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神五”发射时,独家挖掘“重庆造”为载人航天工程立下的汗马功劳;“神六”、“神七”时,在大漠航天城发回大量鲜活独家报道,贴身专访航天“大腕”,发射时近距离记录震撼瞬间——可以说,在载人航天工程的报道领域里,重庆晚报在本地媒体圈里一直保持着领先优势.相比众多国内知名媒体也不逊色。  相似文献   

2.
从神五、神六到神七,我有幸三次参与载人航天报道.每次飞行都是中国载人航天的一个新跨越,而每次报道对自己都是一个新挑战.回顾三次报道,最大的体会是,报道好载人航天并不轻松,它呼唤激情,更呼唤理性和责任.  相似文献   

3.
“神七”飞天,中国载人航天史上又一个里程碑。 报道“神七”,中外媒体竞争十分激烈。回顾这场紧张、难忘的新闻大战,一个问题始终萦绕在我们脑海里:在重大事件的报道中,纸质媒体靠什么才能在与电视、网络等强势媒体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4.
庄正 《军事记者》2008,(11):22-22
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是继北京奥运会之后又一举国关注、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也是《中国军工报》今年新闻宣传的又一“重头戏”。该报打破常规,于9月26日、27日和30日,浓墨重彩地推出了3期共16个版的“神舟七号特刊”,对“神七”飞天进行了全方位、多视角、立体式的报道,大气磅礴,特色鲜明。  相似文献   

5.
孟伟  刘鹏 《现代传播》2024,(1):62-73
面向传播对象国受众的高质量内容输出、有效到达和正向且持续性的影响,是我国国际传播力提升的重要目标。对5个东盟国家青年(n=118)的半结构访谈和研究显示,“中国概念”和“中国形象”是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突显文化特质、标识性特征与内涵定位等议题的重点突破口,“文化锚定物”可看作是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有效内容策略,以传播内容为核心的整体性对策和文化锚定物设计五要素是实施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建设国际传播能力的理念由“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努力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进阶至“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适应这一新形势,我国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在理念、对象、模式和方式上有所调整和转变通过阐述我国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机制的转型,分析了我国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在转型过程中取得的成就、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航天文化是反映人类探索自然的精神体现,它使人们对航天事业产生认同感、使命感和自豪感,从而形成一种强大的力量,发挥巨大的优势。本文从模因论的视角切入,通过航天文化模因的生成逻辑及其多维呈现、传播创新等,分析“天宫课堂”这一航天主题品牌活动如何将中国航天文化嵌入广大青少年的记忆中,以实现航天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8.
“内外有别”是我国对外传播的重要原则之一,在我国对外新闻传播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从根本上界定了我国对外传播的特点和工作方法.建国后,“内外有别”的对外传播原则受到国际国内环境不同程度的影响,经历了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9.
当今世界传播格局仍旧是“西强东弱”,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升,国际话语权缺失的问题也日渐突出。中国需要掌握新闻传播的主动权,争取中国国际话语权,逐步改变信息传播中的不平衡状态。在中国致力提升国际话语权的过程中.海外华文媒体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它在传承中华文化.消除“中国威胁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国内传媒在海外的延伸。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学出版国际传播既是个重要的学术问题,也是个迫切的现实问题。中国文学出版国际传播的理想标志是,传播文本所蕴含的价值最终在交流互鉴中融合成为接受方文化乃至人类文化的一部分,价值认同是理想的国际传播的必要条件和根本保证,其实践路径是文学文本必须实现“审美传播”。作为具体操作手段,按国际出版市场规律办事,较多地选择国外版权代理商和接受方译者等“他者传播”做法,是在“坚持商业出版”这个大的经营理念下的合适选择。  相似文献   

11.
唐春梅  高月 《传媒》2023,(8):61-6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瑰宝。纪录片以纪实加视听传播为主要特色,对于传播中国非遗文化具备天然优势。本文聚焦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出品的非遗纪录片《四季中国》,对其内容制作和国际传播实践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如何提升非遗纪录片国际传播的广度和效度,助力中国非遗文化“走出去”。  相似文献   

