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被迫将西北作为持久抗战之基地,并对即将破产的西北农业经济进行了以粮棉为主的规模开发,甘肃农业经济得到较大的发展.此次开发在促进甘肃粮棉生产发展的同时,也为抗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即抗日战争爆发前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大地掀起了两次开发西北的热潮,在此过程中,国民政府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细加分析,由于时局的变化,国民政府在这一问题上的动机前后是不尽相同的。抗战前,国民政府的主要动机是试图更好地控制西北诸军阀,维护来之不易的统一局面;消灭中国共产党,消除革命根据地的威胁;着手解决西北边疆危机;缓解1928年~1930年的西北旱灾。抗战时期其动机则是支援抗战;彻底解决西北边疆,主要是新疆的危机:迎合工厂内迁掀起的西北工业发展热潮。  相似文献   

3.
国民政府的积极倡导是抗战前后西北农田水利兴起的重要因素,1929年前后西北大旱灾的刺激是直接诱因抗日战争的特殊环境既给它拭是供了机遇,又决定了它的被迫性和局限性。抗战前后西北地区的农田水利建设不仅缓解了1929年大旱的灾情,引发了内地金融界的投资兴趣,提高了战时西北大报方农业的抗灾能力,而且开启了西北农田水利近代化的先声。  相似文献   

4.
自近代以来,西北开发一直是历届政府所关注的话题。无论是晚清政府,北京政府还是国民政府,都曾有过相应的开发西北措施,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一度被冷落的西北开发再次掀起高潮,各界人士纷纷著书立说,对如何开发西北,建设西北提出了诸多的意见,尤其是在总结了前几次开发西北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西北开发应注意的问题,这个今天西部大开发也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近代以来,“开发西北”“建设西北”的呼声潮涨潮落,究其因有三:一是强调西北战略地位重要,倡言“开发西北”意在巩固国防。鸦片战争以来,从龚自珍、林则徐,到左宗棠、梁启超、孙中山都是从这一角度强调“开发西北”的重要意义的。国民政府抗战前后倡言“开发西北”也是基于这种考虑。二是根据西北地广人稀树特点倡言移民屯垦式的农业开发。三是依据西北蕴藏丰富的特点而倡言发挥能源优势的开发。实际上三者又不能割裂分开,每个时期倡言“开发西北”时,都从这三方面考虑,只鉴于当时特定条件的限制,有所侧重而已。西北正是在一次次“开发”声中,开始了艰难的近代化过程,这一过程至今尚未完成。在近现代一百多年“开发西北”的过程中,个人、团体、中央和地方,不论其主观动  相似文献   

6.
抗战前后,在诸多因素的促使下,国民政府对西北的农田水利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因而,西北的农田水利建设也进入了高潮。这一时期,不仅修建了许多新兴的大型灌溉工程,而且对旧有的渠道也进行了疏浚和整修。同时,还因地制宜,开发、推广了一系列小型灌溉工程,如凿井、造水车、修挖坎儿井等。抗战前后西北各项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兴修在当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历史意义,对今日农田水利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教育部在开发西北的大背景下,将位于平津的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等校迁设西北,先后组建了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其后又分设国立西北五校.在这个过程中,教育部始终在“奠基西北高教基础”的战略下运作,经历了酝酿、起步、明晰三个阶段,最终在西北地区初步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为抗战后及新中国成立后西北地区的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国民政府将大西南作为抗战大后方的认识过程、大西南成为抗战后方的历史背景及实现经过,并分析了将大西南作为抗战后方对国民政府抗战态度、抗战发展过程及战后国内形势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抗战时期国统区工业生产自1942年起全面衰退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战时工业建设和资源利用,主要依托西南和西北各省,特别是四川、云南两省。抗战时期国民党抗战后方的整个工业,从抗战开始到1940年间曾一度发展,但自1942年起逐步走向衰落。国民政府经济部...  相似文献   

