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美的规律就是实践-创造的自由法则。美的规律首先是在人类的物质生产之中形成的创造性自由法则,也就是物质生产之中生产者按照自然界的“物种尺度”和“人的尺度”来进行的创造性自由程度。从物质生产的“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到话语生产的自由创造,人类的实践活动逐步扩展到精神领域,形成了符号创造的自由法则,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也由物质的、现实的领域拓展到象征、移情等符号化、非现实的领域,生成了审美符号的创造性自由法则,从而使得人类的实践活动生成为审美活动。从话语实践的自由创造到精神生产的自由创造,人类的实践活动生成了比较纯粹的审美活动———审美意识形态,即文学艺术,审美意识形态的创造性自由法则就是纯粹的“美的规律”。不同形态的实践-创造的自由法则适用于不同形态的审美活动,反之物质性审美活动、符号化审美活动、意识形态审美活动的自由程度又生成不同的“美的规律”,不断推进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逐渐走向人类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他人(社会)、人与自我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认为欲望具有能动和受动的二重性,二者对立统一于生产实践中的人.在社会生产发展的视野下,审美活动同样受生产实践的建构作用.马克思美学的审美维度就此分为两层:理想审美层面和异化审美层面.生产视点也使得马克思美学中的审美主体带有了实践主体的特点,异化的实践主体通过货币中介使异化的欲望和异化的审美直接联系起来,这种状况与"美的规律"的相互作用使现实审美活动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3.
王莉 《教育艺术》2000,(2):14-15
人们常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类社会伴随着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改造的过程而发展与进步。而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用美的意识、美的观念去观察、感觉世界;以美的标准去度量、检查世界;按美的规律去创造世界。高尔基说:“照天性来说,人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马克思也指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审美活动能够陶冶人的情感,培养人的情操,提高人的境界。政工干部也不例外,政工干部在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融入审美,能够“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中去,在满足人们审美…  相似文献   

4.
作为上层建筑领域中的艺术,是按照美的规律通过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特殊的具有审美属性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具有深长的育化作用和审美价值。 从历史的角度看,艺术是作为审美活动的特殊种类出现的,也是历史地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从原始艺术的最初遗迹旧石器时代的晚期至今,人们由艺术产生的审美需要,又引起一批批新的艺术作品不断出现,随着历史的发展,艺术创作逐渐进入了特殊种类的劳动,现已成为艺术家们的职业活动——即有意识地进行创造美的活动。艺术的这种既是社会生活反映的产物,而且具有审美属性的内涵,构成了马克思的著名论  相似文献   

5.
文艺的审美似乎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从审美的现象上看,文艺总是给人们带来愉快、振奋.然而,这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审美活动常呈现另一种现实:当我们面对同一审美对象时,常常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感,甚至绝然相悖.就是作为审美个体的自我也常有这样的经验:面对同一审美对象(作品)时,有时以为其不美,以后,又觉得美不胜收;有时面对美的对象赞叹不已,仔细思量确不知其美在何处.文艺的审美是愉悦的,但一进入审美的自觉,我们便会感觉到审美活动的迷惘和困惑的存在.它无疑地对人们的审美活动产生很大的影响.为了使我们能在文艺的审美活动中获得更多的满足,达到审美的自觉,我们对文艺审美中的矛盾现象有必要去作一些思索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美的规律     
美学是一门科学,它研究现实中的美好事物、人对世界的审美认识的特点和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作的一般原则。美是客观存在的,美感却是主观的;异化劳动也能创造美,关键在于衡量关的尺度,把握美的标准。  相似文献   

7.
审美教育是美化人类自身、塑造完美人格的重要途径,也是营造与谋划现实一与未来美好生活的一种手段。研究表明,学前儿童具有审美感知、审美想像、审美情感三种心理因素。对学前儿童进行审美教育,必须把符合儿童生活经验、情感需要,能够培养幼儿美的感受能力的客体都纳入教育内容,并为儿童审美活动创造宽松、优美的环境,提供丰富多彩的机会,以及培养幼儿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审美活动的任务旨在培养和提高人们对现实世界以及文艺作品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生活情趣。文学作品是艺术美的显现,文学作品阅读是一种至高境界的审美活动,理应着眼于人的精神旨趣、完善人格塑造,培养高尚的审美人生观。一、文学作品阅读在  相似文献   

9.
审美活动的任务旨在培养和提高人们对现实世界以及文艺作品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生活情趣.文学作品是艺术美的显现,文学作品阅读是一种至高境界的审美活动,理应着眼于人的精神旨趣、完善人格塑造,培养高尚的审美人生观.  相似文献   

10.
美学是研究人对现实(特别是艺术)审美活动规律的科学。美育则是用美的信息去激发、引导教育对象的心理情感,培养符合人类崇高理想的审美意识,帮助人们获得美的心灵和高尚的情趣。美育是造就人才的重要手段,而语文教学的课堂则是对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阵地。语文课的审美教育就是通过语文中的文学教材,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即教师按照一定的审美意识(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借助语文课本中的文学教材(美的事物)向学生施加审美影响,在审美愉悦中达到陶冶性情、塑造心灵的目的。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对学生实施…  相似文献   