12.
杨凯 《报刊之友》2014,(9):20-21
“文化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文化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各国重视。我国作为文化大国,其灿烂的文化也随着经济的腾飞迅速走向世界。但是,与发达国家和一些文化输出强国相比,我国现阶段的文化外传仍处于劣势,面临着传播内容繁杂、传播手段刻板等问题。要把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我们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选取合适的文化内容,丰富传播方式和手段,借鉴他国成功的经验,不断创新传播模式,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袁梓潆 《传媒》2023,(10):54-56
三星堆“考古热”走出国门,是国际传播领域近年来发生的现象级事件。三星堆遗址作为古蜀文明的灿烂明珠,是传播中华文化、展现中国精神的重要价值符号和文化样本,其国际传播实践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成功样本。本文基于转文化传播理论的核心理念,从传播符号、传播语境、传播主体三个维度,探讨三星堆国际传播路径的创新。  相似文献   

14.
中国核心术语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传承创新与国际传播成为崭新的时代课题。“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在推动中国核心术语的创新阐释、多语种翻译、融合出版与国际传播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中国核心术语的传承发展践行“让文字活起来”的目标,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推动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在国际传播实践中打造精准化、品牌化、本土化的跨文化传播路径,以学术出版促进中外融通。  相似文献   

15.
随着科技水平、经济水平与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奥运会、世博会的成功举行、“神州系列”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经济总量上升为全球第二等事件使中国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焦点.但在中国赢得高度赞誉的同时,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对中国带有偏见与敌意的报道和评论也屡见不鲜.向世界介绍一个真实的中国、营造对我国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成为电视媒体不可推卸的要务.因此,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培养国际传播人才,成为实现我国“国际传播战略”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6.
《声屏世界》2016,(11):69-70
国际传播战略布局避免三大误区
  首先,避免“灌输式”传播,建立与海外受众的普遍关联。海外受众是一个广泛、多样、复杂的群体,在文化背景、思维方式、身份特征以及传播接受心理等方面存在显著区别。并且,海外受众显著不同于国内受众,他国情况通常并不处于其关注核心,他们接触的主要动机在于获得看待其本国国内和国际政治议题的新视角。鉴于此,“大水漫灌”“灌输式”的传播方式不仅起不到应有作用,反而会适得其反,造成海外受众的排斥与反感。其次,避免“内宣与外宣两张皮”,推动宣传模式向“内外融通、统筹发展”方向发展。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信息传播已经通过多种渠道深入消解内宣与外宣的边界,使得海外媒体和受众可以第一时间轻松获得中国国内各方面资讯;还有诸多外国机构与记者利用中国现有信息采编系统、传播平台和人力资源进行国际传播;中国境内媒体经过长期发展也已经具有了很强的国际传播能力。最后,避免“就传播而传播”,探求与构建各方利益交汇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不能探求与构建各方利益交汇点,单纯“就传播而传播”,那么中国的国际传播战略必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共享是媒体深度融合的特质。  相似文献   

17.
柏林电影节中中国大陆电影获奖不少,它不仅成就了一个个国内新锐导演的国际地位,同时也为中国电影的“走出去”战略提供了诸多可行性的途径和方案.回顾中国大陆电影的获奖历程可以看到:中国电影产业的真正成熟和可持续的良性的对外拓展与传播,既需要“强攻”式商业主流大片的“高歌猛进”,也同样需要“细水长流”的“中小成本”电影的“浅吟低唱”,它们分别从不同的向度和题材类型共同建构和完善着中国电影的产业化蓝图和格局,承载着对外树立和传播中国主流形象和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的媒介重任.  相似文献   

18.
李诺然 《青年记者》2016,(35):65-66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多次提出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①这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引导国际社会全面客观认识中国有着深远的意义.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其立体性和直观性在传递文化蕴含、表达思想情感上,具备鲜明的优势.发展电影产业,尤其是推动华语电影的国际传播,对于传扬中国文化、树立国家形象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将“出版走出去取得新成效”作为“十四五”六大目标之一。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中国文化如何迎接挑战,进一步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摆在所有出版人面前的重...  相似文献   

20.
谢瑾 《传媒》2019,(17):59-60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好中国形象、传播好中国价值。电影作为一种载体,可以传播我国的民族文化,展现国家形象,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电影具有的虚拟化、影像化特征对受众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中国电影的“走出去”也就成为必然,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也就承载了提升中国“文化自信”和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职责和使命。《长城》是近年来为数不多的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电影,该片以中美合作拍摄为模式,位居“2013-2018年中国电影海外传播影响力”排行榜首位,获得了国外受众的好感,进一步分析其成功经验可为我国电影文化的海外传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