10.
"九.一八事变"和"华北事变"发生后,东北、华北沦陷敌手,南方用煤顿感紧张,国民政府调整制定一系列经济政策,大力发展战时经济,以达经济备战之目的。全面抗战爆发,华中等主要产煤区又陷敌手,国民政府发展战时经济所需煤炭受到严重影响,被迫将煤炭开发事业转向西南、华南和西北,以纾煤缺。湖南杨梅山煤矿厂应运而生。尽管杨梅山煤矿储量不足与国内及省内其他煤矿相媲,但因其地处湘南,所受战争影响较迟缓,加上便利的粤汉铁路线与之相连,使其在战时特定环境下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公路建设及其历史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民政府于 8年抗战期间 ,在西北、西南和中南地区新建公路 ,这些公路的建成对支持长期抗战和发展后方经济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近代三次西北开发热潮探析——以陕甘宁青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曾经掀起过三次西北开发热潮,分别出现在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期间、清末新政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基本上每次西北开发热潮都以经济开发为重点。左宗棠充分利用西北资源发展近代西北工矿交通业,打破了历代西北开发囿于农业水利及移民屯垦的局限;清末新政时期的开发实践则给西北地区社会生产力发展带来了根本性突破,激活了西北社会经济的近代化因子;抗战期间的开发建设全面提高了西北地区经济水平,不但为抗战做出了贡献,而且使该地区因此获得了自近代以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和进步。尽管每次西北开发热潮持续的时间都较为短暂,并且存在着诸多不足和问题,在客观上却为改变西北积贫积弱的落后面貌奠定了初步的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步步加深,国民政府从军事角度选择了中国西部为抗日依托,并将重心放在西南。但由于该地区经济十分落后,国民政府只好被迫对其进行大规模开发、建设。国民政府对西部的开发有其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不仅为抗战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资基础,而且改变了我国经济的陈旧布局结构。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步步加深,国民政府从军事角度选择了中国西部为抗日依托,并将重心放在西南。但由于该地区经济十分落后,国民政府只好被迫对其进行大规模开发、建设。国民政府对西部的开发有其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不仅为抗战的胜利提供了物资基础,而且改变了我国经济的陈旧布局结构。  相似文献   

15.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组织一大批企业内迁,并将发展工业的重点放在西北、颈南地区.甘肃工业借此契机得到较大发展。本文就抗日战争时期甘肃工业的发展原因,情况、若干特点作一些必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30年代初,南京国民政府开始了对中国西北地区的开发。在西北开发战略实施的启动阶段,国民政府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社会动员,从而使政府力量与社会力量之间出现了良性的互动。这种良性互动,使国民政府所进行的战前西北开发运动有了一定的民众基础,对西北开发的顺利进行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的侨资引进政策有发展国内经济和救济侨胞事业的双重动机,在政策规定上带有明显的战时特征。在国民政府的积极呼吁下,一批华侨携资回国,努力开发和建设大后方,有力地支援了祖国的抗战建国事业。  相似文献   

18.
在西北民众知识水平低下,严重制约着西北开发和抗战建国的大局的情况下,西北师院利用本身的优势承担起唤起民众,努力推行社会教育的任务,成为西北社会教育的拓荒者。西北师院举办社教的主要内容有抗日宣传、民众补习教育和合作社训练等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受到了农民的理解和支持,也得到了国民政府教育部的多次嘉奖,成为西北乃至全国有影响的社会教育示范区。西北师院将教育民众看作是改造国家,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手段,是当时教育救国思潮的一种体现,同时,西北师院的实践表明高等院校有广阔的社会责任,除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外,“新民德”“开民智”也应当是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19.
国民参政会是抗战初期国共合作的产物,是国民政府创造民主气氛,进行民主抗战的体现。它的成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民政府的政治态度和抗战政策的变化,顺应了广大人民抗日的政治愿望,推动了抗战的进程。但是,由于国民政府的专制独裁统治,国民参政会成立不久便表现出了极大的局限性,原本能作为反映民意、决定国家大政方针的代表机构,却成为国民政府控制下的一个无职无权的民意咨询机关。  相似文献   

20.
孙殿英屯垦青海问题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殿英屯垦青海问题,表面上看是本世纪30年代“开发西北”思潮中的重要举措之一,实际上在“屯垦”名义下,国民政府和孙殿英各有打算,国民政府以孙殿英屯垦青海问题来试探回族军阀,并由此初步确立了在西北农依重回族军阀的政策,正是国民政府在孙殿英屯垦青海问题上的投机性政策,导致了西北历史上振动一时的“孙马大战”,与此同时也宣告了孙殿英图据西北计划的破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