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明末清初,钱谦益转益多师、唐宋兼宗的诗学宗尚建立在反思明代诗学的基础上,扩展了人们的师法对象,对唐宋诗做出了新的评价。入清后,钱谦益的诗学思想与佛学思想融合,并融通诗论中的世运、灵心、性情、学问等概念,从诗学基本理论的层面对师法宗尚做出解释。钱谦益的诗学思想在明清两代唐宋诗之争流变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承接明末诗学思潮,给清代诗学确立了更宽阔、更深入的视野。  相似文献   

2.
叶燮《原诗》作为古典诗学的重要文本,迄今虽已有两种评注本,但在还原其诗学语境,揭示其话语背景——大背景是明末到康熙前期的两次宋诗潮带来的唐宋之争,小背景则是昊中地区叶燮与汪琬两家讲学宗旨不同带来的诗学之争——方面。还有不少工作可做。文章就笔者笺注所及诸问题,对《原诗》整理的要点和体例作了说明。同时对学界关于《原诗》写作过程及理论渊源的新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叶燮的《原诗》是一部有较严密理论体系的诗学著作,分《内篇》和《外篇》。“批评论”是其《外篇》的主要内容,主要是对历代诗学和历代诗歌的批评。它和“正变论”、“本质论”和“创作论”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不仅是对宋至明代以来诗学理论发展的一个总结,更为后世诗学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原诗》是中国古代诗学批评的重要论著。叶燮在《原诗》中以杜甫为核心,以杜诗为参照系,通过对韩愈、苏轼等个体诗人与“俗儒”“宋人”“今人”群体诗人的诗作品评,构建起一套关于“情”“事”“理”“自我”“面目”“胸襟”“议论”“风会”的诗学思想理论体系。同时,叶燮的杜诗批评具有思辨性,彰显出以杜诗为参照的叶燮诗学思想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5.
朱庭珍的《筱园诗话》是清末文人试图对传统诗学做出总结的代表著述,并作为压卷之作收入郭绍虞先生主编的《清诗话续编》。"尊唐祧宋"是《筱园诗话》的论诗宗旨,这一宗旨体现了清代诗学的主流思想,因为唐宋诗之争是贯穿整个清代诗学的热点话题。"尊唐祧宋"观不但是打开朱庭珍诗论系统的一把钥匙,对于研究清代的唐宋诗之争来说,也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明代诗学批评中的唐宋之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诗学唐宋之论是古典诗学批评唐宋之争的过渡环节,它有自身鲜明的特色,表现为诗家往往从门户推论,依据自身所持诗歌美学原则对唐宋诗予以辩分,并据此梳理诗歌正变论,这因此展衍了宋元诗学唐宋之争的批评成果,为清代诗学唐宋之争内涵的深化累积了丰富的理论概括养料。  相似文献   

7.
叶燮《原诗》内篇下举杜甫“碧瓦初寒外”、“月傍九霄多”、“晨钟云外发”、“高城秋自落”四句以说明“诗之妙处在含蓄无垠”、“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但诗例本身较难理解,需要结合杜甫诗歌的原文作全面理解。本文以仇兆鳌《杜诗详注》和杨伦《杜诗镜诠》为参照对四句诗例作详细疏解,以帮助读者全面理解《原诗》的诗学意旨。  相似文献   

8.
叶燮的《原诗》,是清代一部不可忽视的诗歌理论的重要著作。它的重要性,首先在于它吸取了前代文艺思想的一些积极成果,较为全面地探讨了诗歌发展的有关规律。著作标题为“原诗”,就是对诗歌进行探源,一方面探索诗歌发展的源流,即其演变规律;另一方面,探讨诗歌创作的原则,即其创作规律。叶燮在这两方面提出的观点,在我国诗论史上,也并不是没人提过,但大多零散,叶燮却把它系统化了,理论化了。应该说,这是对我国诗歌  相似文献   

9.
叶燮诗学思想在《已畦集》一些单篇序文中有所涉及,然而更为集中地呈现在其诗学著作《原诗》一书中。《已畦文集》附刊《原诗》共四卷,由内、外二篇构成,每篇分上、下二卷。《原诗》内、外篇主旨同一,然具体论述各有侧重。清人沈珩于《原诗叙》中称:"内篇,标宗旨也。外篇,肆博辨也。非以诗言诗也。"内篇"宗旨"在于阐述诗歌的源流本末、正变盛衰、沿革因创之理,在具体论述上更具有系统性和理论性;外篇"肆博辨"在于通过具体的艺术鉴赏批评论证其诗论主旨和诗学主张,是对内篇中的一些问题展开讨论。本文主要论述叶燮以"正变"为核心的诗歌发展观。  相似文献   

10.
清初诗学理论著作汗牛充栋,但真正称得上系统性的则凤毛麟角,大多数理论围绕一两个关键词转,而叶爕的诗学著作《原诗》则不同,它有着完整的理论体系,大体可以分为本原论、正变论和创作论三个部分。本文主要就是论述叶爕《原诗》的诗歌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1.
王史鉴乃《宋诗类选》之编者,是书的编选彰显了他建构宋诗史的努力和标举性情的诗学观。这既是其学术思想的自然延伸,也是清初诗学思潮激荡的产物。针对当时唐宋诗之争纠葛叫呶的现状,他力主通变,推重学养,倡导唐宋兼采、不拘一格,借以修正宋诗派末流之偏颇,这些都体现出一个理性宋诗派的眼光和胸襟。  相似文献   