11.
知识卡片     
类别:创造能力与美育作者:(苏)列·斯托洛维奇摘录书名:《审美价值的本质》出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优秀文艺作品的价值,不仅使人形成正确的审美价位定向,培养人的审美理想、情感和趣味,提供人们仿效或鞭挞、嘲讽的美或丑的对象,而且在于发展人的审美创造能力;“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的自然,美的社会制度、美的生活、美的文艺作品和产品等的能力。列·斯托洛维奇说:“审美教育之所以促进一  相似文献   

12.
懂与不懂 常听人说:“我很喜欢美术,很喜欢欣赏美术作品,可就是不懂美术,不懂得如何欣赏美术作品……”云云。人类在劳动中创造了美的客观对象,同时也创造了能够欣赏美的主体,美的客观对象和审美主体的关系,就构成了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活动、审美习性、审美观点,从这个意义来说,可以讲,人人都懂美术,都懂得欣赏美术作品,所以高尔基说:“人,按其本性来说,就是艺术家,他无论如何处处力求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美”。  相似文献   

13.
于世臣 《教育艺术》2002,(10):52-53
美育即审美素质教育 ,是按一定的目的要求 ,对受教育者施以积极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美感教育活动 ,它要通过对人们的不断启发和长期的训练、熏陶的教育过程 ,使之逐渐获得美感 ,进而陶冶情操 ,美化心灵。审美活动能够改变人的精神面貌 ,使人接受美的教育熏陶 ,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善于发现、识别真善美和假恶丑 ,并引导人执着地热爱美、追求美 ,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生活和未来。另外 ,美育以其独特的方式 ,对唤起人们内心崇高美好的思想感情、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方面发生深远的影响 ,起着化情移性的作用。要提…  相似文献   

14.
人何以需要审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何以需要审美,是一个很重要的美学理论前提。审美、艺术活动相对于现实世界,是一个梦想,具有超越和升华的意义。这种寻梦式的审美活动主要源于对可能生活前景及其创造性的理解,生活不仅是一个自然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自由过程。因此人对审美与艺术生活的需要是与人的发展与自我实现的需要相联系的  相似文献   

15.
审美化——当代教育的新境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问题的提出人类的审美活动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地拓展着自己的地盘,也必然发生在作为人类基本实践活动之一的教育领域。马克思在分析人类劳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区别时,曾指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笔者认为,教育作为人类的自我建造活动,更应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如果说美的因素在教育中暂时还比在艺术中所发挥的作用要小的话,其原因决不在于教育。这正如苏联美学家叶果洛夫所说的:“在人的任何活动中……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审美价值。问题的实质并不在于,美在有些地方表现得多些,有些地方表现得少些,而是在于怎样为最充分地表现美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6.
数学审美能力是指审美对数学美的感知、欣赏和评判的能力。数学美的产生,需要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需要申美对象的存在,即数学本身存在美的因素;另一方面必须有能够理解数学,且能体验其中美的审美者,这两者缺一不可。数学审美能力主要是在数学审美活动中逐渐培养起来...  相似文献   

17.
教学文摘     
怎样组织审美教育上海师大附中为使美育在学校教育中能课程化、制度化、系列化、深层化,主要做了四件事:一、普及美学知识,扫除美盲;二、开展多样审美活动;三、按照美的规律塑造人的自身,形成良好校风.四、寓美学于各科教学之中,发掘各科教学中的审美因素.(摘自《美育》1986年2期)怎样教语文课中的美育课一九八五年九月,上海南洋模范中学高一年级从语文课中每周挤出一节正式开设美育课,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补充.开设美  相似文献   

18.
王祝映 《中国教师》2009,(Z1):304-304
语文教育的使命,不只是作为交际工具应用于社会中的沟通,更在于关怀生命,关怀人的生存境遇,关怀人的尊严与价值,关怀人的最终解放;美育就是以审美活动为主要的教育方式,按照美的规律去培育人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趣味,最终能使人获得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教育。关怀人的最终解放,关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它们共同的使命。  相似文献   

19.
窦建军 《考试周刊》2013,(89):19-20
一、真实美是电视新闻的生命 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美学是研究现实的,它存在于现实美之中。电视新闻在于声画的现实表达。通过对现实的如实描述再现生活中的美的真实存在。人们通过辨别真与假、善与恶、丑与美,认识本质和规律,并通过思想引导日常行为。形成美的道德概念和准则,用之于社会实践。再在实践中传承、发展和创造,从而取得最大愉悦。  相似文献   

20.
一马克思说: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物体”。他认为人的社会性的自由自觉的劳动,产生了审美能力,人们都按美的愿望去创造物质产品。“人类在按美的规律创造的过程中也创造了美,创造了美的结晶——艺术。”当人们在漫长的文艺实践过程中,摸索出文艺作品创造的规律时,也就逐步按照美的规律来自觉地创作了。人们很早就把文艺和美联系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