代(1368—1911)在时间上大致重合,这一阶段,正是中国小说、尤其是通俗小说评点的繁荣时期,故中国古代小说在朝鲜时期的传播是以评点本为主体的,并影响了朝鲜古代汉文小说评点的产生和发展,还逐步改变了朝鲜朝文人对于小说的认识观念。  相似文献   

20.
安徽区域佛教的传播进程与发展轨迹可谓中国汉地佛教发展脉络的一个缩影: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内地不久,即波及到了今天的安徽地区;魏晋南北朝为安徽区域佛教的传播时期,发展规模初具雏形;中唐以后至两宋时期,该地佛教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及至明清,安徽佛教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清末以后,安徽佛教虽在历次战争中屡遭削弱,但衰而不灭;进入新时期以来,安徽地域佛教走上了健康稳定的发展道路。安徽区域佛教这一盛衰起伏的演变历程,折射出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宏观背景的历史嬗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