12.
唐宋诗之争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桩公案。自南宋以迄近代从未间断,其间尊唐者有,宗宋者有,但总体而言,"尊唐抑宋"观念在整个论争中占据主导地位,尤以明代为甚。实际上,用"尊唐抑宋"来界定明代的唐宋诗之争并不准确,因为,有明一代反对"尊唐抑宋"的声音无论强弱,但在明代诗坛上都不曾消失过。明初诗派虽大多宗唐,但反对的声音也不容小觑。另外,反对"尊唐抑宋"的声音并非一直处于弱势、边缘,明代中期,由于前、后七子的不懈倡导,"世人但知宗唐",反对者较少。至后期,公安派不惜矫枉过正,对后七子的诗学理论进行批驳,与其同时复古派也开始对一己的诗学观念重新检讨与反思,认识到拟古的若干弊端,此后,为宋诗正名的声音越来越高。值得注意的是,明人肯定宋诗的诗论多从"主真"、"重变"、"言理"等方面立论,从根本上体认到宋诗的特点和价值,驳斥了明代诗坛上"尊唐抑宋"之音,同时也对宋诗的研究和传播、以及清代宋诗学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宋诗别裁集》是清代一部很有影响的宋诗名选。该书在编选时崇尚理学,多选理学家之诗;在宗唐前提下,有唐宋兼采倾向。本文在细心钩沉几位编者的史传材料、认真研读其诗文集的基础上,指出姚培谦、王永祺的诗学思想及创作实践与该书的选本理念有着种种契合。  相似文献   

14.
《宋诗删》主要根据《宋诗钞》删订而成,并继承和发扬了后者的遗民宋诗学思想,选诗突出宋诗的伦理价值,追求"以诗存史",偏尚悲慨刚健的风格,部分收录诗歌反映了清初遗民的复杂心理。《宋诗删》对《宋诗钞》"宗宋"过甚的倾向提出批评,选诗一定程度上存在"以唐选宋"的倾向,这也是对清初诗坛宗宋流弊的一种批判。  相似文献   

15.
《宋诗删》主要根据《宋诗钞》删订而成,并继承和发扬了后者的遗民宋诗学思想,选诗突出宋诗的伦理价值,追求以诗存史,偏尚悲慨刚健的风格,部分收录诗歌反映了清初遗民的复杂心理。《宋诗删》对《宋诗钞》宗宋过甚的倾向提出批评,选诗一定程度上存在以唐选宋的倾向,这也是对清初诗坛宗宋流弊的一种批判。  相似文献   

16.
"清初诗宗"王士禛《十种唐诗选》是依据他人选本(主要是唐人唐诗选本)删纂而成的一部综合性唐诗选本。在康熙四十七年该选便已"风行天下、供不应求",由于四库馆臣的偏见,该选逐渐被后世忽视。《十种唐诗选》价值巨大,在选诗上也有鲜明特征。该选对唐人唐诗选本的选录略重于对(蜀)韦谷、(宋)姚铉两人选本的选录,对古体诗的选录略重于对近体诗的选录。整体上体现出王渔洋高超的鉴别能力,也反映出王渔洋自我的鉴定取舍。  相似文献   

17.
陆嘉淑论诗兼宗唐宋,极为推崇杜甫。刘濬《杜诗集评》中所录的杜诗陆嘉淑评点,以佚本《评点杜诗》为蓝本。对杜诗的起句与尾句,渊源与影响,以及杜诗沉郁顿挫、清新婉丽、险怪奇拔的风格特征进行了揭示分析,是重要的杜诗评论资料,为深入考察清代杜诗学的发展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虽然陆嘉淑的观点不一定完全准确,但是他以评时文的方式所作的杜诗评论,值得学界的关注探讨。  相似文献   

18.
清初陈祚明所编《采菽堂古诗选》体现出折衷七子、竟陵两派的诗学批评特色,在明中期以来出现的各类古诗选本中颇具特色.本文主要考述陈祚明的交游情况及《采菽堂古诗选》的编选意图.认为其诗学倾向与交游有着一定的关系,编选《采菽堂古诗选》则主要出于对当时宗宋派的回应,对格调诗学以汉魏、盛唐诗为典范的视野拓展,及强调古诗编选的辩体眼光、诗史品格与鉴赏批评功能等.  相似文献   

19.
儒家诗论强调诗是人情感的抒发,其反映并影响着社会。宋人在继承这一理论中,走出了一条直抒己见、对社会人生纵横议论、既继承唐人又不同于唐人的创作道路。在此理论下形成的宋诗,被明代复古诗论以“宋无诗”予以否定。然而宋诗及宋人的诗歌理论却一直影响着明人对诗歌的探索,对宋诗的接受主要表现在认清继承中的墨守与创新、法其法与法其所以为法、抒情与议论等的关系上。  相似文献   

20.
《宋诗别裁集》是清代一部很有影响的宋诗选本,该书“唐宋兼采”的批评宗旨在其选目上有着鲜明地体现,不仅选取了众多具有典型宋调风格的代表诗人及其优秀作品,亦选录了不少颇近唐音风貌的诗人诗作。这一方面是编者的诗学观在实践中的体现,同时也是乾隆朝唐宋之争相对调和的背景下出现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